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李博 王浩林 吴修伟
火炸药包括火药和炸药,是一类高能量密度材料,也是陆、海、空军武器的能源。火炸药让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走向热兵器时代,并参与了热兵器时代几乎每一场战争。可以说,火炸药的历史是一部传奇的战争史。
黑火药是火炸药的鼻祖,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于9世纪末问世,并很快被用于战争。唐天佑元年(904年),割据江淮的军阀杨行密围攻豫章(今江西南昌),其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经考证,所谓“发机飞火”就是将黑火药制成球状,点燃引线后向敌军抛射,作用类似于火炮,这也是火炸药用于战争的最早记载。
黑火药由硫磺、硝石和木炭组成,点燃时发生如下反应:
其中,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钾,硝酸钾作为氧化剂,在遇热时会分解并生成氮气和氧气;硫磺和木炭作为可燃剂,在氧气的助燃下,先后发生剧烈的燃烧反应,此过程中木炭被氧化,产生大量的热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反应十分迅猛,体积的急剧膨胀引起了爆炸,而爆炸时产生的硫化钾微粒分散在气体中,制造出滚滚浓烟,黑火药也因此得名。
宋元时期,中国的火器通过战争传入蒙古。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三弟旭烈兀率十万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西征。蒙哥为旭烈兀征调了一支1000人左右的汉军攻城部队,这支部队由著名的火器专家郭侃率领,拥有威力巨大的早期火炮。凭借着这股“高科技”力量,蒙古大军所向披靡。
1253年,旭烈兀进兵位于今伊朗北部的木刺夷国。攻城战中,郭侃奉命架炮轰击,配合主力部队先后摧毁100余座城池,为蒙军立下汗马功劳。1256年,穷途末路的木剌夷国王鲁克纳丁·忽尔沙投降,木剌夷国灭亡。
1258年初,蒙古大军开始进攻巴格达—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首都。蒙军攻城前,旭烈兀曾致书阿巴斯王朝的统治者哈里发,要他投降,但这座见证了伊斯兰文明黄金时代的历史名城,当时拥有120万人口,12英尺厚的城墙以及屹立了五个世纪的荣耀。阿巴斯·哈里发·穆斯塔辛并不屑于蒙古的轻骑兵,在固若金汤的城池面前,敌人能怎么办?他果断回绝了蒙古人的要求。
1258年1月30日,旭烈兀下令总攻,汉军攻城部队进入阵地,猛烈的炮击使巴格达城门洞开,地道里填充的大威力火药则埋葬了巴格达引以为傲的城墙。短短十几天后,巴格达被攻陷,哈里发投降被杀,名噪一时的阿拔斯王朝宣告覆灭。
旭烈兀继续率军西进,西方世界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因为他们即将面对的不仅仅是来去如风的蒙古铁骑,还有雷霆万钧的黑色战神—黑火药。也正是这次西征,黑火药传入了阿拉伯,阿拉伯工匠对其进行改造后又于14世纪中叶传入了欧洲。16世纪,仰仗着海上的新航路和日益完善的火器,经历过文艺复兴的欧洲发起了对整个世界的入侵,源自古老东方的黑火药就这样一次次改变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1771年,爱尔兰化学家彼得·沃尔夫发现,当硝酸和靛蓝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可以得到一种黄色物质,这就是后来的三硝基苯酚,俗称苦味酸。最初,苦味酸只被当作一种黄色染料,直到1871年,德裔英国化学家赫尔曼·斯普伦格尔才证实了苦味酸拥有起爆能力。1885年,法国化学家尤金·特平根据赫尔曼·斯普伦格尔的研究成果,申请了压铸苦味酸用于爆破药包和炮弹的专利,1887年,法国率先开始使用由苦味酸和硝化棉混合而成的麦宁(Melinite)炸药。1891年,日本学者下濑雅允制得类似的苦味酸炸药。经过一番探索,1893年初,日本成功将苦味酸炸药用作海军炮弹的弹头填充药,这种做法在当时是极为先进的。
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苦味酸炸药首次登场。彼时,北洋水师使用的炮弹主要有开花弹和实心弹,开花弹装填黑火药,但受限于孱弱的工业能力,炮弹做工粗糙;实心弹则由砂土填充,基本不装药,通过击穿敌舰舰体进行攻击,威力极其有限。相较而言,日本海军使用的苦味酸炸药,不仅威力远超黑火药,其爆炸后还会形成持续的高温火焰,灼烧船体。另外,苦味酸火药爆炸后还会产生具有毒性的黄烟,可对人员造成严重干扰和杀伤。
1894年9月17日,黄海大东沟,日本联合舰队与北洋舰队正面交锋。经过5个小时的鏖战,北洋水师遭受重创,共计损失5艘军舰。北洋水师全体官兵虽英勇奋战,炮击的命中率也并不逊于对手,最终却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令人不得不扼腕浩叹。正如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所言,“大东沟之败,非弹药不足,乃器之不利也。”此战成败与双方炮弹的研制水平有直接关系,苦味酸战胜了黑火药。
梯恩梯(TNT)即三硝基甲苯,1863年由德国化学家约瑟夫·威尔勃兰德发明,它是应用最广泛的“安全”炸药之一,几乎没有枪击感度(感度是指爆炸物在外界能量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爆炸物越敏感,其感度越高,反之亦然)。
1902年,德国开始将梯恩梯用于装填炸弹,梯恩梯由此登上战争舞台,并成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综合性能最好的炸药,被称为“炸药之王”。
1916年5月31日,日德兰海战爆发,交战双方是德国公海舰队与英国皇家舰队。战前,由于战术理念的差异,德国舰队普遍重视装甲防护,英国则追求速度和火力。作为老牌工业强国,英、德海军均装备了大量穿甲弹,双方的弹体材料几乎相同,但德国在弹头里装填的是加了蜂蜡脱敏的钝化梯恩梯,并配有延时引信,英国为追求火力,选择了感度更高的苦味酸,且未配延时引信。
开战后,双方展开激烈的炮击,德国人的梯恩梯炮弹感度较低,加装延时引信的炮弹能够穿透装甲,在英国军舰的内部起爆,对舰体造成有效破坏。英国炮弹却由于苦味酸较高的感度,经常在受到撞击后过早起爆,无法穿透德舰的装甲,杀伤力大减。总体而言,英制穿甲弹在日德兰海战中的表现令人失望,英军的损失几乎是德军的两倍。战后,英国海军根据实战表现,重点提高了弹药质量,梯恩梯也逐步取代了苦味酸,成为战争的宠儿。
随着时代的发展,梯恩梯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黑索今(RDX)、奥克托今(HMX)等综合性能更加强大的火炸药接过了前辈的衣钵,它们穿梭在新时代的战争中,继续谱写着火炸药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