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为安全管理

2021-03-30 16:13:55王治贵
电力安全技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工人管理

王治贵

(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0 引言

行为安全管理以观察、沟通、反馈等积极有效的管理手段,改善员工对安全的态度,让员工从消极被动地执行安全举措,转变为主动思考并接受安全理念,继而自觉控制和避免不规范、不安全的冒险行为,在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进而发展到“我会安全”的能动过程中,持续提升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 行为安全管理的概念

行为安全管理是指以观察沟通为基础,从安全角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界定危险行为和安全行为之间的区别,列出不安全(危险)行为清单,并对危险行为采取行为前因、行为本身、行为后果分析(即ABC分析)的管理方法。通过在作业现场观察、与观察对象沟通作业行为,增进观察对象主动应对能力,纠正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与观察对象共同推动安全行为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促进安全意识的提升和安全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安全管理绩效的提高。

2 行为安全管理的发展

行为安全管理是伴随着安全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安全自主化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安全管理绩效提升的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借助计算机强大处理能力,建立安全管理绩效的信息数据库(包含个人档案信息数据、事故事件数据、行为数据、事故致因模型等数据),再结合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为安全管理发展提供强力的支撑,行为安全管理已经得到了广泛推广,收效显著。目前,已引入的领域有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施工等行业。

3 开展行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事故的致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通过大量的安全事故统计分析,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一主要因素,存在“88:10:2”的规律(事故致因理论)。即在统计分析的100起事故事件中,有88起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有10起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的,只有2起是难以预防的。据研究统计,我国的伤害事故原因中,不安全行为的占比约为85 %。美国杜邦公司的统计分析发现,不安全行为在伤害事故原因中占到了96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而当伤害事故每发生一起时,在此之前,其实已经发生了数百次的不安全行为,大量的不安全行为增加了伤害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当企业有了成熟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规章制度,工人能否按照规定主动去执行呢?而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是否就能够防止所有的不安全行为呢?结果并不是肯定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和有必要写进规章制度里,因此不安全行为的范畴大于违规违章,也不是只有违规违章才能导致事故和伤害;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尽管在积极推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但在传统安全管理理念的影响下,目前企业的安全管理体系和相关政策规定通常还是局限于其指令性或纲领性,无法真正培养工人自主化管理的积极性。又迫于政府主管部门、上级要求、企业经济能力、外部压力以及事故多发的现状,企业安全管理多数情况还停留在被动监督阶段,还未完全达到安全自主化管理的高度。因此下面将深入分析、探讨行为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以及在工程建设施工中的应用。

4 影响行为安全的主要因素

在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影响行为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施工环境、施工机具、工人身体素质、技能水平、安全文化、工程进度及安全绩效考核等等。而行为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是人,人的行为是否安全,与其自身的诸多方面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不排除,不安全行为就可能一直存在,对安全管理造成负面作用,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人的自身因素

人的自身因素包含思想情绪、身体素质、技能水平、生活习惯等,因为人是行为安全过程中的载体,也是影响行为安全的最大因素,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人的自身因素都会对行为安全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其表现及影响结果有如下几个方面。

4.1.1 个人情绪因素

当一个人情绪稳定时,外界不安全因素刺激的影响就小,能够沉着冷静进行理性地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当一个人心事重重、情绪急躁不稳定时,就可能对不安全因素产生误判,做出对安全不利的行为,给安全管理埋下隐患。

4.1.2 身体素质的影响

当一个人身体机能、素质都较好,没有疾病,遇到不安全威胁时、反应就灵敏,更容易保护自己的安全;当身体综合素质比较差时,反应就会迟钝,自我保护能力也就偏弱,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可能性也就增大。

4.1.3 技能水平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技能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人,对安全应急判断能力就强,反应及时,发生不安全行为相对就会少,反之则容易发生不安全行为。

4.1.4 习惯性的影响

当一个人平时生活、工作中,比较关注安全、能自主学习了解安全常识,能自我纠正、反省的人,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就低,而有的人由于安全意识淡薄,做事马虎,就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所以,意识决定着人的行为,透过行为可以了解其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工人的自身因素都体现在安全意识上,因此也可以说是安全意识影响着行为安全管理。

4.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等,也是影响行为安全管理的一大类重要因素。

4.2.1 家庭环境的影响

当一个人家庭关系和睦,天天心情好,情绪也就稳定,工作精神饱满,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就降低;当一个人家庭关系不和睦,天天吵架、闹矛盾,心情不好,就会影响人员的状态和稳定,在工作中发生不安全行为几率就比较高。

4.2.2 工作环境因素

工人在工作中与上级领导、同事间的相处情况以及公司安全管理文化氛围、工作场所的硬件环境等,也会影响工人的行为和行为安全管理的效果。

4.2.3 社会环境

当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重视安全,培养社会大众的安全意识,社会全员参与倡导安全文化时,这个过程就影响到个人,从而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4.3 管理制度因素

企业规章制度在工程施工中也会对工人的安全行为产生影响。比如:管理制度是不是重视工人的安全,进度控制与安全是否协同开展,安全保障是否足额投入,劳动防护用品是否按规定配发,安全教育是否有效落实,是否对施工环境做出重要保障。

4.4 机具的影响

企业提供的施工设备设施、工器具是否完好、安全可靠,是否满足现场施工作业需求,是否对工人进行使用技能培训、安全交底等,都将是影响行为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5 行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5.1 行为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检查方式混淆

(1) 行为安全管理关注的对象主要是人员的行为,传统的检查关注对象主要是物的状态。

(2) 行为安全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而传统安全监督检查的范围只是局部的。

(3) 行为安全管理采取互动沟通的方式,而传统安全监督检查的方法对员工来说则是被动的。

(4) 行为安全管理的内容既有积极一面的,也有负面的,而传统安全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负面的行为。

(5) 行为安全管理的心态是反思,传统安全检查的心态则是挑错。

5.2 行为安全管理与纪律惩罚的界限问题

对于在行为安全管理中观察到的不安全行为和状态,都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行动措施,否则就是对不安全行为和状态的许可和默认。危险的行为和状态若不及时纠正制止,就可能导致事故和伤亡。尽管行为安全管理的原则是非惩罚,和纪律规定是分开来的,但是当工人知道其行为会威胁到他人生命安全或明知制度规定却故意违反时,就必须采取纪律惩罚手段。

5.3 忽视对人的管理问题

相关企业在施工活动中将重点工作放在了提升本质安全上,而忽视了对人员的管理,如将安全管理中重要资源用在相关设备、硬件的检查以及整改方面,包括起重机械、吊装机械、脚手架、临时用电、临边孔洞等。在基础班组安全活动和工作风险分析时,缺乏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工前行为分析及培训教育管理。

5.4 缺乏鼓励表扬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企业更多地以惩罚违章作业人员的方式来进行安全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减少一些不安全行为,但这种以惩罚为主的方式容易使安全管理者与基层工人形成对立的关系,甚至发生冲突;同时,也会降低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使工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逃避惩罚方面,给安全埋下隐患,还造成工作效率下降,所以应加强推广对工人良好行为的表扬与肯定,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助于行为安全管理。

5.5 缺乏平等互动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主要依靠管理人员的随机和定期安全监督检查,心态是挑错,态度强势、主观臆断性太强,缺乏与工人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6 行为安全管理实施步骤

行为安全管理按照PDCA管理模式开展,核心是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并与行为人进行沟通。就观察对象的反应、防护装备、位置以及工具和设备、程序、人体工效学、整洁等内容进行现场观察、沟通、反馈,具体实施步骤主要有:

(1) 制定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计划。

(2) 观察现场工人的行为,如发现不安全行为,应安全地进行制止与沟通。

(3) 肯定工人在工作中的安全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

(4) 与观察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分析其不安全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安全作业方法等。

(5) 与工人就如何安全工作达成一致意见,获得工人的认可与承诺。

(6) 引导启发工人讨论工作场所的其他类型的安全问题。

(7) 对工人的配合表示感谢与表扬。

(8) 填写、记录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报告。

(9) 对观察、沟通了解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公布分析的结果。

(10) 采取改善及预防措施并跟踪。

7 行为安全管理如何开展

通过前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得出,行为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因此是可管理的、可改善的。行为安全管理是运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等原理,针对工人的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进行深层探究,经观察、沟通、反馈等持续从根本上鼓励安全行为、纠正不安全行为,以达到稳定的安全状态。按照行为安全管理实施步骤,规避行为安全管理中可能产生的偏差问题,再结合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1) 观察与统计分析。根据观察、沟通交流得到的数据信息,建立行为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库,包含观察输入、风险状况、风险类型等组成部分。要将每一个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的风险及后果,进行风险分类,填入观察记录中,并对每个单位或个人风险行为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对风险发展的趋势和个人风险构成进行逐步探讨。在信息数据库建立后,借助计算机的人工智能算法,为行为安全管理应用建模;安全管理人员应将每次观察、沟通的信息录入系统中,通过行为管理模型自动对每个不安全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发出风险预警,安全管理人员根据预警提示要求,对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实施重点观察和管理。

(2) 沟通与互动。观察沟通是行为安全管理中最基本的环节,在作业开始进行之前,根据施工内容分析安全风险点及范围,明确观察的目标、方向。观察人员发现不安全行为时应及时进行制止,对观察到的安全行为要进行表扬,鼓励其持续改进,并与其讨论不安全行为的状态以及可能产生后果,激励工人用更安全的行为、方式进行施工,探讨如何就不安全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并达成统一意见。

(3) 发挥激励机制。行为安全管理应充分发挥激励机制,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激励,需要来自同事、团队、领导和组织方面的激励。行为安全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对安全行为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它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当工人行为表现安全时,要给予认同和赞美;当工人行为得以改进时,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4) 反馈机制。企业应建立行为安全管理反馈机制,将良好操作程序、安全行为等固化成标准,反馈至班组学习、推广,将不安全行为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后果也进行反馈,着力培养工人对安全的自愿、自需、自求意识,促进工人从外在压力到内在动力的思想转变。

8 结束语

行为安全管理和传统安全管理是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的。对于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初期在确保本质安全的前提下,应及时对行为安全进行控制和研究,尤其是在工程建设高峰期,更应将行为安全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开展。工人的行为是否安全,将影响到工程能否高效、安全顺利地完成,同时也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综上,企业引入行为安全管理,建立激励与互动、反馈平台等长效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有利于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管理。

猜你喜欢
工人管理
20分钟拯救打工人计划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工会信息(2016年4期)2016-04-16 02:38:58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调配工人
读写算(下)(2015年11期)2015-11-07 07:21:09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4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