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思考

2021-03-30 06:33:26
现代面粉工业 2021年1期
关键词:储备粮食高质量

凌 华 李 忠

(南通市通州区发改委,江苏南通 22630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粮食是关系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特殊战略物资,确保粮食安全乃国之根本、民之命脉,所谓“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袭击了全球200 多个国家,时间之长、范围之大,对全世界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眼下,疫情仍在全球肆虐,许多国家限制了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秩序面临严峻挑战,导致饥饿人数不断增加。

目前,疫情已由单一的公共卫生事件波及到脆弱的粮食安全,引发新一轮粮食危机。但是,从我国应对的总体情况和形势看,这次疫情的冲击没有动摇我国粮食安全基石,我国的粮食工作经受住了这场“压力测试”,这也是继非典疫情后我国粮食工作交出的又一张合格答卷。

当前,国外疫情仍在传播,我国仍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挑战,少数地区疫情时起时伏。在疫情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场疫情,思考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粮食安全何以保障有力、疫情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风险、存在哪些不足和短板,弥补这些不足和短板有哪些措施。

1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粮食保障有力的根本原因

2020 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时,越南、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以及俄罗斯等传统产粮国为了确保本国的粮食安全,先后出台了禁止粮食出口的相关政策,加上山火、干旱、蝗灾等灾害,导致国际粮食行情出现了波动。为了抗击疫情,我国各地先后实施严格的交通管控,造成原粮收购和成品粮外发不畅,导致粮油加工企业原粮紧张、开工率不足,受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以及部分地区居民不理性抢购囤货等因素影响,国内粮食现货市场价格也曾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一波小的波动后,国内市场很快恢复平稳运行和价格稳定态势,这完全得益于我国充足的粮食储备和扎实有效的粮食基础工作。

1.1 中国粮食储备充足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粮食储备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中央储备、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 有效发挥了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1]。尤其是实行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以来,不仅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确保了我国水稻和小麦这两个主要口粮的储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不久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了《2019 年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大清查结果》,结果表明我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可以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费需求。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江苏省,粮食库存同样十分充足,特别是稻谷和小麦,可以够全省居民食用一年半。

从2014 年开始,我国按照保持“产区一个季度,销区半年,产销平衡区4.5 个月”的市场供应量标准和要求,科学确定了各级地方储备粮的储备数量和标准,超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 %这个安全水平一大截。2019 年,我国粮食总量达到6.64 亿t 的历史最高水平。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显示,2020 年我国粮食预计产量将达到6.7 亿t,使我国粮食人均占有474 kg 的把握更大了。这不仅超过世界人均350 kg 左右的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 kg 的安全线[2]。所以应对这次疫情,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可谓胸有成竹,甚至底气十足。2020 年初疫情发生时,市场粮价出现波动,粮食部门及时将政策性粮食有序增量拍卖,加上各级地方储备粮陆续供应上市,确保了市场粮食不脱销、不断档,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

1.2 粮食储备结构合理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一直是我国粮食安全坚守的战略方针。作为我国主要口粮的稻谷和小麦,每年的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率也稳稳地保持在95%以上。国内储备结构也日趋合理,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各种粮食的需求,其中大中城市建立了确保满足当地10~15 d 的米、面、油等成品粮油储备制度。从《2019 年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结果》可以看出,不仅大米、面粉等成品粮的库存占比不断提高,水稻和小麦等重要原粮储存品种占比也约有70%。

1.3 粮食应急体系完善

在2015 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根据“安全法”要求,我国建立了符合当前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全国目前确定了5388 家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日加工成品粮能力在100 万t 以上;有44601 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3170个应急配送中心,3454 个应急储运企业,可以依托健全的粮油配送供应网络,迅捷地将米、面、油等成品粮投放到消费市场;有1072 个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9206 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从而基本覆盖了重点地区和重点粮食品种,可以及时密切跟踪全国粮食市场的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3]。另外,在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都制定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587 个市(地)、2440 个县级区域性粮食应急预案。

2 疫情背景下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尽管目前我国从容应对了这次突发疫情的袭击,有效地控制了病毒的传染,但是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放松,疫情背景下还有一些短板需要弥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粮食安全出了问题,会发生难以预计的后果。不久前,中央把“保粮食能源安全”作为“六保”任务之一,可见中央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这也是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粮食工作的客观要求。疫情时代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做到以下“四要”[4]。

2.1 有资金更要有粮食

粮食安全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粮食安全永远不能放松,只有始终绷紧这根弦,不断提高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能力,“天下粮仓”才能高质量地守住管好,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牢牢端稳不会落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国内外粮食行情相继发生了明显波动,充分证明了当前少数人“有钱吃遍天下粮”的想法不但很天真,也很幼稚。这种不明智的意识和理念不能再有市场了。一旦国际形势紧张,粮食市场极有可能出现波动,此时,如果国内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即使我们手中的资金再充足,也不一定能及时买回我们亟需的粮食。届时必将受制于人,甚至陷入被动。对此,必须从战略角度,把粮食安全看得更远一点、深一点、更重要一点,只有居安思危,才能稳稳端牢自己的饭碗,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确保基本口粮的储备数量真实、质量完好,为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以及省长责任制下的市县(区)长负责制。只有不断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各级储备能力和调运能力。要始终重视粮食生产能力,确保18 亿亩耕地红线不容越过,17.5 亿亩的粮食播种面积不打折扣。只要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发展大局就有了坚实基础,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就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2.2 有粮更要有中国粮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我国是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吃饭问题始终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一再提醒我们,如果一个国家不能确保粮食基本自给自足,就不能很好地掌控粮食安全主动权,就会失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的暂时现象,“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粮食已经过剩,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等思想开始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认为粮食可以松口气的还大有人在[5]。这些只看眼前,不思长远的想法和做法,直接导致了对粮食工作放松倾向的发生。今年的疫情给那些粮食生产储备比较脆弱的国家造成了诸多麻烦,大家有目共睹,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此前,我国大豆市场就经历了供需失衡后逐步被国外粮食贸易商控制的教训。这些年,我国大豆自给率只有15%左右,需要引以为戒,及时补好大豆生产这个短板,让“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真正落到实处。

2.3 有粮更要高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问题逐步向结构性问题转变,而且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两个矛盾并存。其中,大豆产需存在明显缺口,水稻、玉米阶段性过剩明显,小麦的优质品种供给不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营养健康意识也逐步增强,人们在“吃得饱”的前提下,更要“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市场对高质量粮食需求越来越旺,优质粮供给不足问题将会在今后的粮食供给中进一步显现。这就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粮食的质量问题。这里所说的质量不仅指我们平时所说的粮食品质,还包括粮食的优质品种和品牌,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好粮油的需求。

要紧紧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供求平衡水平跃升,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不断提高粮油优质品率水平。要始终围绕从田间、收储,到市场、餐桌的各环节,完善举措,统筹谋划“好粮油”计划。要做强粮食产业链、打响粮食品牌,在保证数量供给的同时,推动粮食供给侧改革,从而推动粮食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要努力提高粮食种植水平,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目前,尽管我国粮食单产不断刷新纪录,但是放眼世界,尤其与欧美等高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粮食生产水平还不是很高,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单产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3%、65%、54%和52%。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藏粮于技”上下功夫,为构建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全方位支撑。

2.4 有粮更要有预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勉励我们要科学精准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要放眼长远。为能在发生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公共突发事件时保障人民生命和利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应在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的同时,增强忧患意识,着眼长远,着力构建运转高效的粮食风险预警响应机制,织密安全网,建立“各司其职、快速应对”的风险预警体系,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对于可能的风险,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识别,及时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高质量做好各种应急演练,切实提升应急预警水平和实效。对于已发生的一些风险,应根据过硬的安全敏感,根据实际情况,迅速作出具体的应急反应,拿出科学的风险预警方案,迅速付诸实施。平时,要不断完善粮油统计信息系统,提升统计上报水平,一旦发生各种突发事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可以即时获得精准的一手资料,迅速进行分析、作出判断,随时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各种应急预案。

2020 年的突发疫情同时警示我们,在关键时刻,既要保障多元化的粮食供给,也要有相应的应急调运机制,以便迅速应对市场波动。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要不断提高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水平,只有想方设法解决粮食物流成本过高、信息化滞后、流通效率低下等实际问题,才能保障粮食四通八达,确保粮食安全才能不落空。这次疫情期间,有的地方遇到了粮食配送“无序”、捐赠“无处”和采购“无门”等现象,导致许多粮食和物资不能及时、顺利送达所需地,这个教训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避免。要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建立稳定权威的应对协调体制机制,当重大疫情发生时,能有效保障、快速决策、快速解决粮食和物资的应急供给。

3 结语

2020 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表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正如该组织指出的那样,“在拥有医学上的疫苗前,食物是对抗混乱的最佳‘疫苗’”。粮食是人类永恒的议题[6]。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永恒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并再次强调了“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粮食和物资保障,才能确保护航高质量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落空,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只有确保粮食安全之基更牢固,才能确保社会之基更稳固、发展之基更坚固、幸福之基更强固。

猜你喜欢
储备粮食高质量
珍惜粮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20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