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视角下特色小镇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路径分析

2021-03-30 08:20孟庆莲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7期
关键词:城市群小镇中心

孟庆莲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1 引言

2 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多中心——外围”层级体系网络状分布

“中心——外围”结构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空间结构特征[1],藤田昌九曲、克鲁格曼等空间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引致制造业在某一地区集聚从而产生了城市,同时由于运输“冰山成本”分散力的存在,又使得产业不会无限制地集聚于城市,当集聚力和分散力达到某种程度的均衡时,便在区域内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广大农村为外围的“中心一外围”结构[2]。但克鲁格曼等人构建的这种“中心一外围”结构显然无法适应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客观要求。受自然、经济、行政区划、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在扩展空间经济学“中心一外围”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多中心——外围”层级体系网络状结构是长株潭城市群未来发展的方向,多中心城市群相对于单中心具有更大的辐射和带动效应。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核心地区,2019年湖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9752.1 亿元,其中,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16835.0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2%。按照《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确定了“3+5”长株潭城市群规划范围,这一范围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行政辖区和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5 市的大部分地区,即湖南东部城镇密集地区,总面积为9.96 万km2。“多中心——外围”多层级多圈层网络状空间结构由四个不同的层级和圈层组成。长沙、株洲、湘潭城区是第一层级、第一圈层。益阳、娄底、岳阳、常德、衡阳市区及宁乡城区、醴陵城区、浏阳城区、攸县县城、湘乡城区、韶山城区是第二层级、第二圈层。外围的48 个重点城镇为第三层级、第三圈层。广大农村腹地视第四层级、第四圈层。四个层级、圈层之间形成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产业关联、信息对称、功能完整的特色城市群落。中心城市之间逐步形成产业、行政、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的联系网络和合作竞争关系,从整体上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落及区域发展的实力和能力。

3 特色小镇在长株潭城市城市群中的角色定位:以增长极为视角

增长极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 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以长株潭城市群为考察对象,城市群有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小城镇、农村地区组成,在空间上表现为“多中心——外围”结构。当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带动中心周边地区的发展,中心周边小城镇通过承接外溢要素会在城市群内部形成新的增长极,从而带动远郊地区的发展。特色小镇是城市群层级体系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行政思维与市场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制镇,却有着一般建制镇没有的优势。特色小镇可以分布于城市群中四个层级和圈层中任意一个层级和圈层,作为打通城市群网络的重要节点,是扩大城市集聚和扩散效应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能将农村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载体,带动周边乡村地区发展,成为促进区域内一体化发展的新增长极。其具体功能分析如下。

1)特色小镇能优化城市群产业链关联下的群落状城市网络体系

产业关联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核心要素。在城市群中,不同层次产业支撑着相应层级城市的发展进而形成合理的“多中心——外围”城市层级体系网状结构。特色小镇在城市群产业关联中起着“承”中心城市“启”农村腹地的功能。当前中心城市周边的特色小镇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的重点,成为城市群产业集聚、人才汇聚的新高地。

在城市群中,一小时交通圈能够有效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市应该利用其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色小镇是城市外溢资本、技术、信息、产业作用的最大收益地区,中心城市边缘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较低,形成了成本洼地,作为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具有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基础设施完善、政府政策上的倾斜等优势,会成为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和节点,形成“中心——次级中心——节点——农村腹地”自上而下产业关联。同时,具有丰富剩余劳动力和极富地域特色的农村腹地,以特色小镇为载体,以特色经济和绿色经济为产业支撑,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将农产品等资源由“农村腹地——节点——次级中心——中心”输送,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关联,在产业关联的基础上形成群落状城市网络体系。

因此,特色小镇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既能延伸中心城市的外溢效应,又能很好的避免中心城市对外围的虹吸效应,形成和谐共生的经济社会生态网,优化城市群产业链关联下的群落状城市网络体系。

2)特色小镇能带动农村产业、文化、公共服务和人才的集聚与发展

伟翔呓语着:“对不起,我放你走!”我的泪又涌出了眼角,站起来想走。我的手被紧紧地抓住,伟翔说:“晓薇,别走。”

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为9.96 万km2,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区域包括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区,浏阳市、醴陵市、韶山市、湘乡市、宁乡县、长沙县、株洲县、湘潭县、赫山区、云溪区、湘阴县、汨罗市、屈原管理区的一部分,总面积9211.03km2,其中新区占城市群总面积9.25%。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比较来看,中心城市间差距并不大,主要差距在外围地区。长株潭城市群外围区域占了整个城市面积的90.75%,特别是乡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较大。要提高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城市群外围地区发展至关重要。对于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农村地区,获得的中心区域辐射效应相对微弱,从城市群空间布局和增长极的效应来看,核心区域要想辐射到外围地区,需要发展实力强劲的特色小镇发挥带动农村腹地的作用。因此,特色小镇应该着眼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利用中心城市外溢要素资源,带动农村腹地的资源要素的改造提质,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在城市群中,特色小镇能实现城市与农村地区实现各种要素的交流和互换,在承接城市溢出效益和辐射效应的同时,凭借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与城市外溢资源要素有效融合,形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带动外围农村产业、文化、公共服务和人才的集聚和发展的新引擎,“实现城市群内核心城市、节点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等空间主体的高效互动与合作”[3]。

①特色小镇能夯实农村产业支撑。特色小镇能实现特色农业与旅游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健康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形成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和创意农业模式,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4],夯实农村产业支撑。

②特色小镇能传承和提升农村优秀文化。文化产业是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之一,特色小镇能将农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文艺作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和提升,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让农村文化具有鲜活性和独特性。既传承提升农村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提高了特色小镇的独特性和异质性。

③特色小镇能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仍是基层政府,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机制,打破单一的供给模式,建立政府与市场互补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④特色小镇能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创新发展,而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要素。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的“人才抢夺站”中,农村人才流失更为严重。因此,特色小镇能吸引人才下乡、盘活本地乡土人才,成为引领和带动农村发展的创新平台和人才高地。

4 特色小镇融入长株潭城市群的路径分析

4.1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良性互动工作格局

要强化规划战略管控,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特色小(城)镇。

①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特色小镇申报评定标准、考核体系和验收办法,强化指导和规范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工作。

②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积极借智借力,如开慧镇、镇头镇、大王山通航小镇等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德国HPP设计事务所等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机构,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展规划编制与修编。进一步强化规划落地实施,如长沙县建立了一支由国家特色小镇评审专家、高校教授、省级设计院资深规划师为成员的专家团队,“一对一”指导特色小(城)镇专项规划编制、规划落地实施等。

③强化资金保障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特色小(城)镇专项引导资金,如长沙县、望城区每年分别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和5000 万元,进一步增强特色小(城)镇的培育创建动力。

④政府搭台铺路助力。政府要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开展现场督查指导,为特色小(城)镇培育建设“把脉开方”。

4.2 坚持产业延伸,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

坚持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推动产镇一体、镇园融合发展。

①瞄准特色产业。各地立足资源禀赋、人文特质和生态环境等,主攻一个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特色产业及其细分领域,并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初步凸显。如永安镇依托浏阳高新区,打造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现有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1家,产品包含高精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港口自动装卸设备、新能源电池、智能包装及溯源物流网等“专精特新”领域,实现了镇园融合1+1>2 的效应。

②延伸产业链条。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提升发展现有产业,改造历史经典产业、传统工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高地。如大瑶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花炮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引导花炮产业相关的生产、资源、要素向大瑶集中,形成了烟花爆竹生产、烟花爆竹经营、原辅材料经营、包装印刷、造纸、机械等6大产业集群[5],开启了产业发展“链”时代。

③强化创新创业。依托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创业乐园。如铜官陶瓷文创小镇通过成立铜官产业投资基金、建立铜官产业服务平台、出台《铜官陶瓷产业复兴扶持办法》等,给予创客减租、贷款补贴、利税奖励等切实帮扶,吸引了一大批铜官老艺人和青年艺术家、投资客商进驻,已形成以铜官古街、陶瓷老厂区为核心的创新创客基地,现有文创、旅游及相关企业(门店)150 余家,相关从业人员3000余人,年产值约20亿元。

4.3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发展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为各类主体赋能。

①推动先行先试。把特色小(城)镇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先实施改革政策。如铜官、大瑶、镇头、金井等借力扩权强镇,分别承接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职能128项、96项、35项、45项。浏阳市抢抓全省唯一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存量土地、闲置土地和荒废土地,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②坚持市场主导。特色小镇培育建设,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做好权力的减法和服务的加法,主要是通过顶层设计、基础配套、创新制度供给等来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统一承担特色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对外合作等工作。如金井镇采取PPP模式进行茶乡小镇建设及旅游开发一期项目,工程总投资4.19 亿元,现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亿元。

③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突出人居环境改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将提高承载能力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提高特色小镇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特色小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水平。加强周边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旱厕改造、规范农村建房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④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创业投资者办事环节,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如煤炭坝镇抓住转型升级契机,大力发展门业特色产业,对入园企业提供“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帮到底”的保姆式服务,从企业落户、建设到投产,实行政务审批全程代办,今年以来共引进招商项目11 个,合同引资8.9 亿元,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6 亿元,“湘中门都”初具雏形。

猜你喜欢
城市群小镇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