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积极抗逆力思维视角下的社会创新设计

2021-03-30 22:04李文嘉张再瑜张莎莎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风险社会设计

李文嘉 张再瑜 张莎莎

摘 要:如何针对未来风险社会进行高预见性工作与强韧社会构建已成为当下的重要议题。抗逆力思维视角立足于风险社会的危机管理与预防维度,通过对新冠疫情防控中主动抵抗逆境的“动态能动性”的社会创新积极举措进行梳理,具体包括社会距离下的社会共情“势能”、社会创新设计协动“效能”、工作方式变革“动能”等方面的新的认知观念与行为实践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抗逆力思维的社会创新干预结构性反思。从系统抗逆力、行动抗逆力、组织抗逆力和社会抗逆力等方面的社会创新设计风险干预机会窗口,对于强化风险理性认知、风险应对观念以及提升创新思维转变与设计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对创造更为公平、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形式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风险社会 抗逆力思维 社会创新 设计

社会创新是开发和部署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且往往是系统性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以支持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社会风险的紧迫性创造了思想温床,同样也加快了变革的速度。新型冠状病毒2019(COVID-19)是一系列传染病紧急事件中的最新事件,COVID-19大流行增加了对社会创新的需求,社会资源在快速进行重组以帮助最脆弱的人群,社会创新展现了非常清晰的优先级意识和强烈的相互依赖性意识,呈现出超出我们日常对脆弱、相互联系和珍贵生活理解得更为智慧的社会图景,在此种形势下社会行动引发着社会创新的“知识、观念与行动迭代”。未来社会需要有能力控制风险、排除故障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社会创新设计与行动需要运用更多的知识储备进行高预见性工作,地域、社区、家庭、个体等主体如何抵御风险,如何整合各个利益相关方以解决人类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复杂性,如何强调设计师、家庭、社区等主体通过积极互动的开放性网络主动应对风险成为重要议题。抗逆力思维作为风险管理的驱动力,社会创新设计可以借助具有前瞻性的抗逆力思维重新思考技术、公平、弹性、协作的未来可能性,并立足生存与发展建立系统的风险辨识与应对,使得社会生态更加健康与永续。

一、風险社会与抗逆力思维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指出现社会已从工业社会转为风险社会,其具体表现为全球性的风险分布、平等性的风险分配以及开放性的风险治理参与,风险社会日益呈现出被大众感知到的存在①。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类风险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现代社会灾害具有涟漪效应、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等特点,呈现出风险高频率、群发性、高度扩张性、高损失性等一系列特点。

抗逆力研究主要涉及经济、心理与社会系统等领域,抗逆力主要强调事后的响应、补救、抗击、恢复的行为过程②。抗逆力思维的概念已应用于战略和运营层面的各个领域,从企业管理到医学领域(Gómez-Baggethun,2012;Linenluecke,2015)。人们对科学和政策的抵御能力的兴趣急剧增加,并且对抵御能力的实践指导需求不断增长,例如在环境管理,城市规划和气候适应等方面(Baggio et al,2015; Davoudi,2012;Robins和Kanowski,20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2014)。斯德哥尔摩弹性中心(The 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 简称SRC,2013)将抗逆力定义为:“抗逆力为个人、城市、经济体或者生态系统应对变化并持续发展的能力,涉及风险下系统的刺激更新和创新思维的能力”③。抗逆力思维作为系统论演化思维倡导理性行动者范式,除了狭义的产品的“恢复”或“适应”能力及产品寿命的“工程弹性”外,在设计层面表现为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强调立足系统能力置身于风险情境,用积极逆行的正面架构与预防思维应对压力的动态过程,包括如何规避未来风险,降低减缓风险,抵御与适应社会和自然方面的危机与风险,具体表现为设计的应对能力、干预能力、适应能力、转换能力、重建能力、预防能力,是设计广义的抗逆力。设计不仅是针对危机进行补救工作,而是对吸收风险影响对设计进行升维思考,思考如何从增量到存量、从刚性到韧性以提高设计的服务效用、防范风险、自适应过程并建立有复原力的社会,使得“风险”与“常态”共存。

二、COVID-19抗逆力思维下的社会创新动态能动性

随着COVID-19危机考验世界能力的极限,在个人、组织、部门、社会乃至世界层面上都产生了巨大的行为改变,促成了人类应对危机的策略与行动的革命性。设计行为展现出其独特的紧急属性与积极力量,在病毒之外同时激活了技术、资源、组织并产生了新的认知观念与行为实践。社会创新行动正在积极寻求与他人互动、促进福祉的新方法,以及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实现社会变革摆脱这场危机。目前阶段正在看到和经历的转变未来将作为新常态的一部分,其寻找确定性与转化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将产生巨大的行动力和变革力。

1.社会距离下的社会共情与支持“势能”

世界上数十亿人的日常生活以物理层面上逆社会化的“社交距离”方式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将对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产生深远和长期的影响。社会创新在社会距离下关注如何帮助人们摆脱孤立进行资源动员、快速应对,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自组织行动者网络与趣缘群体。

以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和whatsapp、slack等线上通讯工具为基础,美国许多州的民众很快自下而上搭建了社区互助自组织的互助小组,提供置办采买、帮忙遛狗、为别人照顾小孩等服务,以及为因疫情而焦虑困惑的人提供聊天、电话咨询。由温哥华当地组织者和艺术家组建的互助团体Vancouver Mutual Aid在互联网社区Coda上建立了本地社区资源站点VancouverSupport.ca,当地居民能够在这个站点上登记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能够提供的帮助,以便需要帮助的人们及时与他们取得联系。意大利Insegnanti 2.0成为供大家交流“创新式教学、新技术辅助的教学手段、数字教学、学校&课堂2.0”等信息的平台。哥伦比亚的Fundación Capital利用数字技术,重新调整了其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的功能,根据政府的官方信息向最脆弱的人群提供帮助和信息、危机管理、身心健康方面的实用建议以及在危机时期如何管理财务。国内产生了“NCP生命支援网络”、“社区互助防疫计划CAN”、“大鱼营造SEEDING社区花园邻里守望互助计划”、“EM幸福创造社大学生关爱计划”等公益行动平台。这些均为自下而上、点对点式的分布式社会创新行动,通过整体协作干预提供帮助并建立集体安全网,在混乱中提供指导并创造集体知识,提供友好的对话来抗击社会孤立,并拓展产生组织间的横向与纵向连接共享有形资源与社会资源,汇集力量不断壮大产生良性循环。

社会创新行动尤其致力于为最脆弱的人带来希望,关注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无家可归者、残疾人以及家庭暴力、残疾正义、反种族主义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危机。老年人居家安全协会(SCHSA)是香港的一个自负盈亏的社会企业和慈善组织,为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以及需要帮助的其他人提供24小时个人护理和紧急援助服务。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SCHSA向无家可归的老年人捐赠并提供口罩和相关清洁材料,并向那些独居的老人提供电话咨询,以帮助独居的老人因孤独而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困扰。致力于变革产生贫穷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消除贫困的非营利组织RemarSOS为无家可归的人筹款,帮助在疫情中受到影响最大的社会边缘人群。日本Food Bank儿童支援项目旨在向企业或个人募集各种因包装破损等原因而需废弃但品质尚好的食品,发放给需要救济的群体。上述新协作组织的行动已创造出新的混合型社会形式与意识体系,其“社会”概念将在社区、组织、和政策与COVID-19后世界中得到嵌入、延展与继续进化。

2.社会创新设计协动“效能”

COVID-19病毒影响下世界已经产生改变,这些改变将创造新的可能性。人们在公共场所下“触摸”和“暴露”的任何物件,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减轻公共层面的传染行为与出行防护装备(图1)等环节都面临再设计。针对这些新的以需求为导向的机会进行战略研究,创造性地执行产品和体验解决方案的工作现在在世界范围展开,全世界的创新设计机构都在尝试为COVID-19大流行带来的问题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凸显“生活防疫时代”的新纪元驱动力。

COVID-19暴露出设计的短板与不足,例如口罩的适人性与全适性进入设计师的视线,许多口罩不能紧贴脸部,既不舒适又存在潜在危险,医院倾向于根据成本而不是根据其安装和性能的好坏来选择口罩。设计师正在重新思考口罩遮蔽设计的基本原理,重新反思口罩的贴合与过滤功能,并在开发解决方案时尝试使用不同的制造技术,以及考虑使用更具贴合性、透气性、柔软性和吸湿排汗性的材料。(图2)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的成员快速响应为医护人员进行激光切割和3D打印面罩。斯坦福大学建立了Prakash Lab COVID-19响应小组专注于通过结合3D打印的零件和现成的潜水装备来制造用于改装呼吸机的零件。普林斯顿建筑学院通过3D打印技术帮助DIY个人和医用防护设备并公开开源文件包。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UFRJ)的DESIS实验室通过其3D打印机为这项计划做出了贡献。意大利3D打印公司Issinova发明浮潜面罩式呼吸设备。美国鞋业公司OESH使用用于制造鞋子的柔性和弹性材料制造3D打印柔性面罩(图3),使得鼻子和嘴更加舒适与贴合,同时可以用于洗碗机清洗并可以材料回收,同时网络提供开源数据可以下载进行3D打印的STL源文件。3D打印拥有快速的创新研发周期与交付能力,可以高效落地并缓解供应链的压力,3D打印引领制造业变革与大规模商业运用的可持续生产的新时代已经到来。除此之外,世界范围的创新机构在此情境下正寻求多样化的行动模式与框架工程推动创新。麻省理工学院(MIT)正在举办一项健康安全与大流行病挑战赛,该挑战旨在寻求技术创新以减缓COVID-19的传播以及未来爆发的预防性解决方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工程创新与设计中心(CBID)正在邀请团队申请参加为期五天的由学生主持的完全在线设计挑战赛。世界设计组织(WDO)呼吁全球设计师提出新冠肺炎设计解决方案,对世界影响做出积极贡献。

全球奢侈品消费领域公司从制作精致的香水、精美的葡萄酒和漂亮的衣服转移到提供洗手液和个人防护设备(PPE)给一线医务人员,例如 LVMH、Burberry、Brooks Brothers等,苹果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还利用其现有的专业知识和供应线,在美国提供采购和生产急需的医疗设备。公司超越了组织界限与角色设定,迅速进行能力匹配与重组,并根据社会创新思维的“跨学科协作”原则来汇集经验和资源。

3.工作方式变革“动能”

在实践“社会距离”的非常时期,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呈现出特殊的开放性,并以更加高效、快捷的方式进行虚拟化在线活动。随着物理空间计划的取消、变更以及流动性的减少,世界范围内都在克服数字技术的实践和心理困难的门槛,模糊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生活在一个真正的数字世界中,产生了数字空间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回应与行为塑造。

在COVID-19下通过新的虚拟和远程方法来完成任务,隔离变成合作的重要形式,协同创新和集体思想分享模式将在此阶段被永久修改。我们看到了在线教学的巨大转变,同时远程办公减少了办公室事务工作以及通勤压力。通过利用miro、mural等创新工具进行用户旅程地图、远程头脑风暴等设计思维分享,(图4),可以使创新团队高效的以视觉方式进行思考、沟通、创新和协作,通过zoom等在线会议工具使得社会成员以创新方式进行合作与启发思考,协作者间的沟通方式改变了信息与方式的互动与发展动力。云办公既能减少办公的空间资源,同时兼具传统聚集形式下的工作效率。未来远程办公、远程教学等将会是未来社会新的常态,数字技术正在推动新思维方式并提供标准化支持的平台,全球将进入优势资源互通共享生态系统。

三、风险社会下的社会创新机会窗口与新常态反思

社会创新设计作为新兴的组织模式可以帮助社区、企业、决策者从长期将重点转移到社会影响上,通过运用由个体转向生态、由问题转向优势的抗逆力思维结构性反思,创造更为公平、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社会形式,这些需要培养思维和行动的变革性和再生性方式,用批判性和系统抗逆力进行分析与综合思考④,具体表现为系统抗逆力、行动抗逆力、组织抗逆力和社会抗逆力等多样性价值。

1.系统抗逆力——关注技术系统的多样性和设计冗余性

创新变革驱动应对灾变场景需要运用系统弹性思维,设计需要提前置入风险情境下进行审视,以超越传统考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进行思考。那些依靠可靠的事实和结构化经验的传统推理模式(即演绎和归纳)通常会在稳定的条件下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往往并不适用于不确定性。设计需要盘点现有资源和功能以支持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和不稳定挑战的解决方案,建立并完善多样性、适应性、可转换性、冗余性和连通性等技术系统特性,通过必不可少的通用弹性增加其必要储备,评估显性、隐性与次生风险,触发系统的战略性重组,以确保可以在需要时激活关键功能。例如许多日本防灾包内的口罩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防护,还适用于火灾等特殊情境。日本学生课桌底部存放应急食物并在椅背存放防灾头巾等⑤。设计需要升级技术的多样性并产生基于不同原理的技术解决方案,功能冗余强调可以执行相同功能的多組件与多角色的存在,这确保了系统的某些元素可以补偿由于干扰而导致的其他元素的损失或故障,使得系统具有优秀的适应力与前瞻性,设计能够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干扰或动荡。制定冗余策略来管理设计可能应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促进系统适应性和因应力,增加弹性系统与不确定共处的能力,有效缓冲并免疫风险,在突发事件中有助于快速实现应急转换⑥。

2.行动抗逆力——风险动态管理与积极生活方式倡导

风险视域下极端的天气和灾难在世界各地的严重性不断增加,社会需要重新定义“危机防范”的含义,建立多元的预警体系并升级决策机制。我国的应急医学提出了“三分公救、七分自救;三分提高、七分普及”的管理模式,设计在引导人们行塑行为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责任。借助设计的“势能”发挥设计传播力,风险动态管理从家庭、区域到城乡各层级均需要引起重视与关注,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以及风险管理转化为文化坚守,充分注重灾难预警系统的搭建⑦。城市需要增加社区医疗箱、急救灯杆等提质公共设施,家庭及办公室需要建立防灾自救储备系统,社会需要建立社会风险隐患的大数据靶向分析,建设各类弹性基础设施并增强地理抗灾能力,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美国的PrepareAthon组织基于网站ready.gov/prepare开展了一项基于全国社区的运动,提供免费的易于使用的各类灾害的指南、清单和资源,以使更多的人每天采取行动进行风险管理应急准备。美国Youngalfred网站用于区域各类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如图5所示。

日本开发了一系列家庭防灾包、“PARTS-FIT”办公室防灾储备系统(图6)、灾区道路导航信息共享系统、东京防灾交互式地图、东京防灾手册、以及智慧防灾系统等系列防灾产品。未来教育领域必须认真考虑重新设计课程和教育活动,采用前瞻性设计和分析方法进行救灾救生物品设计,以训练学生掌握复杂性思维,将风险知识与行为应对纳入课程计划,整合多种风险和适应力因素来增强结果预测,与此同时增强后资本主义经济知识和合作模式等方面的技能。

3.组织抗逆力——稳定社区抗逆力结构的场景规划构建

社区具有行动和自组织的能力和知识,可以赋予社区民众更广泛的社会参与,提高社区组织体系的凝聚力、韧性和集体效能。设计可以面向未来的集体创新的方法,将“设计师”与跨组织工作的“解释者”和“社区网络”联系起来,以社交网络为中心围绕价值观与社会服务的愿景进行联合探索新的组织和合作方式,这些社交网络往往会产生共享的规范、价值和理解,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组织摆脱仅植根于历史经验的思维,处理这些结构化场景所提出的特定问题和挑战,进而对当前情况以及未来场景进行更开放的思考,试图联合与协调促进性方案及精细项目对社会技术体系产生影响⑧。“能促型社区”立足与社区的设计可以充分产生集体价值,满足社会需求同时触发新的社交关系。例如日本公益组织Hitotowa组织社区居民设计许多寓教于乐的防灾减灾活动供不同年龄段参与,探讨社区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各类防灾主题教育,强化社区公共意识、邻里关系与信任关系。利用社区工作坊,鼓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每个风险步骤中扩大对公民角色的考虑范围,激发公民的主观能动性,在理性和情感层面上将社区与这些场景以及个体或集体代表的挑战和机遇联系起来,思考自身的角色,强化感官体验与灾难情境行为体验⑨,通过质疑假设并从不同角度考虑风险挑战,考虑社区如何组织自己、人们如何回应以及使社区运转所需条件的场景中,通过组织互动更积极地应对未来。稳定的社区抗逆力通过建立社区风险互助网络与应急体系,组织共建常态化邻里互助平台,制定适应性管理计划与未来手册,协调不同参与者并动员集体行动,通过熟人互助组织、地方混合社区建立社区适应力,通过内部和外部参与者的参与,进一步加强协作内部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建立合适的社交环境来共享知识,最终活化为日常的公共属性事件。

4.社会抗逆力——文明与角色边界的新价值共创

伴随着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张力增加,当前的世界正面临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未来设计议题需要社会各利益组织建立全球的对话、协商机制,立足为社会变革而设计的背景进行重组,通过全球思维方式“重新编码”过程解决应对复杂挑战的主题,积极参与实现重大变化来承担责任,借助促进负责任的生产和消费来创造环境价值,应对未来的社会和环境福祉方面的复杂挑战。

森林面积减少、气候环境变化等问题正以层累的“极化式”态势推进,社会创新设计需要充分进行价值观导引,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已具有不可回避的高度紧迫性。设计作为强大的变革推动者需要思考其作为协作和适应性领导者的角色,需要在社会脆弱性凸显与秩序解构的群体生存焦虑中重新反思设计的价值哲学与话语逻辑。在COVID-19的疫情背景下,伴随着空空荡荡的街道和飞机航班数量的减少,空气污染明显降低,全球碳足迹显著减少,危机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社会创新设计需要反思并纠正本来有缺陷的全球体系,重新设计现有的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设计的环境价值及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设计顺变力,重新审视慈善与人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贡献,使得设计向更绿色、更平衡的方式过渡,促进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职业德性,减少人类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福祉的负面影响的制造过程,通过有效预测、适应性和弹性手段的价值共创来塑造繁荣的社区和城市。

结语

社会创新行动可以创建更有支撑力的环境与社会体系,制定有意义且切实的战略与可持续性构想,采取行动解决或软化一些社会问题。社会创新行动一定程度将会影响社会创新设计的能动性与组织原则,以及如何进行社会创新视野下的观念、组织、行动及策略的激活,通过风险管理与价值观重塑等多维度方式审视与思考未来,立足“行为、关系、意义”的生活方式维度,将风险意识、健康习惯、环境资源、自然关系重建等非物质视野置入设计优先级,对“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思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姿态保持更加积极以及谦逊的姿态与心灵,培育复杂的设计适应性系统思维,增强抗逆力思维下弹性的创造力探索并持续优化与迭代升级。

注释:

{1}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朱华桂.论社区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和指标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50(5).

{3}M.M.Sellberg, P.Ryan, S.T.Borgstro¨m, A.V.Norstro¨m, G.D.Peterson.From resilience thinking to Resilience Planning: Lessons from practi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8(217).

{4}Casarejos Fabricio. Casting Long-Term and Regenerative Perspectives on Glob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Systems and Resilience Thinking[J].Sustainability,2020,12(3).

{5}薛生健.日本“灾害文化”理念倡导及家用应急避险产品设计应用[J].装饰,2014(6):104-106.

{6}吴翔,许桂苹,夏雅琴.突发事件应急产品现状及趋势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8).

{7}杨雨时,胡书可.肺炎疫情背景下服务设计思维的救灾安全研究[J].包装工程,2020,41(12).

{8}埃佐·曼奇尼.設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9}周月麟,高强.基于知识转移的体验设计—以坂田消防安全体验馆为例[J].装饰,2016(12).

注:本文系上海市教委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国外访学项目;上海理工大学2020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风险社会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