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与绘画的艺术共通性与互文性

2021-03-30 22:04王娟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哈代托马斯

王娟

摘 要:本文将荷兰画派作品与托马斯·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进行类比研究,分析哈代在小说中的描写内容和描绘手法与荷兰画派作品的相似性,探索文学与绘画具有的艺术共通性以及类比两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互文性,研究小说作者哈代及荷兰画派画家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表现及他们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情怀。本文从荷兰画派与小说中的肖像画及风俗画两个方面来研究小说及画作中的表现手法,通过对比文字及绘画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方式,呈现两种艺术形式共同表达的审美情感,感受作家及画家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及热爱。

关键词:荷兰画派 《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 现实主义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英国文学巨匠,他用他的笔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描绘,以生动细腻、画面感十足的笔触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及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幅幅唯美并具现实主义色彩的画卷。哈代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现实主义者”{1},在《德伯家的苔丝》里,哈代独特的现实主义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该小说的成功引起了国内外评论家的关注,对该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作者的悲剧意识、宿命论、宗教观、女性观;分析苔丝的性格、悲剧命运的原因等,而本文将小说中描绘景物及人物的画面与荷兰画派作品进行类比研究,探索文学与绘画具有的艺术共通性及互文性,开启唯美与现实画卷的视觉之旅。

17世纪的荷兰画家摆脱了天主教会与宫廷贵族的束缚,他们将绘画目光从宗教和宫廷题材转向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将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用画笔描绘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及美丽的大自然景色,并将绘画发展成为独立的科目:人物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多元化的风格并存、相互影响。这个时期涌现出如哈尔斯、伦勃朗、维米尔等一批杰出的绘画大师,创作了许多符合平民阶层审美情趣的生动写实、朴实无华的优秀画作,人们把他们称为“荷兰画派”。荷兰画派具有“描绘性”“写实性” 的特点,运用“瞬间定格”即把人物形象在动态中凝固住后绘画的描绘手法进行绘画。他们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情感、愿望进行真实绘画,为现实主义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托马斯·哈代被誉为“文字画家”,他坚信“艺术的共通性”,将绘画艺术运用于自己的现实主义创作中。{2}哈代的艺术修养源于他在伦敦作建筑师学徒期间,他经常参观国家美术馆、画廊,并仔细研究绘画大师的作品,激发了他在创作中运用荷兰画派的灵感,几乎每部作品都渗透着荷兰画派的影子。他在第二部小说《绿荫下》的扉页中写到,这是一幅“荷兰式的乡村风景画”。在《德伯家的苔丝》里,他对主人公苔丝的肖像及在大自然中劳动的唯美场景进行了荷兰画派式的瞬间定格凝固性绘画。

一、人像肖像画

人物肖像绘画艺术是17世纪荷兰绘画的最大成就之一,荷兰画派画家立足于用写实的方式表现平民的肖像,其奠基人是哈尔斯,但集大成者当属伦勃朗,他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家{3},特别是对于群体肖像的绘画有很高的造诣。而“文字画家”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对人物的肖像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描写,用文字对人物群体及苔丝进行了可视的、生动的肖像绘画。

在小说开头,哈代对五朔节游行队伍进行了群体肖像的描写。“所有队员都穿着白色长衫,但是却没有两件衣服白得一样,她们的身躯在绿色树藤缠绕的房屋的衬托下。队伍中有几位中年的妇女,一头白发,满脸皱纹,但还是年轻的女孩子占大多数,她们满头的厚发在日光下掩映出各种各样的金色、黑色和褐色,她们里面,有的眼睛美,有的鼻子美,大家全都兴致勃勃,并且有好些个还都嘻嘻笑笑。”{4}作者运用白色、绿色、各种头发的颜色作色彩对比,而不同的白色呈现出层次感,光线主要照射女人们的头发及面部,使得她们的面部特征显得更加醒目,面部特征及表情的不同展现着画面的变化及动感,为群体肖像的中心人物苔丝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苔丝“是一个面容姣好的女孩子,两片娇艳生动的嘴唇,一双大而天真的眼睛,头发上扎着一根红带子。”{5}在一片白色的队伍里,那一点红色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聚焦点。读者可以想像到这样一个画面,在阳光照射下,光线自由流动,呈现出动感及层次感,照射在人物身上的阳光使中心人物苔丝与其他人形成一个整体,但那一根红带子又突显了中心人物,哈代这种高超的肖像描绘手法与伦勃朗的《夜巡》相得益彰。荷兰画家伦勃朗在《夜巡》中描绘了一群军人正在行进中的画面。中心人物军官手持梭镖,身着红色衣饰,成为视觉中心,其他人姿态各异,但军旗猎猎、火枪上膛,似乎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就要奔赴战场。哈代笔下的游行队伍和伦勃朗画笔下的军队形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他们都将怀揣着希望,开启他们崭新的人生之旅,正如哈代在小说中所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独有的小太阳照耀着她们的灵魂,一种梦想,一种希望不断地生长。”{6}哈代和伦勃朗对画面的设计有艺术共通性,他们都進行了多变并富于艺术性的构图,对红色等反差鲜明的颜色进行对比运用,对细节描写和光影效果精准使用,生动地再现了描绘对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于纸张及画布之上。

二、风俗画

17世纪荷兰绘画题材广泛,但最主要的题材是风俗画。画家们朴实生动地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场景,荷兰人民热爱劳动、乐于享受生活、乐观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维米尔的绘画中得到充分体现。{7}维米尔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是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画家,他的作品取材于平民日常生活,他的画给人以温馨、舒适、岁月静好的心灵体验。他的画以选材的平实性、绘画的写实性、构图的精巧性、色彩搭配鲜明和谐性、对光的精妙运用、瞬间定格描绘而著称。哈代小说也取材于普通劳动人民的境遇,描写人们对生活、爱情的追求,描绘他们的生活、劳动场景,特别是对人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天人合一”的和谐画面描绘得灵动纯美,让人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单纯、朴实、宁静的心境,并且哈代的描写技巧与维米尔的绘画特点有相似之处。

1. 明暗及高光的运用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描绘了破晓时在半明半暗的光线里苔丝和安琪尔在草场见面的如梦如幻的唯美画面。“在破晓的朦胧里,亮光活跃,黑暗沉静,平旷的草原上,混合不分,使他们深深地生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亚当和夏娃。这种光暗混合的特殊光景,所有的景物都笼罩在一片不明不暗的大气里;苔丝的面目,却在那一层的上面,看着就好像笼罩了一层闪耀的粼光,实际上是东北方冷清的晨光正映在她脸上,他的面目在她看来也是一样。”{8}在这个画面中,哈代完全从画家的视角,给景物分出了层次,从最底层到最上层依次是:草原、草原上覆盖着的晓光和雾气、两个主人公的脸。哈代采用和谐微妙的明暗与虚实变化,隔离出一个无人能打扰的美丽自然的环境,营造出与世隔绝的空间,宛如人间仙境,两个主人公的行为笼罩在神秘的气氛里,他们相互之间有一种情绪在流淌,那就是纯洁的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人物与画面融为一体,和谐自然。作者还精妙地运用了高光的效果,将维米尔在《带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少女所戴的珍珠耳环反射出的许多珍珠大小的高光打在两个主人公的脸上,突显出他们充满爱意、写满爱情的脸庞。在明暗参半、虚虚实实的光线下,简单的草场不再单一,而是层次清晰、内涵丰富的自然场景,孕育着单纯自然、真情流露的男女主人公,读者眼前俨然是一幅“天人合一”的爱的伊甸园的唯美画卷。

2. 色彩对比、光及瞬间定格的运用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给牛挤奶时的场景呈现出真实美丽的风俗画效果。“那时的太阳恰巧对着挤奶那面,一直射到她那粉红的长袍和白色带檐儿的便帽上,并射到她的脸蛋侧面,把她的白脸蛋和褐色的牛身子衬托得非常清晰。她的头、她的脸都非常沉静,好像在梦中一般,虽然两眼睁着,却看不见东西。她的脸太可爱了,她的嘴可爱到了极点,在那个红红的小嘴上,那上唇中部往上微微撅起的神态令人迷魔。在这幅天然的图画里,只见牛的尾巴和苔丝粉红色的双手在动。”{9}哈代对这个画面的色彩及光的运用与维米尔的绘画《戴红帽的少女》如出一辙。在《戴红帽的少女》中,维米尔运用了热情的红色和深沉的海水蓝形成两种对比并且相互平衡的主色调,又用绿色与橙红色两种次色调相互辉映,让画面颜色既鲜艳又和谐;维米尔又运用了一束光从画面右斜上方打来,光线微妙的变化,使人物的脸颊、白色领子、一部分衣服被照亮,与暗部形成明显对比,人物的鼻尖、嘴唇上的高光突显人物的美丽、静谧。而哈代运用粉红色和褐色作主色,用白色和红色作次色,颜色和谐又具对比,呈现出苔丝宁静美丽的脸庞,又突显她红色的嘴唇。哈代对光的使用巧妙,阳光漫射下来,照着牛的一侧及苔丝美丽的脸庞,白色带檐儿的便帽在她脸的一部分投下了阴影,但照亮了她最美的嘴唇,通过光的明暗对比,画面既有层次感又有立体感。苔丝的表情与《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少女又有几分相似性。少女侧着身,头微微倾斜,眼睛凝视着观众,眼神中透出渴望,微微张开的嘴欲言又止,似乎迷失在千万思绪中。哈代描绘的苔丝沉浸在梦幻中一般,双眼目光迷失在前方,如梦如幻。少女和苔丝都那么美,美得空灵且真实,脸上都荡樣着温柔与宁静,眼神都耐人寻味。

此外,在这个画面中,虽然人物好像被静物化了,但画面具有张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苔丝挤奶的动作在一瞬间被凝固了。“只见牛的尾巴和苔丝粉红色的双手在动,再没有别的活动的东西了,那双手的活动也非常地轻柔,只是一种有韵律的博动,仿佛是受了一种反射性的刺激,像心房的跳动似的。”{10}富有想像力的读者完全可以看到哈代将苔丝挤奶的瞬间定格在她握紧的手型和刚挤出、正在流入奶桶的牛奶,这正和维米尔《倒牛奶的女仆》中女仆从罐中缓缓流出的牛奶一样具有动感且连绵不断,读者仿佛看到了牛奶随着苔丝手的一张一弛正在有节奏地缓缓流出。哈代笔下的这个画面与维米尔画笔下的女仆正在倒牛奶的画面一样,都很静很温暖,并且静中有动,读者或观众将静的感觉聚集起来的同时,又感受到一个动的画面正在扑面而来,似乎可以闻到牛奶的气味。画面动静相结合,有一种瞬间即永恒的感觉,表面平静但所具有的内在魅力就像个漩渦一样深深吸引着读者,让读者在感受那份温暖、和谐、宁静的同时才发现自己已被深深感动。

3. 光线漫射效果的运用

在维米尔绘画作品中,光线从窗子洒进来,匀均地漫射在室内,维米尔能巧妙地描绘出光线照射过物体时的状态和微妙的变化。哈代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也设计了这样的画面。苔丝与安琪尔站在穿堂里的红砖地上,安琪尔把苔丝紧紧搂在怀里,日光从窗户眼儿斜着射了进来,射到安琪尔的脊背上,同时射到苔丝侧垂着的脸上,射到她的太阳穴的青筋上,射到她露着的胳膊和脖子上,又深深射进她那又多又厚的头发里。”{11}哈代细致地描绘了漫射光线的流淌过程和事物折射光线的微妙变化。在《写信的女人和女佣》中,维米尔让光线从窗子洒进来,流淌到女人与女仆身上,让室内充满了一种静谧、柔和的气氛,女仆的脸、脖子、胳膊都在光照下,让人感受到她脸及胳膊的美丽。哈代在这个画面中也运用漫射光线,将平静、柔和的光线带着太阳暖洋洋的温度照耀在人物身上,两个主人公被静物化了,读者的目光随着光线的流向,感受到苔丝侧脸、胳膊和脖子的美,除了让读者感受到维米尔作品中的安静、温馨的情感,还能感到他们拥抱在一起、爱情碰撞迸发出的热度,让内心充满爱的幸福,让人感到岁月静好的凝固瞬间。

4. 哈代小说与维米尔作品的互文性

读者通过想像可以感受到哈代所描绘的画面既唯美又温暖,但只用文字来表达画面会显得有些抽象,如果读者通过视觉观看维米尔作品的画面,就使得哈代所描绘的画面具体化;另一方面,通过哈代在小说中的语言,使得维米尔作品能开口表达,从而形成了互文性。比如维米尔和哈代都喜欢描绘女性,维米尔流传下来的画像中,女性人物有40位而男性人物仅有13位;哈代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如苔丝一样具有高尚品质的女性人物,而苔丝是女性人物画廊中最美丽、最纯洁、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哈代和维米尔都认为女性具有与大自然相通的高尚品德,是大自然的女儿。哈代在小说中写到:“当她在空山和幽谷中,她那轻盈的步履和周围的大气融为了一体,化作了景物的一部分。”{12}他们都钟情于描绘劳动中的女性,“田野里的女人是田野的一部分,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自身的界线,吸收了周围环境的精华,使自己和环境融为一体。”{13}这也是维米尔喜欢描绘劳作中的女性的原因,因为在维米尔看来,在大自然中、在家庭中生活及劳动中的女性最具魅力,是自然与爱情的象征,承载着人类的审美理想。因此哈代的小说与维米尔作品具有艺术共通性及互文性。

结语

将荷兰画派伦勃朗及维米尔作品与托马斯·哈代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进行类比研究,分析文学与绘画具有的艺术共通性及互文性。研究发现,在人物肖像画方面,哈代和伦勃朗对画面的设计有艺术共通性,对个体及群体人物肖像的构图具有层次感,并运用对比鲜明的颜色和光影效果生动地再现了描绘对象。在风俗画方面,哈代巧妙运用明暗及高光、色彩对比、光及瞬间定格、光线漫射等绘画技巧描写自然及人物,与维米尔作品形成了艺术共通性及互文性。哈代在小说及荷兰画派画家在画作中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写实描绘,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和画笔再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乐观、充实、宁静的精神状态。在作品中,他们表现了大自然及女性的美丽,肯定了底层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及爱情的权利,高度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单纯、朴实的高尚品质,赞美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及追求爱情的锲而不舍的勇气,表达了哈代及荷兰画派画家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热爱,充分展现了他们所具有的人文主义情怀。经类比研究得出,不论是文字还是绘画,尽管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方式不同,但都表达了共同的审美情感,具有艺术共通性,并且通过两种艺术形式的类比研究,可以将文字与绘画相互渗透,以获得更深更广的互文含义,以便更充分、更透彻地理解小说及绘画作品。

注释:

{1}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罗杰鹦唯美与现实:荷兰画派对《意中人》的文学化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3}陈政军.浅析十七世纪荷兰画派中的人文情怀[J].大众文艺,2009(2).

{4}{5}{6}{8}{9}{10}{11}{12}{13}哈代.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P21;P22;P22;P179;P206;P206;P233;P83;P120.

{7}马兰.试论维米尔绘画的风格特点[J].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注: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名称:《道德经》哲学视角下的哈代小说研究,编号:2017ZDX259。

猜你喜欢
德伯家的苔丝哈代托马斯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画与理
托马斯送电器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托马斯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