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发展形态探究

2021-03-30 11:21麻利杰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3期
关键词:卫星城国土规划规划

麻利杰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描述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首先是从分散向集中演变。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这就意味着城市的产生。城市的产生吸引了大量人口、资金、技术的涌入,导致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快速扩张,城市中心区建设密度也逐渐加大。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城市根据自身的地形条件、资源环境等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发展形态。接下来主要对集中型、放射型、组团型和带型4种类型城市空间形态做简要的 分析[1]。

1.1 集中型空间形态

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即市中心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城市往往从市中心开始向四周扩展。城市向几何中心集聚性比较高,属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形态。但是,市中心太过集中,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交通拥挤严重,环境质量 较差。

1.2 放射型(星型)空间形态

这种类型多位于地形平坦,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先是在城市集聚发展的前提下,由此核心向外发散若干主干道,沿主干道轴向发展,用来缓解市中心带来的拥挤。

1.3 组团型形态

这种类型是由若干个在空间上各自独立、在经济上相互扶持的组团组成。各个组团都有各自的中心,各自的布局方式,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但组团间有较高的通达性。由于组团周围有大量的绿地,为未来发展用地预留了充足空间,较好地接近自然,环境较好。缺点是在于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的投资及经营管理费用等相对较大。

1.4 带型空间形态

这种类型大多是受地形限制的影响,沿着一条主要交通轴线两侧发展,沿着道路形成多个小中心。城市空间形态虽然很有秩序,但沿着线的首尾地区联系较弱,并且交通不便。

此阶段的城市是以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为对象,基于空间扩张为主的空间规划。交通技术进步极大,城市迅速扩张,通信网络、国家高速公路和地方道路一起创造了蔓延和低密度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城市郊区化。郊区化已经对中心城市发展起负面效果,并继续危害着中心城市的经济健康。

2 增长主义的终结与城市规划的转型

2.1 粗放增长的危害

增长主义主导下的快速发展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时也孕育了经济、社会、生态、政府治理等全方位的危机,使城市成为各种矛盾最突出、最集中的场所。

环境保护团体,历史保护团体,公交系统倡导者,土地保护团体,都反对蔓延[2]。接下来对蔓延危害从不同角度简单介绍下。

①土地减少,同时会导致湿地和其他栖息地的丧失,物种种数减少。

②由于目前各国严重依赖私人汽车,交通愈加拥挤,空气污染严重,能源问题突出。于是就出现了新增道路的措施,但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土地开发,加重交通拥挤。

③城市郊区化持续使社会分化严重,社会不公平现象严重凸显。小汽车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加愿意到环境美好的郊区生活,而市中心却成为了贫民居住地。

2.2 存量规划的到来

面对城市规划学科的转型,增量规划也转向存量规划,提倡精明增长,加速城市有机更新,即是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对城市做减量规划,对老式小区加速更新,补充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约发展,对厂房、废弃工业地加速更新。同时提倡公众参与,自下而上的规划方式,通过鼓励、限制和保护措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3]。

3 城市向多中心演变的理论

城市空间形态是集中和分散相互转化的演变过程,城市与城市之间就会在一定区域上具有经济辐射能力,也就是以多中心的观点规划城市,城市之间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

1898年霍华德构思田园城市的思想,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认为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时,就可在其不远处,另建新城。他还强调城市和乡村应该结合,把城市完善的服务设施和乡村的美好环境结合起来,打造理想城市,同时各个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通过运河和快速交通连接;但各个城市政治经济有相互独立;形成多中心区域综合体[4]。

3.2 昂温卫星城理论

之后,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他的追随者昂温进一步就分散思想提出卫星城理论。随着卫星城的逐步改善,第三阶段的卫星城,完全独立于母城,在卫星城配备有成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适当的居住片区,可以满足一定的居民就地生活和工作;第四代的卫星城,是在三代卫星城的基础上,已经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扩展[4]。

3.3 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宁出版《城市:他的发展 衰败和未来》,并且构思了有机分散思想。他认为城市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他提倡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这些称为日常活动的区域集中布置;不经常的偶然活动的场所,比如各种市政基础设施,做分散的布局[4]。在集中和疏散相结合中,还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同时对美好环境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时刻提醒接近大自然。

面对这城市组群的逐渐成熟,还需考虑区域视角。研究某一特定区域内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以及生态间的联系,使它们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区域内形成一定的经济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以此形成良性发展。

4 城市发展的区域关系

4.1 区域规划的理论渊源

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提出区域规划理论。他首次提出以人文地理学提供规划的基础,首创区域规划的研究,城市规划即把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地区一并研究。1915年在出版的《进化中的城市》中,通过分析周围地域环境对城市的发展和制约,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更多地考虑周边的乡镇地区,把城市和乡村以及自然地区三者综合考虑规划。

4.2 我国区域规划的划分

根据区域空间范围、类型、要素的不同,区域规划包括国土规划、都市区规划、城市群规划。

1)国土规划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中国土规划占有重要的组成部分,起到统领的作用,用来指导资源开发、总体布局、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建设。

我国国土规划刚刚开始,通过深圳、天津等地区国土规划的试点工作中,有学者总结新一轮的国土规划内容主要 包括:

①确定国土开发利用战略,包括战略地位、目标和重点等。

②搞好区域功能划分。

③城镇和各类园区规模与布局。

④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规划。

⑤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布局。

2)都市区规划

我国的都市区规划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前提下,对城镇体系全方位的构思。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中心,聚集性较强,主要有资金、技术、劳动力的引入,当向心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核心力量会愈加强烈,带动周围地域的发展,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密切时,此时便形成了大都市区。

3)城市群规划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之后就产生了城市群,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城市群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不同的城市组成的跨行政区域的城市群体,通常是以大都市为核心城市,以交通和经济为联系载体,在一定区域中相互联系[5]。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若干个规模大小不同的城市群,其中比较成熟的有京津冀地区、沪宁杭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但同时,城市群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如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环境问题、行政管理协调难度大等,给区域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6]。

5 结语

区域城市,把边缘城市与旧城、郊区统筹规划,达到区域协调和共同进步, 达到区域合作与协调,以无形的方式建立起我们社会结构的形体秩序[7]。以此形成有活力的社区、多样化的联系以及特色鲜明的公共场所。

发展区域城市的方向是节约土地,减少对私家车的需求,有效使用投资,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区域城市现在充满矛盾和复杂性,要做的更多是修补和完善现存的不足,城市内城有机更新,而不是再开发新地方[8]。虽然比较复杂,理想是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居住环境,在不同年龄、不同收入和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创造更多的联系机会,支持社会平等和机会平等,创造理想的人居 环境。

猜你喜欢
卫星城国土规划规划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究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印发
TOD发展模式下卫星城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的研究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浅析国土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