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状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装配式住宅是先行预制住宅整体建筑的部分或者是全部构件,在进行一番标准化的制作之后,再将其投放到施工现场,通过连接其他附加设施最终建设成为住宅,装配式住宅最先流行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当前的装配式住宅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最先使用的一种是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一种是轻钢结构。前一种主要是以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主要材料,在经过装配加工之后,到达建筑现场再进行浇筑,这种住宅比较环保,而且不易浪费建筑材料;第二种轻钢构件的主要材料则是钢构件,是由钢构件连接而制成的,由于原材料的特殊性,这类构件的重量都比较小,而且抗震性较好,除此之外,还有较强的隔热和隔音效果。
虽然装配式住宅已经在国内发展多年,但是与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仍存有差距。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开始出现装配式的承重墙版,这类墙板主要是以粉煤灰和矿渣等一些工业废弃料为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后来钢筋混凝土被作为房屋建造的内外墙板使用。大板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开始大量使用预制屋面板、空心楼板等预制构件。但这项技术在短短几年之后,就被现浇建造模式所替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趋势,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①我国当时的住宅建设施工技术落后,以及构件的抗震性、承载能力、防渗性都不够好。
②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走向城市的工厂,工资较低;建筑房屋构件的生产水平提高,速度加快。
③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追求高端住宅,这就要求住宅既多样又灵活,这是普通装配式住宅不能满足的;再加上装配式住宅的固有标准,致使装配式住宅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④政府及建筑公司对建筑房屋的严谨性不够,缺乏实时监督[1]。
技术水平是最先考虑的因素,拿到了核心技术才算拿下了竞争的王牌。我国当前关于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生产、安装施工、验收评定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仍然没有非常严谨的规定,更没有严格的监督体系,这些环节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借鉴外国,尤其是不同类别的装配式住宅,其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标准等尚不健全,无法大规模地扩展试点成果[2]。
目前,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成本比传统建造方式成本高得多。主要是因为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没办法体现规模效益。装配式建筑仍然没有完备的管理体系和行业规范,这就导致建造成本会很大。
当前,在我国装配式住宅建造行业,承包资质完善的企业一般不具备专业技术,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智能化建设设备,特别是不具备设计、生产的能力,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具有装配式住宅生产能力。另外,装配式住宅在建设成为商品住宅之后,要缴纳大额税费,导致装配式住宅管理成本加大。
装配式住宅集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机械化安装、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方式于一身,既保证了工程的速度不会过慢,也保证了工作的安全性,最重要的是,还达到了环保健康的要求,实现了与环境友好相处。装配式住宅建设方式要想实现规模化生产,必须解决现存的技术问题,并完善相应的技术标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标准化的建筑体系
这是实现工业化建造的基础,建筑体系指的是承重结构体系和护结构体系。当前,我国装配化住宅建筑已经具有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这些标准化的结构,随后将这些专业化的体系推向通用。2)尽量实现构建产品系列化生产我国应该使用先进技术,致力于建造新型的装配式住宅围护设施,与复合墙板、轻质墙板、保温装饰一体化墙体等相匹配。厨卫设备、遮阳技术、门窗节能设施、电器电梯、供水设施、照明设备、空调与除湿设备、电气设备、散热设备、智能管理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热回收通风技术与设备等门类齐全、节能高效的住宅节能设备等技术应该使用完全智能化的技术,必要时可以引用机器人技术。
3)技术系统对应配套
保温、隔热、隔声装饰一体化装饰成套技术,以及供热系统的调节控制与热量计量技术、热转换技术、高效热传送技术、供暖运行智能管理、热、电、冷联产联供及新能源利用等成套技术。
政府应制定装配式住宅发展的政策制度,加强管理装配式住宅的建造,正确引导装配式住宅建筑的规划和建设。政府还可以联合社会其他资源,整合一些优势企业、科研院校等,对装配式住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建立研究一体化设计,开发建筑设计、技术推广与运营管理齐头并进,并且对从事技术研究的优秀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和技术扶持。同时,银行也可以对住宅建造优秀企业降低信贷利息,社会各方给予住宅建造行业优惠,对于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示范性装配式住宅给予经济奖励,政府出资建设一部分规范化装配式建筑作为试点,推广使用。
我国还没有形成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市场环境,市场对于装配式建筑的认可度还有些低,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要加大对大型企业的鼓励,鼓励其从生产、设计、安装、管理等环节实现系统化、一体化、标准化生产,扩大其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水平。淘汰技术基础薄弱、智能化技术水平低、生产水平低下、挂靠现象严重的包工队,调整建筑业结构。改革当前装配式住宅建筑团队的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的结构优化、资源整合,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
为了让装配式建筑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扶植或培育专业化建造集团,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技术研发热情。在装配式住宅深化设计阶段,设计团队和建造团队应从策划、设计、建筑、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设施、装修等一系列环节投入智能化技术,加大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形成一体化运行和管理模式[3]。
要解决当前装配式住宅成本较高、市场空间狭小的状态,应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新产业链,引导企业加大力度对装配式住宅项目投资,鼓励装配式住宅的设计、施工、监理等配套单位优化工作结构,改进工作模式,增强装配式住宅的业务能力[4]。优化建筑行业结构,提升企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智能化水平,在市场上加大对装配式住宅的宣传力度,加大其他行业对装配式住宅的福利政策,提升整个社会对装配化住宅的接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