彭安骋
化石是指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活动痕迹及表明古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研究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并能确定地层的年代。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保存的特点,我们把地层中的化石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指的是古生物遗体本身全部或部分被保存下来的化石。
例如猛犸象的化石,世界上发现了很多猛犸象化石,由于它们生存环境的特殊性,这些化石保存完整,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
指的是被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活动的遗迹或遗物。
动物的爬痕、钻孔和潜穴等,都可以形成遗迹化石,遗迹化石中最重要的是动物足迹,而遗物化石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粪化石)或卵(蛋化石)。
指的是古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复杂?但实际上你只要记住模铸化石不是留下化石的生物体本身所形成的,而是它们的痕迹就好啦。
指的是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在四类化石中,我们对化学化石的研究最少,这方面的知识还有待于人们今后的努力。
恐龙粪化石是研究恐龙食物组成以及恐龙生活环境的重要材料。对粪化石进行切片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粪化石的“主人”的食物构成。
以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馆藏的恐龙粪化石为例,研究人员在鸭嘴龙的粪化石中发现了大量松柏类植物的碎片,说明鸭嘴龙主要是取食针叶类植物的,而在霸王龙的粪化石中发现碎骨,说明霸王龙是“吃肉不吐骨头”的“暴君”。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的生活习性、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刚才提到的四类化石,还有一类特殊的化石,它十分精美,深受大家的喜欢,它就是——琥珀。
琥珀是距今几千万年的松柏科植物滴落的树脂,被埋藏在地下,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并一直留存至今,所以我们可以将琥珀简单定义为:树脂的化石。在树脂滴落的过程中,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其上就会被粘连包裹,形成珍贵的虫珀,在很多自然博物馆里,你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虫珀。
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如果人类想要变成化石,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里的“石中奥秘”展区可以为我们揭晓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般来说,一个普通人正常死亡后很难变成化石,这和化石的形成过程有关。化石的形成是非常复杂的,对生物来说,一般要经历死亡、埋葬以及长时间的石化作用,这个过程需要严苛的条件。
剑齿虎头骨化石
首先,大家需要想一想,我们的身体有哪些不容易被氧化分解的部分呢?在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化石骨架都是生物的硬体部分,例如壳、骨骼、牙齿、鳞片等。显而易见,我们人类也是有硬体部分的。
其次,大家观察博物馆里的这些化石,可以想象一下生物死亡時的环境。它们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必须非常稳定,尸体才能不被氧化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食物放久了会腐烂,这就是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让它们无法保持稳定的状态。
最后,被掩埋的生物尸体要长时间(上万年)保存在地下,如果中途暴露于空气中,同样还是免不了被氧化分解的命运。
以上只是基本条件,被掩埋的尸体还要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石化,形成岩石中的一部分,才能最终变成化石。
经历了上述复杂的过程以后,经过人类的挖掘,古老的化石才能重见天日,供人们研究、欣赏。现在,请你说说看,你觉得自己会变成一具化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