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晓婷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世界共同性的文化形态,我国工匠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国外制造业也不乏工匠精神,特别在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是专业精神和多重素养的结合,具有专业性、人文性和职业性等特点,表现在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现代学徒制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同培育技术人才的现代培养模式,如何在此种模式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烹饪专业是传统的手工操作技艺,更适合以“现代学徒制”为手段传承工匠精神,因此,培育高职烹饪专业学生对烹饪技艺追求及创新、优质服务理念的工匠精神,才能造就更多的烹饪大师,形成浓厚的现代烹饪文化[1]。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职业教育推行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2014年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至今确定了3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推进了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进程。现代学徒制实施“双导师制”,体现学生双重身份,教学对接社会需求、岗位工作内容、职业标准及生产过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高质性、针对性、职业性,突出现代特色,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使教育理念与企业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深度融合。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2016年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年,在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进行批示时,李克强强调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决策层的共识,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各行各业和个人广为适用,成为高频词汇。高职院校作为培育未来大国工匠的主要阵地和前沿阵地,更要大力传承、培育、弘扬、创新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推动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确保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工匠培育人才模式高度一致,具体体现在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育人标准和工学结合的育人方式等方面。现代学徒制弘扬、传承与延续了工匠精神。因此,贯彻落实现代学徒制,可更快地为国家培养亟需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型高素质人才[1]。
现有教学中,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理解不透彻,学校应从烹饪专业从业岗位特性明确烹饪专业工匠精神内涵,重构课程体系,挖掘现代学徒制视域下专业课程中工匠精神元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2]。
现有人才培养评价形式单一,以学校评价为主,存在校企评价标准不统一现象,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效果为评价的首要标准,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部分教师忽视了工匠精神建设的全方位育人,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价值观念塑造。现代学徒制和工匠精神培育首先要提升教师的工匠精神和教学能力,校内专兼职教师和顶岗实习企业教师联动,协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保障工匠精神应融入学生学习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校企合作模式不理想,与企业没有形成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企业只是简单用工,校企合作的人才储备、企业理念宣扬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不紧密,对学生而言,企业实习只是完成学习任务,思想认知偏差使学生对企业的文化、服务理念、技能要求等掌握不充分,影响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学校应深刻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对应厨德、厨艺、厨品,研究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烹饪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形成烹饪专业专业精神、职业态度、人文素养3者统一的工匠精神内涵。
根据烹饪专业特色和资源,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制订贯穿工匠精神内涵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结合餐饮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立足于为区域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围绕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重构面向职场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等系统化课程体系,将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涵养内嵌融入教学过程,渗透到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及职业形成的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同时结合创新创业实践、技能大赛、第二课堂活动多种教学途径进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夯实工匠精神基础[3-4]。
依据社会、企业、学生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分析课程面向企业的业务领域、岗位及实际工作流程,设置课程目标、内容及评价,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模块化,把握工匠精神元素的挖掘结合点和操练融入点,深度挖掘蕴含的工匠精神元素,将其“基因式”地融入教学设计。采用案例、情境仿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形式实施教学,实现教学情境多样化、教学内容多元化、学生思维创新化、实践能力综合化,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实现学生向工匠的转变。
①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评价内容与工匠精神相融合,促进教学目标与评价反馈的有效衔接,使工匠精神的内涵深入到教学全过程,体现评价的创新性与针对性。②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技能竞赛、兴趣小组等将课堂外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记录,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创新烹饪专业育人评价模式,体现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结果,培育学生的技艺、工作态度和工作精神,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烹饪人才培养质量观内涵发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利用校企合作、行校合作,产教深度融合的企业平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①通过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使学生在顶岗实习时通过企业实际工作场景锻造工匠精神。②将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引入企业的工作模式、评价体系、组织纪律,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使工匠精神与技术活动、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③与餐饮行业协会积极合作,通过专家讲座、大师厨艺展示,开阔学生眼界[2,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选顶岗实习中的企业教师,并保持密切联系,加强校内专兼职教师的工匠精神培育,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工匠理念,实现教师和匠师(烹饪大师)的渗透,用工匠精神引领师德和教风,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6]。
高职院校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国家稳步发展的客观需要、行业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新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探索与实践“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制度保障,学校、企业的精心培育,通过产教融合和现代学徒制等将工匠精神实践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