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莹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对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审美疲软,越来越多人向往田园生活。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研究显示,2012—2018 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2018 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 亿,乡村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出游、旅居的重要目的地。到2019 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已经超过了15 亿次,同比增加10.2%。新农村综合体是统一规划后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承载乡村旅游的载体,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有利于完善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增强村民的生活幸福感。
新农村综合体是由四川省委提出的在新农村建设经验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是集生产与生活一体、经济与文化一体、管理与服务一体、开发与保护一体的新型农村综合体,统筹了农业生产、村民安居、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新型产业。乡村旅游以乡村的乡土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观光、休闲和度假等旅游活动,可以有效地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联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同时给村民带来增收。因此,乡村旅游也是新农村综合体发展路径的优先选择,两者结合可以实现乡村振兴,完善乡村产业结构。
新农村综合体主要是以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为导向,它是一个完整的产业聚集链条。因此,新农村综合体可以是以聚居为主的农村新型社区,也可以是以单一行政村下特定产业聚集的村组形成的村组型综合体,甚至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跨村或者跨乡镇,形成多村联合的村村型综合体。
新农村综合体并不是一个单体建筑,而是一种农村的聚居组织形态,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城乡发展的融合性;②产业的多样性;③居住组团的集中性;④配套设施的完善性。
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是人,传统村落中村民作为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在生产生活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确定性,这是长时间形成的影响。而随着旅游开发的介入,游客也成为乡村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之一。作为乡村外来者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的行为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游客与当地村民的行为目的不同,活动时间不同,活动类型不同,会导致了游客与村民的社会行为冲突,也会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原有社会属性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同时满足双方的使用需求和心理行为特征的公共空间设计也就成为重中之重。
乡村旅游可以给乡村带来经济收入,但在逐利的大浪潮下,如果只着眼于商业开发,忽略了挖掘乡村的深层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必定会造成商业复制现象,导致“千村一面”的后果,这不仅无益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无益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减少城乡差距。工业化标准化的复制型生产建设并不能完美适用于乡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发展集农耕文明、观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五星村,属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白头镇,位于白头镇南面,距成都43km,北面紧临成温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五星村于2013 年启动新村建设,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精品化”建设理念,通过统一规划设计,共有了3 个新居点位,新建了800多套川西风格的民居建筑,总面积达12 万m2,成为集居住与休闲、生态与文化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五星村2015 年被评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2020 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3.2.1 旅游市场引导下的功能布局
规划区的功能布局以“安居乐业、都市休闲”为目标,将村民新居于乡村旅游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居民点及配套设施。规划形成“2+2”规划布局结构。即两个聚居组团和两个产业组团,两个聚居组团包括中心聚居点和一般聚居点,规划考虑结合现状村委会,在村域西北部形成五星村中心聚居组团,形成五星村综合服务中心。同时结合西南部现状3 处林盘,形成五星村一般聚居组团。两个产业组团规划考虑一三产联动发展,在规划区东部依托桤木河观光道,一三产业接驳区域布置柏翠、盘古两个旅游产业组团,产业用地结合现状林盘沿桤木河南北向充分展开,与生态本底充分融合,体现一三联动发展的态势。
3.2.2 旅游线路设计指引下的综合交通规划
乡村道路是联系各游憩活动节点的纽带,其作用不只是通行,更在于引导游客、集散人群,并以一种统一的秩序将乡村中各特色空间进行积极的组织,是游客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星村内部主干道宽8m,连接乡村与外界,道路功能以车辆行驶为主;内部次干道宽5m,供乡村内部车辆通行和人流通行;骑游步道宽3~5m,因地制宜变化丰富,包含很多设计元素,如与水流石景的配合、建筑空间节点的细致营造、配合业态空间的功能延伸等。
3.2.3 建筑设计分析
五星村建筑设计结合川西林盘的布局特色,采用大组团、小院落、微景观结合的整体布局形式,以2~3F 建筑为主,融入绿地系统,配建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了五星村整体的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建筑在设计方面提取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坡屋顶、仿木穿斗构件、白墙、砖墙等主要表现方式,同时利用退台、挑台等建筑设计手法,形成阳台、露台、花园等空间,丰富了建筑形体和居民的生活活动,方便开展室外休闲等活动。部分居住建筑布局结合旅游服务和居民生活需要,形成扩大的围合院落布局形式,增加公共活动场地,以方便开展乡村、民俗和旅游等活动。
3.2.4 旅游需求下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计
在公共设施方面,主要来车方向上通向村庄的节点处都设有停车场,村子内部主干道旁的民宿也留有部分停车空间。村内具有乡土文化特点的休息座椅、导视牌和垃圾桶也随处可见,在五星村B 区中心节点,建设有一村民活动广场,布置有健身器材、休闲座椅和公共健身娱乐等设施,是村民和游客休闲聚集的交汇场所,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亲切性。
3.2.5 小结
总体来看五星村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各方面的微观设计,在充分展现五星村地域特色、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满足了村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并具备现代化设计和一定的美感。虽然实地调研过程中仍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仍不失为一个优秀的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案例。
游走系统是基于乡村整体规划和乡村道路交通体系而形成的,目前五星村内部道路规划较为完善,但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以单车骑行、多人自行车骑行、游览车等新型游览方式的介入,乡村游走系统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五星村内宽度为8m 的主干道,路幅较宽,连接着乡村与外界,道路功能以车辆行驶为主,同时兼顾人行;对于内部宽为5m的次干道,应借用乡村道路强化游览慢行功能,在保护农田和山地生态的前提下适当增设游览栈道,构建特色绿道,全面提升乡村道路的游走体验,让乡村道路成为游走体系的核心功能脉络。游走体系还需要根据人在乡村游走方式:步行、骑行、车行等建设配套的综合服务点,包括公厕、休息点、公共座椅、乡村茶馆、自行车租赁网点、电瓶车上下站点、临时停车点、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乡村旅游中,游客游览过程中一般都在重要节点进行驻留、休息、拍照、观景、活动等,因此,新农村综合体的重要节点的塑造就尤为重要,不仅要体现当地的自然风光,也要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在设计时应遵循景村融合的原则,围绕人的活动和感知来进行设计,营造乡村公共空间的场所感,使外来的游客和当地的村民感到亲切自在。在尊重村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对游客来说公共空间的参与感尤为重要,这种参与是游客寄托情感,乡村展现价值的重要途径。让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在需求和心理上达到双方的动态平衡。
乡土风光是游客到乡村进行旅游的主要驱动力,乡土精神是乡村旅游的根基。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有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农耕文化留在人们骨子里的印记。因此公共空间应围绕村落历史、人文、自然景观进行设计,将地域性与现代技术结合,挖掘并弘扬文化内涵和乡土精神,是增加空间活力,提升村落价值,提高人们认同感的必要途径。如此的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真正有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