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教育体制背景下,6~12 岁的少年儿童需要在小学接受教育,他们全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小学建筑中度过。明亮的教室能够保护学生的视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营造良好的小学教室光环境非常重要。
然而,许多教学楼为了造型效果,忽视了教室天然采光环境的营造,致使教室不得不增加人工照明来补充采光,照明能耗也随之增长[1]。发现、分析和解决小学教室天然采光环境质量问题,对降低照明能耗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了广州地区某一典型小学,运用实验仪器对教室室内的光环境进行测试,并获得一系列参数,同时,给学生发放问卷对其光环境感受进行调查,综合二者结果,对广州地区小学教室内的光环境做出详细评价。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海拔、日照时数会产生较大不同,因此,依据照度标准,我国被划分为Ⅰ~Ⅴ类光气候区。Ⅰ类光气候区照度最高,Ⅴ类照度较低,广州地处Ⅳ类光气候分区。本研究以问卷与实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城市一所典型小学的光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该学校教学楼是一幢5 层的单体建筑(图1)。教室均为北向,并由南外廊串联;1 个班级45~48 个学生;其外部轮廓近似“凹”型,建筑体量贴合校园北部边界,南部留出运动场;教室的走廊侧窗下部采用磨砂玻璃,其他部位均采用单层透明玻璃;教室对外侧窗采用了混凝土材质的综合遮阳;同时,两个外侧窗之间留有较宽的窗间墙;教室顶棚和墙面为大白粉刷材质,墙裙为白色瓷釉面砖,地面铺有白色瓷砖。
本文光环境测试依据《采光测量方法》(GB/T 5699—2017)[2]进行,时间安排在2020 年1 月2 日。一天中共安排6次测试,分别于8:00、9:30、12:00、14:00、16:00、21:00 进行。
光环境测试的测点分别为LD-01(四4 班)、LD-02(六3 班)、LD-03(三2 班)这三间教室(LD为测试学校名称缩写,数字为测试教室编号),如图2 所示。
使用TES 1330A 照度计测量每张课桌面中心点的照度、黑板面5 点的照度,均为手动记录数据(图3)。8:00~16:00 的5 次测试分别测量天然采光(白天、不开灯、拉开窗帘)和混合照明(白天、开全部灯、拉开窗帘)两种工况的照度;21:00 的1次测量人工照明(夜间、开全部灯、拉窗帘)工况的照度。另外,同样使用照度计测量顶棚、墙面、黑板、桌面、地面的反射照度和入射照度,也均为手动记录数据。
在光环境测试的同时,给测试班级内的小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他们对光环境的主观感受。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学生的光感觉(5 级标尺)及光偏好(3级标尺);眩光情况(包括间接眩光和直接眩光);学生对教室内光环境的满意度(5 级标尺)。
此外,对相应班级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了解班主任在长期执教过程中发现的光环境问题。
图1 学校信息
图2 测点分布图
图3 课桌面及黑板面的测点
对比近10 年来有关教室光环境的设计标准[3-6]可以发现,对普通教室光环境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并且也由静态评价方法向全年动态评价方法靠近。本文选取《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7793—2010)[3]中的窗地比(即≥1:5)和反射比(表1)作为建筑现状评价标准;选取[3]中课桌面和黑板的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表2)及《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5]中室内天然光照度(即≥450 lx)作为天然采光评价标准;选取[3]中课桌面和黑板的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表2)作为混合照明和人工照明的评价标准。
2.2.1 建筑现状分析
2.2.1.1 窗地比
该次测试中,小学教室的窗地比为1/4.8,略高于标准要求。但老师为防止学生在上课期间向走廊上观望,在走廊侧窗户下部贴有磨砂贴纸,阻挡了一部分光线,此时窗地比变为1/5.29,略低于标准要求。因此,学校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既保证足够的窗地比,又能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
2.2.1.2 反射比
计算教室各表面反射比,如表3所示。顶棚和黑板均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由于学生喜欢用手去触摸墙体,学校在1.2 m 以下学生能接触的高度范围贴了白色瓷砖以便清洁,1.2 m以上范围全部刷以白色涂料,而前墙、侧墙和后墙未做区分,这就造成前墙的反射比偏大,而侧墙、后墙的反射比偏小。
2.2.2 天然采光分析
2.2.2.1 平均照度
在自然采光环境中,测量三间教室内的课桌面和黑板面照度,整理如图4 所示。
对于课桌面,位于2 层的LD-03教室,在8:00~16:00 的各个时间段平均照度都无法达到300 lx;位于5层西侧的LD-01 教室,只有16:00 的平均照度无法达到300 lx;位于5 层中部的LD-02 教室,14:00 和16:00时的平均照度均无法达到300 lx;只有位于5 层的LD-01、LD-02 两间教室在9:30、12:00 时可以达到450 lx。2 层的层数较低,导致该层教室桌面全天都无法达到标准;同是位于5 层的西侧和中部教室,自然采光比2 层要强很多,由于下午太阳方位角较大,西侧教室的采光更好;测试时间为冬季,测试学校的教室为南外廊,主要采光面为北向,且北向窗户采用综合遮阳,因此,各个班级全天都很少能达到450 lx。对于黑板面,只有LD-01 在12:00、LD-02 在9:30、12:00 时可以达到500 lx,必须开启人工照明。
表1 教室表面反射比评价标准[3]
表2 平均照度及均匀度评价标准[3]
表3 教室各表面反射比
图4 教室课桌面和黑板面照度(自然采光)
以LD-02 教室为例,计算每张桌面在全天时间内的平均照度,制作色阶图如图5 所示。教室北侧窗间墙宽1.3 m,南侧窗间墙宽0.8 m,A 处,即北侧窗间墙旁的两排课桌,平均照度明显低于其前后位置桌面的平均照度;B处,即南侧窗间墙旁的两排课桌,平均照度也比其前后位置低,说明窗间墙对室内照度影响较大。此外,照度自靠窗两侧向教室内部下降明显,虽然是南外廊布局,南面的照度仍比北面要高。
2.2.2.2 照度均匀度
在自然采光环境中,三间教室课桌面和黑板面的照度均匀度整理如图6 所示。课桌面的照度变化较大,均匀度大多在0.3~0.5 之间,全天无一间教室均匀度达到标准规定的0.7,需要开启人工照明提高照度均匀度;黑板面受自然光影响较小,全天只有LD-03 教室的黑板在12:00 和16:00均匀度未能达到0.8,显然位于低楼层的教室均匀度较差。
图5 LD3-02 教室课桌面平均照度色阶图
2.2.3 混合照明分析
2.2.3.1 平均照度
当自然采光无法满足标准要求时,通常开启人工照明以辅助教室的光环境。开启教室内所有人工照明设备,再次测量三间教室内的课桌面和黑板面照度,整理如图7 所示。
对于课桌面,LD-03 教室在8:00、16:00,LD-01、LD-02 教 室在16:00 仍无法达到300 lx。对于黑板面,虽然与自然采光相比有大幅提升,但平均照度无法达到500 lx 的仍然是LD-03 教室的全天、LD-01 教室的16:00、LD-02 教室的14:00 和16:00。这是因为2 层楼层较低以及下午日落导致。对低楼层的教室,应当适当增强人工照明,减少遮阳装置,以提高其平均照度。
2.2.3.2 照度均匀度
在混合照明环境中,三间教室课桌面和黑板面的照度均匀度整理如图8 所示。课桌面的照度均匀度有大幅提升,但仅有16:00 时的两间教室达到0.7;黑板的照度均匀度反而比自然采光环境有所下降,LD-03 在8:00和16:00、LD-01 在14:00 和16:00均未能达到0.8,这是局部照明设备投射在黑板上的照度不均匀所致。
2.2.4 人工照明分析
2.2.4.1 平均照度和照度均匀度
测试当日晚上21:00,选取LD-02 教室,测试纯人工照明环境的照度。课桌面的平均照度为211 lx,照度均匀度为0.54;黑板面的平均照度为423 lx,照度均匀度为0.89。与标准相比,该校教室的人工照明不够理想,照度不足且均匀度不够高,需要提升人工照明水平,以更好地辅助日间采光环境。
2.2.4.2 照明设备
图6 教室课桌面和黑板面的照度均匀度(天然采光)
图7 教室课桌面和黑板面照度(混合照明)
图8 教室课桌面和黑板面的照度均匀度(混合照明)
教室内照明设备如图9 所示。灯管均为普通荧光灯,外部都有灯罩。3 列教室灯均沿长轴垂直黑板布置,符合规范要求。3 列教室灯采用“按列控制”进行开启,根据教室内自然光照度的分布情况,靠窗两侧桌面照度较高,内部桌面照度较低,此种开关方式有利于结合自然光照度灵活控制,更利于提高照度均匀度和节能。
统计问卷中的光感觉投票和光偏好投票,结果如图10、11 所示。有60.5%的学生感觉光环境适中,34.32%的人感觉亮或暗,5.19%的人感觉太亮或太暗;66.44%的学生认为光环境可保持不变,24.77%认为需要再亮一些,8.78%认为需要暗一些。整体来看,学生基本都对教室的光环境比较满意,期望教室变亮的更多。结合班主任访谈,教室内很少靠纯粹的自然采光,灯通常全天都开,可见室内照度不足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统计问卷中关于直接眩光和间接眩光的投票,如图12 所示。24.32%的学生认为存在间接眩光,即上课时黑板上出现明显的“反光板”导致看不清黑板;17.79%的学生认为存在直接眩光,即窗口过亮直接照射进眼睛。班主任在访谈中也表达过,坐在教室第一排左右两个靠窗位置的学生常反映“反光”,且“反光”通常出现在14:00~16:00,需要拉窗帘或者关门才能解决。
本文采用现场实测结合问卷调研的方法,选取广州地区一所典型小学,对该校教室内的光环境做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该地区小学教室的光环境特征并做出评价。主要结论如下。
(1)从建筑现状、天然采光、混合照明、人工照明四方面,重点分析了室内课桌面和黑板面的平均照度、照度均匀度的情况。仅采用天然采光时,室内照度普遍较低、均匀度较差;辅助人工照明后,室内照度和均匀度都有所提升;纯人工照明不够理想,照度不足且均匀度不够高。
(2)存在窗间墙对周边位置照度影响较大、低楼层教室照度始终过低、北向窗口遮阳过度等问题。
(3)虽学生整体对教室的光环境比较满意,但同时更期望教室变亮;直接和间接眩光问题普遍存在,有待解决。
总体而言,尽管该学校教室室内光环境参数与标准规定的有所差异,但学生的主观评价结果仍较好。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及舒适度,应适当提升室内人工照明照度,减小窗间墙宽度,适当减少外窗遮阳,并通过改变黑板面材质与增加室内照度的方法减少眩光。
图9 教室的照明设备
图10 光感觉投票分布
图11 光偏好投票分布
图12 眩光投票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