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龙,王 将,耿 琼,胡卫芬,邓 祥
(昆明市气象局,云南 昆明 650501)
暴雨是昆明夏、秋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由于其局地性和突发性都比较强,因此难以追踪和预报,常给人民生命财产、国防建设及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是气象预报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国内许多气象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工作,梁红丽等[1]、周景文等[2]、龙余良等[3]、徐碧裕等[4]对局地暴雨的环流背景进行了研究. 金晓青等[5]、肖蕾等[6]李燕等[7]、王宏等[8]、倪丽霞等[9]、张楠等[10]对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回波的对流单体风暴、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等特征,平均径向速度的逆风区与强降水的关系. 张楠等[11]研究指出在对流发生前,偏东气流将海上暖湿空气输送到天津上空,使得天津上空大气水汽含量突增,为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 伍志方等[12]和徐珺等[13]研究了2017年5月7日广州发生的特大暴雨发现,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和动力强迫较弱,在弱风场环境下,冷高压后部东南风或偏南风回流,经过城市热岛区域,转为偏暖气流,与山坡下滑冷气流在山前一带形成的水平风场辐合,结合山前强水平温度梯度,共同触发了初生对流单体. 李典等[14]研究指出,垂直风切变是对流维持发展的核心因子,辽宁省南部地区较大的垂直风切变使对流云团移动路径发生转折. 李超等[15]通过高分辨率的WRF数值模式研究了单一地形和组合地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 曲良璐等[16]对初秋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低层风场辐合触发对流,地面辐合线及偏东风输送位置影响暴雨落区,加之较好的地面热力条件以及独特的地形增益暴雨强度. 2017年夏季(6月29日)和2018年秋季(9月7日),云南省昆明市发生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以下分别简称“06.29”过程和“09.07”过程),昆明市寻甸县区域自动站雨量观测统计表明,是近10年来寻甸县夏季和秋季出现的最大降水天气过程,最大日降水量分别为207.6 mm和131.1 mm,局地性特征非常明显.本文利用NCEP(1°×1°)FNL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7年夏季和2018年秋季的昆明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今后昆明不同季节的局地性大暴雨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对防灾减灾服务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图1 昆明2次暴雨过程区域自动站24 h累积降水量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of 24-hour accumulated precipitation of regional automatic station during two rainstorms in Kunming
2017年夏季(6月29日)和2018年秋季(9月7日),云南省昆明市发生2次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并伴有雷暴和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多地出现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经济损失分别为158万元和144.7万元. 昆明市区域自动站雨量观测表明,“06.29”过程大暴雨发生在昆明北部地区,共出现18站,两个中心分别在禄劝东部—寻甸西北部和寻甸东部(图1(a)),过程降水主要出现在2017年6月28日20:00—29日16:00,日(2017年6月28日20:00—29日20:00)最大雨量为233.7 mm(禄劝月牙村委会),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暴雨以上雨带呈NW—SE向,最大小时雨量为68.5 mm(寻甸河口镇28日20:00—21:00)(图1(b)). “09.07”过程大暴雨发生在昆明东部地区,共出现3站,两个中心分别在寻甸东部和东南部(图1(c)),过程降水主要出现在2018年9月6日21:00—7日10:00,日(2018年9月6日20:00—7日20:00)最大雨量为131.1 mm(寻甸塘子),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暴雨以上雨带呈准南北向,最大小时雨量为58.1 mm(宜良宰割村7日02:00—03:00)(图1(d)). 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局地性明显,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强降水持续时间短,强度强,雨量大的特点. “06.29”过程暴雨以上雨带呈NW—SE向,“09.07”过程暴雨以上雨带呈准南北向. “06.29”过程在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量和强降水范围方面均明显大于“09.07”过程.
大暴雨一般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和各种尺度系统相互作用条件下产生的. 以下是对昆明2次大暴雨的高低空系统配置进行对比分析.
从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风场看,在“06.29”过程中,6月29日08:00甘肃和山西两省南部交界区域有低涡.
图2(a)显示,横线以东的河南和湖北两省为高压脊区控制,四川盆地、云南东北部、云南中部形成一条NE—SW向的槽线. 从6月28日20:00至29日14:00(图略),低涡和高压脊区稳定少动,槽线一直维持在昆明. 在“09.07”过程中,9月7日02:00昆明为东西带状分布的高压588 dagpm线控制.
图2(b)显示,川西高原有短波槽. 从9月6日20:00至7日14:00,西藏地区、西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受东西带状分布的高压588 dagpm线控制,四川北部有短波槽东移,带来一定的冷平流. 对比分析2次过程,“06.29”过程昆明长时间受槽线控制,而“09.07”过程昆明长时间受高压588 dagpm线控制.
图2 昆明2次暴雨过程500 hPa位势高度场(单位: dagpm)和风场(单位: m·s-1)Fig. 2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unit: dagpm) and wind field (unit: m·s-1) during two rainstorms in Kunming
从700 hPa位势高度场、风场和比湿场分析,在“06.29”过程中,6月28日20:00昆明为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控制(图3(a)),86°E附近有孟加拉湾低压,川西高原南部、昆明北部、曲靖中部形成1条NW—SE向的切变辐合线,昆明比湿达12 g·kg-1.从6月28日20:00至29日20:00,副高、孟加拉湾低压和切变辐合线稳定少动,昆明维持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水汽主要由孟加拉湾输送,比湿保持在11~12 g·kg-1. 在“09.07”过程中,9月7日02:00孟加拉湾低压中心位于86°E附近(图3(b)),南海东部热带低压中心位于119°E附近,昆明为热带低压西北侧分流的偏南气流控制,比湿达12 g·kg-1.从9月6日20:00至7日02:00,孟加拉湾低压和南海东部热带低压稳定少动,昆明维持东部热带低压西北侧分流的偏南气流,水汽主要由南海输送,比湿保持在12 g·kg-1. 9月7日08:00以后,孟加拉湾低压中心西移至85°E以西,东部热带低压中心西移,昆明转为热带低压北侧的偏东气流控制,比湿减小为9~11 g·kg-1. 对比分析昆明2次暴雨过程,“06.29”过程属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从孟加拉湾向昆明输送水汽,北部地区有切变辐合线稳定少动,而“09.07”过程属热带低压西北侧分流的偏南气流向昆明输送水汽,比湿保持时间较“06.29”过程短.
从海平面气压场分析,在“06.29”过程中,6月28日20:00西南地区海平面气压等值线分布比较稀疏(4(a)),昆明海平面气压为1 007.5 hPa. 从6月28日20:00至29日20:00,西南地区海平面气压等值线分布均比较稀疏,海平面气压在1 005.0~1 010.0 hPa范围内变化,变化幅度很小,说明近地层无冷空气影响. 在“09.07”过程中,由于高空冷平流的作用,川滇间近地层有冷高压发展增强,9月6日20:00昆明位于冷高压西南边缘冷锋前(4(b)). 从9月6日20:00至7日08:00,冷锋西南压至滇西北至哀牢山一线,12 h正变压达7 hPa,近地层有浅薄冷空气影响昆明. 对比分析昆明2次暴雨过程,“06.29”过程近地层无冷空气影响,而“09.07”过程近地层有浅薄冷空气影响.
图3 昆明2次暴雨过程700 hPa位势高度场(单位:dagpm)、风场(单位: m·s-1)和比湿(单位: g·kg-1, 阴影)Fig. 3 The 7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unit: dagpm), wind field (unit: m·s-1) and specific humidity (unit: g·kg-1, shaded area)during two rainstorms in Kunming
综合分析昆明2次暴雨过程的高低空系统配置,“06.29”过程近地层昆明无冷空气活动;低层(700 hPa)孟加拉湾有低压,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向昆明输送水汽,昆明北部形成1条NW—SE向的切变辐合线,24 h内系统稳定少动;中层(500 hPa)昆明长时间(前18 h)受槽线控制. “09.07”过程近地层昆明前12 h冷锋自东向西过境,有浅薄冷空气活动;低层前6 h孟加拉湾和南海东部均有低压且稳定少动,南海东部热带低压西北侧分流的偏南气流向昆明输送水汽;中层昆明长时间(前18 h)受高压588 dagpm线控制,四川北部有短波槽东移,带来一定的冷平流. 因此,“06.29”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切变线,在大气中低层有切变辐合系统配合,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 “09.07”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南海东部热带低压和近地层冷锋,在近地层有冷锋,中层有南海东部热带低压西北侧分流的偏南气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 “06.29”过程系统明显较“09.07”过程深厚,移动较慢. 因此,“06.29”过程在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量和强降水范围方面均明显大于“09.07”过程.
2次暴雨过程期间,昆明均出现了雷暴和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小时雨强在时间演变上呈现出的不均匀特征,表明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中尺度甚至小尺度强对流系统活动. 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触发机制是强对流天气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 另外,明显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高度组织化的强烈风暴形成. 从2次暴雨过程20:00的昆明探空曲线(图5)可以看出,2次过程均为“上干下湿”结构,地面温度分别为22 ℃和23 ℃,热力不稳定明显且相差不大,有利于产生强对流天气. 不同之处在于,“06.29”过程800~500 hPa温度露点差很小(≤3 ℃),水汽很充沛. 而“09.07”过程 800~600 hPa温度露点差较大(≥5 ℃),水汽含量较低.
图5 昆明2次暴雨过程20:00的探空曲线Fig. 5 Skew T-log p diagram of Kunming at 20:00 during two rainstorms
表1给出了2次暴雨过程开始前昆明站20:00的环境参数. “06.29”过程中,昆明站的抬升凝结高度(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LCL)2 456 m,0 ℃层高度5 320 m,平衡高度(Equilibrium Level, EL)13 243 m;“09.07”过程中,昆明站的抬升凝结高度(LCL)2 692 m,0 ℃层高度5 395 m,平衡高度(EL)12 061 m. 上述表明“06.29”过程云体的暖云区降水的厚度(2 864 m)较“09.07”过程的(2 703 m)厚161 m,“06.29”过程云体的理论伸展高度(13 243 m)较“09.07”过程的(12 061 m)高1 182 m. 2次过程开始前,云体的暖云区降水的厚度均较厚,接近3 km.在“06.29”过程中,昆明站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1 244 J·kg-1,比“09.07”过程的573 J·kg-1大1倍多.“06.29”过程中,昆明站的对流抑制能量(CIN)16 J·kg-1比“09.07”过程的95 J·kg-1小得多. 2次暴雨过程T700~500(700与500 hPa之间的温度差)>15 ℃,θse700>352 K. 综上,2次过程开始前,昆明附近基本上具备了产生强对流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且“06.29”过程明显强于“09.07”过程.
短时强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条件,2次过程开始前低层西南或偏南气流使低层湿度明显增大,Q808(808 hPa比湿)>14 g·kg-1,Q700(700 hPa比湿)>11 g·kg-1,且“06.29”过程的低层水汽大于“09.07”过程.
表1 昆明2次大暴雨过程的环境参数Tab. 1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of two torrential rain processes in Kunming
借鉴俞小鼎[17]将垂直风切变分为弱(<2.0×10-3s-1)、中(≥2.0×10-3s-1,且≤3.3×10-3s-1)和强(>3.3×10-3s-1)3类,从800~500 hPa垂直风切变可看出,“06.29”过程处于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环境中,而“09.07”过程处于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中,“06.29”过程的垂直风切变比“09.07”过程要强,更有利于高度组织化的强烈风暴形成.
综上所述,从不稳定层结条件、水汽条件和中低层垂直风切变3方面对流环境看,2次暴雨过程均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不同之处在于,“06.29”过程云体的暖云区降水的厚度和理论伸展高度、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低层水汽均大于“09.07”过程;“06.29”过程对流抑制能量(CIN)比“09.07”过程小得多;“06.29”过程处于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环境中,而“09.07”过程处于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中.
4.1 “06.29过程分析”分析寻甸县河口镇6月28日20:00—21:00的回波演变,在28日20:04(图6(a1))的0.5°仰角图上,在切变线附近(昆明多普勒雷达150 km探测范围的东北象限)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风向为WNW,河口镇附近为一块状混合性回波覆盖,对应的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存在速度辐合和逆风区(图6(c)).河口镇上空的对流单体风暴1,最强中心强度为47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20 km;西北偏西方向有对流单体风暴2,最强中心强度为51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10 km;对流单体风暴2的右后方有对流单体风暴3发展,强度为30 dBz. 至20:10(图6(a2)),3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对流单体风暴2一部分合并到对流单体风暴1使其发展增强,最强中心强度为48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24 km;对流单体风暴2有所减弱,最强中心强度为50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8 km;对流单体风暴3发展,最强中心强度为39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5 km. 至20:28(图6(a3)),3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对流单体风暴3发展增强,最强中心强度为34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4 km;对流单体风暴3一部分合并到对流单体风暴2使其发展增强,最强中心强度为50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14 km;对流单体风暴1强度维持,最强中心强度为46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24 km. 至20:34(图6(a4)),3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对流单体风暴3合并到对流单体风暴2使其发展增强并移至河口镇上空,最强中心强度为50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17 km;对流单体风暴2的右后方有对流单体风暴4发展,最强中心强度为33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4 km;对流单体风暴1移过河口镇. 至20:46(图6(a5)),2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对流单体风暴4合并到对流单体风暴2,强度维持,最强中心强度为50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18 km. 至20:52(图6(a6)),对流单体风暴2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东南偏东方向移动,强度减弱,最强中心强度为48 dBz,大于30 dBz尺度为24 km;对流单体风暴2的右后方有对流单体风暴5发展,强度为31 dBz.
6月28日20:04—20:28对流单体风暴1影响河口镇,右后侧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2部分合并,使其最强中心强度维持在46~48 dBz,对流单体风暴1≥30 dBz尺度维持在20~24 km;20:34—21:04对流单体风暴2影响河口镇,其右后侧先后有对流单体风暴3和4生成发展增强后合并,使其最强中心强度维持在47~50 dBz,对流单体风暴≥30 dBz尺度维持在17~29 km. 由于在切变线附近生成发展的对流单体风暴移动方向和传播方向近乎相反,后向传播特征明显,移动非常缓慢,导致河口镇68.5 mm较强雨强产生. 经统计,全部10个体扫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这与张沛源等[18]认为逆风区造成中尺度垂直环流的形成,回波将强烈发展的观点一致.
“06.29”过程中,雷达回波演变为2017年6月28日20:00—22:30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风向为WNW(图略),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后向传播特征明显,一部分发展增强后合并.至22:30形成2个≥30 dBz尺度为40 km的块状混合性回波;至28日22:30—29日09:30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风向为WSW,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后向传播特征明显,一部分发展增强后合并,到29日02:30变为片状混合性回波,回波≥30 dBz尺度为100~190 km;至29日09:30—14:00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风向为WNW,片状混合性回波变得越来越松散,强度不断减弱;至14:00片状混合性回波变为北部≥30 dBz尺度为40 km的块状混合性回波和东部强度<30 dBz尺度为150 km的块状混合性弱回波;至14:00—20:00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风向为NW,不断有很分散的块状弱回波(≥30 dBz尺度为5~10 km)向东南方移动. 因此,“06.29”过程雷达回波演变特征为昆明北部地区切变线稳定少动,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后向传播特征明显,一部分发展增强后合并,回波由块状混合性回波、片状混合性回波、块状混合性回波到很分散的块状弱回波演变. 回波移动非常缓慢,最强中心强度为50 dBz,主要演变特征为≥30 dBz尺度100~190 km的片状混合性回波在昆明北部地区长时间(7 h)维持.
4.2 “09.07”过程分析再分析“09.07”过程中宜良宰割村9月7日02:00—03:00的回波演变. 至9月7日02:00(图6(b1))的0.5°仰角图上,宰割村附近为一块状混合性回波覆盖,对应的平均径向速度图上存在速度辐合和逆风区(图6(d)). 宰割村上空的对流单体风暴1,最强中心强度为51 dBz,≥30 dBz尺度为12 km;以东方向有对流单体风暴2,最强中心强度为50 dBz,≥30 dBz尺度为11 km;东南方向有对流单体风暴3,最强中心强度为55 dBz,≥30 dBz尺度为11 km. 至02:06(图6(b2)),3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西北方向移动,对流单体风暴2合并到对流单体风暴1,最强中心强度为50 dBz,≥30 dBz尺度为16 km,此时对流单体风暴3强度有所减弱,最强中心强度为54 dBz,≥30 dBz尺度为15 km. 至02:24(图6(b3)),2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西北方向移动,对流单体风暴1强度减弱,最强中心强度为52 dBz,≥30 dBz尺度为20 km,此时对流单体风暴3强度继续减弱,最强中心强度为51 dBz,≥30 dBz尺度为20 km. 至02:36(图6(b4)),2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西北方向移动,对流单体风暴1移过宰割村,对流单体风暴3开始影响宰割村,最强中心强度为43 dBz,≥30 dBz尺度为26 km. 至02:48(图6(b5)),对流单体风暴3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减弱,最强中心强度为44 dBz,≥30 dBz尺度为32 km. 至03:00(图6(b6)),对流单体风暴3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向向西北方向移动,最强中心强度为43 dBz,≥30 dBz尺度为27 km.
9月7日02:00对流单体风暴1影响宰割村,最强中心强度为51 dBz,≥30 dBz尺度为12 km.02:06—02:30,以东方向的对流单体风暴2合并到对流单体风暴1影响宰割村,最强中心强度维持在50~55 dBz,≥30 dBz尺度维持在16~27 km.02:36—03:00东南方向的对流单体风暴3影响宰割村,最强中心强度维持在43~48 dBz,≥30 dBz尺度维持在26~32 km. 由于在冷锋附近生成发展的3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下风方向移动,先后经过宰割村,形成列车效应,导致宰割村58.1 mm较强雨强产生. 经统计,8个体扫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这与张沛源等[18]认为逆风区造成中尺度垂直环流的形成,回波将强烈发展的观点也一致.
“09.07”过程中,雷达回波演变为2018年9月6日20:00—7日10:00风暴承载层的平均风风向为SE(图略),冷锋呈NW—SE向,在冷锋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一部分发展增强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形成NW—SE向带状分布的混合性回波,整个带状分布的混合性回波随着冷锋向西南方向移动. 因此,冷锋呈NW—SE向,在冷锋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一部分发展增强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形成NW—SE向带状分布的混合性回波,整个带状分布的混合性回波随着冷锋向西南方向移动. 回波移动快,最强中心强度为55 dBz,主要演变特征为在冷锋附近生成发展的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下风方向移动,列车效应特征明显.
(1)2次过程具有局地性明显,降水持续时间长,强降水主要出现在夜间,强降水持续时间短、降水强度强和雨量大的特点. “06.29”过程暴雨带呈NW—SE向,“09.07”过程暴雨带呈准南北向.“06.29”过程在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量和强降水范围方面均明显大于“09.07”过程.
(2)2次过程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不同. “06.29”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切变线,在大气中低层有切变辐合系统配合,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09.07”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南海东部热带低压和近地层冷锋,在近地层有冷锋,中层有南海东部热带低压西北侧分流的偏南气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 “06.29”过程系统明显较“09.07”过程深厚,移动较慢.
(3)从不稳定层结条件、水汽条件和中低层垂直风切变3方面对流环境看,2次过程均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产生. 不同之处在于,“06.29”过程云体的暖云区降水的厚度和理论伸展高度、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低层水汽均大于“09.07”过程;“06.29”过程对流抑制能量(CIN)比“09.07”过程小得多;“06.29”过程处于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环境中,而“09.07”过程处于弱垂直风切变环境中.
(4)切变线附近生成发展的对流单体风暴移动方向和传播方向近乎相反,后向传播特征明显,移动非常缓慢,导致寻甸河口镇68.5 mm(28日20:00—21:00)较强雨强产生;冷锋附近生成发展的3个对流单体风暴沿着风暴承载层平均风下风方向移动,先后经过宜良宰割村,形成列车效应,导致宰割村58.1 mm(7日02:00—03:00)较强雨强产生.
(5)从2次过程最大小时雨量出现站点的平均径向速度发现均存在速度辐合和逆风区. 其中,“06.29”过程全部10个体扫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09.07”过程8个体扫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
图6 2017年6月28日和2018年9月7日昆明雷达0.5°仰角基本反射率(单位: dBz)和0.5°仰角平均径向速度(单位: m·s-1)Fig. 6 The base reflectivity at 0.5°elevation (unit: dBz) and the mean radial velocity at 0.5°elevation (unit: m·s-1) in Kunming on 28 June 2017 and 7 September 2018
(6)“06.29”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为昆明北部地区切变线稳定少动,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形成片状混合性回波在昆明北部地区长时间维持,回波移动非常缓慢,后向传播特征明显.“09.07”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为呈NW—SE向冷锋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形成NW—SE向带状分布的混合性回波向西南方向移动,回波移动快,列车效应特征明显.
对比昆明夏、秋季局地大暴雨过程,夏季的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量和强降水范围均明显大于秋季,夏季的对流环境条件也强于秋季. 夏季的高低空系统明显较秋季的深厚,夏、秋季的雷达平均径向速度均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夏、秋季的雷达演变具有不同特征,为今后昆明不同季节的局地性大暴雨天气的预报、预警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局地暴雨的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由于资料和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降水特点、环流背景、对流环境条件和雷达回波4个方面对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利用高时空分辨率的风廓线雷达和卫星资料对昆明不同季节更多类似个例开展分析,以期提高暴雨天气的预报和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