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德胜
(贵州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贵州贵阳 550001)
近年来,在大基建、大地产的推动之下,四线城市规模成倍的扩大,城市变得越来越漂亮,道路也变得更加敞亮和宽敞,各种城市设施也越来越齐全,但整个城市似乎行人都不多,且实体门面或商超一年比一年关店的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得问实体经济靠什么来维持,答案当然是人口,在人口一定,城市扩大数倍的情况下,人口当然也分散了数倍,这就像一个人(一个有限空间)独享一个蛋糕,会吃得好饱,而同时有五六个人共同分享一个蛋糕,大家都吃不饱是一个道理。反之如果人口像城市扩大数倍一样增长,那就不用担心城市扩大导致城市人口分散的问题,也不会担心人口分散导致实体经济受重创的问题。然而对于大多四线城市来说,要出现人口增长与城市扩张一样成比例增长,几乎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四线城市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工业化积累,产业链延伸,优势产业的培育,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四线城市没有解决就业的制造业岗位,导致出去的人回不来,留下的人待不住,因为生存问题解决不好或难以解决,四线城市最终只能是一个人口流出的城市,一个人口流出的城市的人口要匹配城市以原有城市好几倍扩张的结果,只有一个,人口不足以支撑城市的扩张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大家才会看到四线城市,一面是城市越修越大,一面却是实体经济越来越差,尤其是疫情下的实体经济更是惨淡经营,因此四线城市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做出改变,才能推进实体经济的振兴。
(1)电商的冲击。由于电商最小化了商品的成本,提供送货上门,节约了消费者逛实体店的交通费,为消费者节省了逛实体店的时间,实体店基本都在上午10:00 开门营业,晚上22:00 关门歇业,给部分消费者的时间安排带来冲突,电商可以24 小时让消费者进行浏览、下单,给消费者带来时间上的灵活安排,其产品的竞争力远比实体经济更有优势,同时各大电商平台都在各个主要大中型城市构建了自己的物流仓储中心,使商品的到货时间缩短到2~3d,更有甚者同城配送,当日就能送达,此外电商灵活就销售策略(如不满意无条件退货退款程序简单方便、货到验货后再付款等),对比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基本优势丧失怠尽,实体经济唯一的优势只剩下体验性,但都经常出现货物规格不全的困惑,消费者愿意等实体店调货的话,调货的时间也非常长,而且调货是不能退货的。
(2)疫情下,外向型企业的艰难、房地产企业的困境、面对面交流的病毒传染的担忧,世界经济的困难,实体企业的倒闭,就业率下降,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导致消费需求减缓,人们通过电视、微博、抖音和自身的体验性观察,都让人们不敢乱花钱,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疑惑更重,这些都重创了实体经济。
(3)四线城市的企业大多都很小,对抗风险的能力更弱,在疫情下,四线城市企业的效益下滑成大趋势的概率,裁员、工资动态调整将成为必然,收入的减少或没有固定收入,让更多的上班族更不敢乱花钱,而是把钱存起来以防未来的不确定性,同样这种不确定又反过来让四线城市的企业效益更加下滑,形成恶性循环。
(4)四线城市面临更大的问题是丧失了过去主要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动力(大投资带动大建设,推进大地产,带动大消费),因为前些年负债式的大建设已透支了四线城市政府未来30~50年的财力,因此靠投资拉动四线城市经济的发展走不通了;部分老百姓,在不了解投资风险和投资项目的情况下,将手中积沉下来的现金交给一些非法融资的机构,融资机构对自己投资的项目风险的评估也没有能力去做,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对后期的风险根本不去测评,想到钱是别人的,自己就赚取差价好像没什么风险,更没有考虑到法律的风险,导致最后融资机构负责人被法律追究责任,出资人血本不归,甚至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不但影响到四线城市经济的发展,也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制造事端,从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
(5)四线城市原有老城改造项目停顿,对原有的实体经济互连互通产生了消积的影响,同时四线城市原有老城改造项目的长期停顿更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利。中国是近20 年才发展起来的发展中国家,旧城改造基本都集中在四线以下的城市,而且居住在老城区的,基本都是7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群,这部分人的思想比较保守,消费基本为传统的模式存钱消费,多数人不会提前消费,收入基本趋于稳定或走下坡路的情况,要想靠自己的收入再去购房基本不可能,都在等待政府、房开拆迁补偿,如果政府对老城区的改造停顿,那么这些人多数是不愿更换居住环境的,必将影响到建筑业的发展,延伸下去就会影响到相应的建筑材料生产实体企业经济的发展,相应的建筑机械、建筑劳务也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很多人失业,没有收入,很多人不得不再次外出到一二三线城市就业,四线人口本来就少,加之再向外流动,四线城市的实体经济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四线老城区改造长期停顿下去,投资者的投资长时间收不回来,给投资者增大投资成本,将大大影响到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也会拆资向一二三线城市去投资或改变投资方向,也是影响四线城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6)各种产品的高度饱和及充分竞争,使实体经济难以振兴。四线城市的人才较为欠缺,模仿能力很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跟风很快,见别人做什么赚钱,马上跟着投资,简单的说比如看见别人种核桃很赚钱,一窝蜂的都来种核桃,等大家的核桃都出来了,一看市场行情不好,只得低价销售,恶性竞争,不会分析别人种核桃赚钱,再考虑与之配套的产业,比如核桃加工,种核桃需要的肥料、核桃树种的培育、改良,这样优势互补的产业项目。
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做起来很难。产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在城市扩张的同时推进大量企业产业链的建设以带动对人口的就业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人口向四线城市转移,以实现形成人口消费经济来刺激实体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这个方法前几年做应该有机会,因为前几年四线城市人劳动力成本优势,同时地方债务没有那么高,可以通过大量的产业链投资来带动制造业产业的构建,但是因为制造业的见效慢,一般要3~5 年才能看得到结果,地方都不愿意做,都愿意做立马就能见效的房地产项目,从而导致了机会的错失,有人会问现在做也来得及啊?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现在地方负债已透支了未来近30~50 年的财政收入,地方再也没有闲钱再来建设企业产业链。当然有人会问政府不用出钱,招商引资就好了,其实大家都不傻,如果没有筑巢那来的凤凰,且这个巢还得是整个产业链的构建(这个构建过程如果招不到商,地方必须自己上马才行),因此说此时的时机不对。同时在疫情下,所有企业都降低了投资意愿及缩减项目,这时间来做企业产业链来吸引就业人口,的确不现实。
(1)打造四线城市15min 生活圈的快捷休闲旅游交通网络,同时加快15min 生活圈中心业态的丰富化构建,以休闲旅游放松来刺激四线城市人口走出家门锻炼休闲和消费,以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方法是:以现有商家集中地为中心打造适合休闲旅游放松的规模化新业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及大规模停车场(含自行车停车场),同时以该中心为圆心车程15min为半径构建终端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租赁中心,以方便周围人口休闲旅游健身需求和向中心快速休闲移动创造条件。这个模式可以在四线城市整个城市进行推广,只有现有商业集中地有良好条件就可以不断复制15min 生活圈的快捷休闲旅游交通网络,使四线城市整个城市形成一个个15min 生活圈的快捷休闲旅游交通网络相互吸引,相互促进,以最大程度地吸引本地人口参与到实体经济活动中来。相信这一措施如能得到推广,四线城市的实体经济会得到很大改观。
(2)加大招商引资或加大自身投资,以加快以现有商家集中地为中心的适合休闲旅游放松的规模化新业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及大规模停车场(含自行车停车场)构建,当然这个构建要强调规模化,业态丰富化,这样才能全方位刺激本地人口的出行动力和消费动力。充分利用四线城市自然环境的优势,让在一二三线城市住烦了的人到四线城市来感受大自然环境。
(3)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税收减免,以帮助实体经济度过难关。
(4)成立地方电商运营团队参与或培训或整体帮扶地方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两条腿走路。
(5)加大地方在推广地方产品的时候,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推荐或推广。
(6)想方设法继续推进老城区停滞项目,激活老城区商业氛围。可采取扩大公共用地比例,提升容积率,降低投资额的方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