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元
摘 要:我国当代有许多优秀民歌歌剧作品,《苍原》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由黄维若等共同合作完成。這部作品的特点在于形式上以西方歌剧为主,但核心却有着我国民族民间特点,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作品。在歌剧《苍原》中《情歌》属于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选取歌剧《苍原》中《情歌》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对其风格以及演唱分析,希望为后期研究歌剧《苍原》提供一定的参考,也可以有助于民歌声乐演唱的学习,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作品。
关键词:当代民族歌剧 《苍原》 《情歌》
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歌唱是其核心所在,同时音乐、戏剧要素不可缺少,诗歌、舞蹈等也是关键部分。声乐演唱是歌剧的核心,其中又包含着多种形式,从独唱到重唱再到合唱都十分重要。一部优秀的歌剧作品会使人们受益良多,必然成为研讨声乐表演艺术的有力平台。歌剧创作以当时的时代背景为基础,并且结合自己的经历,从而创作出具有特色的歌剧。
歌剧是一个外来艺术形式,在我国起步较晚,民族歌剧更是如此。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家们开始在此方面不断尝试,近百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果。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尽心探索,为艺术水准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带动了民族歌剧发展,使其日益凸显民族特性。纵观我国民族格局的发展,目前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高潮期,其中第一、二个出现于新中国成立前后,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如《白毛女》等。而第3个高潮发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苍原》就是在此背景下创立而成,《苍原》与《原野》被称为歌剧双璧。《苍原》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代表,是人们所公认的经典之作,代表着民族歌剧发展中的一个巅峰状态,通过对于《苍原》的分析,希望为后期研究歌剧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一、歌剧《苍原》
《苍原》歌剧的创作于1995年,其创作的体裁来源于《奔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其主要是由黄维若等人共同合作完成,在创作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感触,从而创作出这部歌剧。这部歌剧以于17世纪初为创作背景,写的是土尔扈特蒙古族东归的故事,以战争为歌剧创作的背景,当时的沙俄帝国逐渐强大,充满野心,不断强权扩张,大量占领周边领土,土尔扈特蒙古族倍受压迫。渥巴锡汗是当时族群的首领,为了自己的人民决定东归中国。他带领着17万的族人,踏上了回归的道路。但是这一道路并非平坦,一路遭受追杀,困难重重,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最终回到了中国故乡天山,此时族人仅剩七万余人,以此为创作背景,在这种残酷的战争中所展现的民族风,表现得漓淋尽致。歌剧的创作以此为创作背景,在歌曲创作中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
《苍原》与这一故事创作而成,在音乐与戏剧方面加入中国元素,使其呈现出民族特色,旋律中饱含着对生命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憧憬。
歌剧《苍原》利用真实的历史故事进行编写,取材于土尔扈特人东归事件,将其作为主要线索发展各种故事情节。纵观整个大故事,所有的人物关系围绕主线形成,各个部落团体相互冲突,形成戏剧效果,形成一种悲凉气氛,其中不乏凄美的唱段,融入了坚韧的情感,容易使听众产生共鸣,震撼他们的心灵。作品情节段落分明,逐渐推进,讲出了完整的故事,从而产生一定的共鸣,使人更加容易理解作者主要思想。
《苍原》中包含了多种音乐形式,宣叙调、咏叹调为主,合唱、重唱比例较高。总结整部作品,史诗性是其突出特点,同时赋有民族性与音乐性,它们与戏剧性有效结合,形成高度的总体。除此之外还加入了俄罗斯小调,融入了宗教音乐,引进天山音调,甚至能品味出蒙古民歌曲调。它将西洋的歌剧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彰显出独特魅力。作品中合唱为主,占有较大篇幅,贯穿于始终,与土尔扈特人的英雄气概相一致,同时也显示了他们东归的决心。作品由不同阶段构成,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呈现出层层推进之感。演员阵容强大,共同构成了宏大的景象,给观众以强烈冲击,显示出民族大迁徙的决心。
二、歌剧《苍原》的风格特征
1.庞大规模的合唱重唱形式
《苍原》代表了当时民族歌剧创作的巅峰,从弱势角度进行创作,这次创作改已往的创作风格,在合唱和重唱方面有所突破,不再是早期的单一创作模式,而是呈现出新的特征。剧中合唱曲目气势雄浑,表现出高亢豪迈的气概,充分用了合唱重唱轮唱的形式,彰显出主题所在。全篇包含了大篇幅的合唱,层层推进有始有终,引导矛盾冲突的发生与发展。这些片段规模庞大,融入了多种演唱组合形式,使得表现更为丰富。以《月亮是这样的清亮》唱段为例,主要由四重唱构成,其旋律由四位主人公共同演绎,将问题与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最终即将化解,为下一乐章做准备。其中也包括了合唱形式,主要以混声四部合唱为主,同时融入了蒙古族音乐风格,彰显出民族特征,伴奏织体复杂多样,与力度速度形成对比,这样的合唱音乐更易使人产生共鸣。《苍原》中包含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彰显民族团结的核心,在此主基调中又加入了其他内容,伴随着艰难困苦,饱含着悲壮激烈,使得作品充满了矛盾冲突,相对于和谐的音乐来说表现力更强。第三乐章结构形式宏大,在歌剧创作中进行新的尝试,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
这部歌剧中充满了民族音乐元素,可以从历史性和地域性的角度分析素材来源。作曲家在创作时注重音乐背景的选择,加入了多民族元素,其中既有蒙古族长调音乐,同时也有了喇嘛教音乐素材,甚至包含了新疆音乐元素。土尔扈特族东归后来到天山,这是他们祖先曾经生活的地方,位于我国新疆地区,逐渐融入其中。他们原本生活于俄罗斯境内,常年活动于伏尔加河畔,有着自己的生活文化和习俗,信仰也与新疆当地不同。他们在天山驻扎下来,与当地人相融合,给他们带来了自己的文化习俗,同时自身也发生了改变。作曲家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主线选择蒙古族音乐,体现出土尔扈特族的渊源,同时又加入了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特点。在第二、三、和尾声中应用了完整的长调音乐,娜仁高娃咏叹调《情歌》在剧中反复出现,就充分享受这一点。在此处使用长调牧歌,彰显蒙古音乐风格,标示着草原游牧音乐文化。上行五度演奏,下行四度、下行八度大跳音程演奏的应用不会显示出民族音乐特征,形成草原上的牧歌,对多种蒙族民歌产生重大影响。
《情歌》片段谱例:
3.史诗性的音乐风格
縱观中国歌剧,题材大多来自于生活实践,所包含的内容众多,从文化到教育再到自然都隶属于其中,其中蕴含着民族风格。从这一角度对风格进行分析,它不应是外在的表现,而是对精神方面的把握。《苍原》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作品,曹其敬曾对其有着较高评价,认为其具有“史诗品格”。 这部歌剧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土尔扈特人为反抗沙俄的统治踏上了东归的道路,人民的反抗是整部作品的主题,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体现其中的爱国情怀。史诗风格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在美学范畴中与雄壮之美相关,与恢宏之美相连,与崇高之美关系密切,其具有史诗性,富含史诗风格。对于一些长篇小说,古代常将其与重大事件相联系,或者与古代神话建立关系,或者如何到民间传说当中,使其中的英雄形象更为突出,这种作品规模与结构宏大,富有想象色彩,因而被称为史诗。《辞海》中也对史诗或史诗式作品进行了详细解释,指出应为全面描写人们生活的作品,能够真实反映历史社会面貌。黑格尔也曾对史诗进行研究,探寻其中的美学内容,指出它应是民族的“传奇故事”“书”或“圣经”。 每个伟大民族都拥有自己的史诗,它是民族原始精神的代表。《苍原》具有史诗风格,因为其具有上述特征,富有民族性。
纵观整部作品,其乐章创作手法风格独特,音乐架构类似西方交响诗。交响化的结构方式在其中担当重责,与构思共同发挥作用,使得音乐主题更为鲜明,人物更为形象。交响乐与人物相互融合,彰显出其特点,而并非咏叹调演唱、合唱的伴奏部分,在故事情节构建中发挥作用,使其具有史实性风格。
三、 《情歌》的演唱分析
《苍原》的主旋律为《情歌》,最终反复出现,共被演唱四次,形式多样,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等,甚至是伴唱。第一幕的演唱最有代表性,此处描写的是土尔扈特族开始东归,尚处于俄罗斯境内,然而路途艰难,部落中出现了叛徒。握巴锡作为部族首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羊皮书的事情降罪给舍愣。娜仁高娃对此并不知情,面对降罪事件彷徨无措,心中充满矛盾,无法相信舍愣做了伤害族人的事情。后来她听说舍愣已被处死,并且拿到了他的血衣。此时她才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因而伤心欲绝。《情歌》就表现出她此时的心情,内心充满了忧伤。
1.曲式结构分析:
《情歌》为AB形式二部曲式作品,《大青马》是其旋来源,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扩大了原来的曲式、和声,去掉原有民歌音型。即使如此,蒙古长调与短调的变化人能够体现出来,彰显作品民族调式,同时又加入了西洋大调,产生了独特的感觉。作者利用了简单的音乐材料,使旋律自然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铸就了这部经典之作。曲式结构如下:
前奏中左手以六连音分解和弦演奏,右手主旋律弱起落在长音符上,使波动感逐渐加强,形成悠扬舒缓的音乐,富有律动性,与民族长调相一致,使听众仿佛置身于草原,自由自在的奔跑。蒙古长调属于蒙古歌种,极富民族特征,被称为“乌尔汀哆”A段4/4拍,以轻柔慢板起唱,8-18小结,两乐句结构,节奏自由。第一乐句8-13小节弱起节奏,强弱规律为“弱强弱强弱强”交替,强拍落在三拍长音上,五度、八度大跳音程连接演唱,尾音装饰音使歌曲语言化,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其更容易接受。第二句第14-18小节锯齿形级上行,旋律紧凑,逐渐增快,附点四分音符与连续三个下落三连音形成鲜明对比,突然放慢旋律,增加曲调的细腻感,更为婉转,演唱节奏可略自由,这种变化与娜仁高娃的心境相契和,更加细致,充满凄凉感,体现出其对爱人的思念。间奏音乐承上启下,呼应前奏音乐4/4拍节奏,同时又完成了过渡,到了3/8拍,左手伴奏织体由三连音琶音快速演奏变成三拍子大跳分解单音演奏,充分利用了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发挥其律动性较强的作用,将主题充分的展示出来。B段3/8 +2/4拍快板,F羽调式,21-73小节,同一乐句变奏四次,反复重复,旋律线条发生变化,呈现出强、弱、弱的规律,清晰明了,伴奏织体以分解和弦为主。节拍转变为2/4时改为连续十六分音符、三连音交替,和声更为密集,注重抒情性,突出所蕴含的思想,形成如泣如诉的感情。尾声2/4拍,为B段的补充与加强。此处节奏较慢,结尾再现高潮,连续重复三句歌词,减弱处理,形成悠扬深远的意境。
2.《情歌》演唱技巧
《情歌》演唱技巧由于不同的演唱者的理解,从而演奏出不同的曲调,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咏叹调在歌剧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其出现戏剧性变化,逐渐进入高潮。咏叹调《情歌》反复出现,每次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因此要求各异,演唱上要形成鲜明的对比,彰显其中的差异。演唱者必须把握这一点,运用各自演唱技巧,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使演唱更具有感染力。A段第一乐句的演唱时就需要时刻把握音量,避免过大,合理运用气息,切记过猛,尤其在“升”“哥”字的演唱时,要第一拍弱起,第三拍加强再收回,保持连贯性,使歌唱富有延展性。
谱例:
乐句中的八度、五度大跳音程对气息要求较高,必须扎稳,为歌唱奠定基础,这样才能将剧中娜仁高娃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体味其失去爱人的心情,并将其作为主要切入点。歌唱中呼吸至关重要,与生理性呼吸不同,而是有意识加以调整,为歌唱的目的做准备,因而具有技巧性。演唱咏叹调对呼吸要求较高,需要科学、主动,富有技巧。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强调这一点,气息是声音的基础,因此呼吸必须要稳,字不离气,气不离声。第二乐句演唱时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必须撑住气息,音量弱起,逐渐加强,情绪随之发生变化,呈级进性上行,在“哟”字达到顶点。这种呼吸变化与演唱者的情绪相一致,充满悲切之感。下行要把握好级进的三连音情绪,再回到诉说、渐弱状态,表达演唱者此时的心情。舍楞是她的恋人,她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感情,希望与之诉说衷肠。此时呼吸的掌控十分重要,否则难以唱出好听的声音,甚至产生相反效果,对演唱者不利。在演唱《情歌》时需要调整气息,把握其连贯性与控制力。
3.《情歌》的演唱难点分析
《情歌》属于《苍原》的主旋律,其在演唱中《情歌》演唱难度也代表着《苍原》的演唱难度,其演唱难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音域跨度越大、情感变化大、民族风格性强等方面。
音域跨度越大:从演唱的开始时就有一个八度变化,对演唱者的气息要求较高,需要掌握有效的发生方法,平稳撑住气息,掌握其力度,避免过强,使其柔弱坚强,最终达到高潮,彰显出女主的心情,抒发她的悲伤。
情感变化大:第二段的旋律与第一段明显不同,节奏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预示情感转变。开始使用了一系列比拟句,表达了主人公心中的感情,她胸中充满了对爱人的爱恋,饱含着忠贞的感情。在演唱时要把握力度,八拍子强弱弱,唱大连线,与女主人公的心情相一致。她的情感在歌声中不断宣泄,结尾到达顶点。“唱也唱不完的欢乐” 反复出现,一共达到三次,各自的演唱不同,情感愈加强烈,声音逐渐激动,彰显其对爱人的无尽思念,同时充满了悲伤之感。
民族风格性强:纵观整部作品,极富蒙古族音乐特点,节奏自由,富有装饰音,表达细腻,声音又长,具有亲切感。演唱时要充分注意这一点,充分利用演唱技巧表达出来。
结语
《苍原》是我国民族歌剧的代表作之一,将民族特色融入到西洋格局当中,对中国歌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歌剧风格上采用合唱、重唱的一种方式,这种创新的方式,给人民一种豁然一新的感觉,在歌剧中采用大量的民族音乐的元素,使其更加容易被人民所接受,并且在歌剧中依旧采用史诗风格,这种风格让人物显的更加鲜明。在演唱过程中,无论是其曲调结构的设计还是演唱技巧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从而导致演唱时由于音域跨度越大、情感变化大、民族风格性强,从而导致对于演唱者的要求更加严格。这部歌剧在多方面进行尝试,成为民族歌剧的领军作品,《情歌》更是其中的代表。它起到了催化剂的效果,奠定了歌剧的整体情感基调。《苍原》有着鲜明的主题,极富震撼力,更容易激发人们斗志,彰显积极的能量,时至今日也对人們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马莉.中国歌剧《苍原》中娜仁高娃的音乐形象研究[J].艺术研究,2017(3).
[2]刘欣.歌剧《苍原》中娜仁高娃咏叹调演唱技巧及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6.
[3]李敏.黄维诺歌剧《苍原》咏叹调“情歌”的演绎[D].福建师范大学,2014.
[4]李壮.再探歌剧《苍原》的音乐特色及其历史定位[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31(4).
[5]罗群.民族歌剧《苍原》中娜仁高娃唱段的演唱分析[D].山东大学,2013.
[6]付明佳.歌剧《苍原》人物娜仁高娃主要唱段演唱与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7]王晓勇.中国当代歌剧《苍原》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9.
[8]张平平.歌剧《苍原》中娜仁高娃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演唱艺术处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