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在柒 龙启德 姜运力 李兰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5;2.贵州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石斛属植物入药分为铁皮石斛和石斛两大类,前者为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Kimura et Migo(1936年)的干燥茎,后者为金钗石斛D.nobile(1830年)、鼓槌石斛D.chrysotoxumLindl.(1847年)、流苏石斛D.fimbriatumHook.(1823年)的栽培品及其同属植物的近似种的新鲜或干燥茎[1]。
石斛作为我国传统药用中草药,久负盛名,历代医药古籍对石斛的描述,其具有增强免疫、抗疲劳、抗氧化、治胃病、促进唾液分泌、降血压、醒酒(抗肝损伤)、促进生育、增强性功能、治疗口腔溃疡与牙痛、护嗓、补产后虚损、癌症辅助治疗等功效[2-7]。
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表明,石斛主要成分为多糖和生物碱,含有少量的糖苷、菲类、联苄类和氨基酸等化合物,其药理作用与生物碱和多糖有着密切关系[8-9]。尤其是铁皮石斛富含甘露糖,然而甘露糖被证明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明确了甘露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10]。因此,药用石斛称为守护健康体魄的首选中药材品种。
石斛作为名贵中药材在我国历代均受追捧。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石斛原材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由采掘野生资源转变为人工驯养栽培,本世纪初期发展成为大棚设施种植,产量和产品类型丰富度均得到了提高,消费群体得到壮大,受益人群逐渐增大,成为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本文通过调研浙江、云南和贵州石斛产业现状,分析各省产业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贵州发展石斛产业的建议,以期为贵州石斛产业谋求出路。
全国石斛产业呈现东西两极并辐射同纬度周边省份,以浙江的深加工和销售市场为一极,原材料种植以云南为主的另一极,基本能代表全国的产业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
1.1.1 种植规模及区域分布
目前浙江省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约2000hm2,全省有医药企业、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近100家,其中规模在6.67hm2以上的40多家,66.7hm2以上的4 家,主要分布在天台、乐清、义乌、武义、婺城、临安、建德、桐庐、富阳、余杭、淳安、嵊州、诸暨、德清等县(市)。
1.1.2 种植模式及品种
浙江石斛种植模式主要采取大棚仿野生种植,种植品种为铁皮石斛。如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推行GAP荫棚标准化种植,基地均以细石为栽植基质,不施肥不打药,五年一收,原料全部供应自身药品生产线,其种植的品种为经营企业选育的铁皮石斛品种。
1.1.3 产业及产品
浙江省铁皮石斛经营者创办了一批铁皮石斛加工企业,部分企业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研制开发出了铁皮石斛鲜条、铁皮石斛枫斗、铁皮石斛精粉等,产品丰富,产业链不断延长。“天目山铁皮石斛”获国家质监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武义铁皮石斛”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天皇药业、寿仙谷药业、森宇药业、天目山药业、胡庆余堂等品牌化产品销售额约占全国铁皮石斛系列产品70%以上,获省级以上名牌或著名商标6个。
1.1.4 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销售体系
建立了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铁皮石斛原料的种植和生产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产品创新、质量控制、品牌效应明显,热销国内药品和保健食品高端市场,在更大范围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通过制订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制订质量标准、设立科技专项等措施,共同打造“浙江铁皮石斛”产业品牌。
通过铁皮石斛产业协会、产业联盟、品牌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营销大户积极拓展销售市场。目前,浙江初步形成了天台、乐清、金华、杭州等产业集聚区,除传统铁皮枫斗和鲜品外,近年来还开发了铁皮石斛颗粒剂、胶囊、片剂、浸膏、丸剂、口服液、饮料等附加值较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共有经国家批准的铁皮石斛保健食品48个,占全国铁皮石斛类保健食品总数的70%。立钻、森山、寿仙谷、天目山、现代九草、康恩贝济公缘等主导品牌产品销售约占总产值的70%。浙江铁皮石斛深加工已向日用品、保健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延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等2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网点。近几年,浙江省铁皮石斛类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年销售规模近4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产值10余亿元。
1.1.5 产业特点
浙江省是首先开发铁皮石斛药品和保健食品并实现产业化生产的省份,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已形成了集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等较完整产业链,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浙江中药产业、高效生态农业,铁皮石斛产业已领先于其它省区。
1.1.6 存在的主要问题
市场波动较大。随着铁皮石斛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相对增加,致使产品市场行情不稳定,波动大。2012年铁皮石斛鲜条销售价为800元/kg,2013年平均不足400元/kg,2018年平均销售价300-400元/kg。
产品质量缺乏统一的鉴定技术指标。铁皮石斛主要成分是石斛碱、6-羟基石斛碱、石斛次碱及石斛多糖等。但目前以外观性状鉴别铁皮石斛原料和以多糖为主要指标鉴别产品,难以辨别铁皮石斛制成品质量高低,因此对石斛产品有效成分检测仍需得到重视。
监管难度大。铁皮石斛从种植到加工生产乃至销售终端,分别由农业、经贸、工商、质检、食品药监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职责不清,责任不明,越位或缺位管理的现象时有发生。铁皮石斛产品监管乏力,管理体制不顺,监管部门职责不清,致使监管乏力。
1.2.1 种植规模及区域分布
截至2018年,云南省石斛种植面积8933.33hm2,鲜条产量约9970t,产值28.7亿元。云南石斛种植区主要分布于滇南、滇东南、滇西南3个片区的普洱、保山、西双版纳、德宏、文山、红河、临沧等7个市(州),其中思茅、勐海、龙陵、芒市、广南5个县(市、区)为核心产区。
1.2.2 种植模式及种类
云南石斛种植有大棚种植和附树种植两种模式,附树种植666.67hm2。石斛种类以铁皮石斛和紫皮石斛为主,铁皮石斛种植面积约2866.67hm2,紫皮石斛种植面积约6066.67hm2。
1.2.3 产品类型及销售
云南石斛产品主要有石斛鲜条、枫斗、胶囊、口服液和浸膏,其中石斛粉为纯品,但更多的是添加人参、糖、维生素、灵芝等加工成的复合保健品。云南石斛产业受浙江市场和江浙商会操控,石斛枫斗多半收购到浙江后再销售到全国各地及海外。
1.2.4 产业特点
云南省具有优越的热量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石斛种质资源,是我国石斛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为国内石斛生产和粗加工基地。经过十多年的市场培育,初步形成了石斛种植、粗加工、销售等产业链。
云南品斛堂、云南红河州巨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石斛产业的领军企业,品斛堂现已推出石斛西洋参含片、石斛西洋参灵芝酒、石斛西洋参颗粒等系列保健食品,以及石斛切片、石斛超细粉、枫斗、鲜石斛等中药饮片系列产品,未来还将陆续推出石斛浸膏、石斛提取液、石斛饮料等精深加工产品。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引导不到位。一是种植户缺乏规范种植意识;二是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三是市场体系未建立。行业管理部门对石斛产业发展引导不够。云南虽然是石斛的种植和产量大省,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对产品市场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
抵御风险能力弱。一是习惯于集中销售鲜条,价格低;二是专业合作社没有发挥组织和抱团发展的作用;三是石斛订单生产率低,存在跟风种植情况,收益与预期落差大。
精深加工滞后。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滞后,在产品开发方面,深加工程度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被动应对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弱。
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沿河、赤水、安龙等地调研,最终得出结论:发展石斛产业是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一条正确路径,能够让生态资源成为发展资源、生态优势成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成为发展财富的绿色产业新路,能够有效促进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定将石斛等12大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具体行动和重要抓手,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后,贵州石斛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先后出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联席会议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12个特色产业发展推进方案的通知》、《贵州省发展石斛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石斛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支撑产业发展的文件和政策,以及配套产业资金的支持,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省政府成立石斛产业领导小组,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赤水市、安龙县、锦屏县等主要产区各级政府成立石斛产业工作专班,有序推动石斛产业的健康发展。
2.1.1 种植规模及区域分布
截止2019年,贵州石斛种植面积9866.67hm2,鲜条产量约6400t,产值36亿元。贵州石斛种植区主要分布于9个市州38个县区,铁皮石斛规模较大的有安龙、兴义、锦屏、荔波等县市,金钗石斛主要分布在赤水市,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5%。
2.1.2 种植模式及种类
贵州石斛种植有附树和附石两种模式,其中金钗石斛附石种植约6000hm2,铁皮石斛附树种植面积约3266.67hm2,其它还少量种植有叠鞘石斛、美花石斛。
2.1.3 产品类型及销售
全省石斛种植及加工企业共85家,规模较大的有信天、威门、百灵等。贵州石斛产品主要为鲜条、枫斗、切片、干花、石斛粉、口服液、石斛酒等。目前贵州未建立稳固的公共销售平台及有效的销售团队,贵州石斛产量较小,产业受全国市场影响较大。
贵州的环境气候非常适宜发展优质石斛,是石斛属植物的原产地之一,分布石斛属植物22种1变种,仅次于云南省的25种[6]。贵州石斛药用历史悠久,兴义黄草坝在因盛产石斛久负盛名。“兴义黄草坝石斛”“安龙石斛”“赤水金钗石斛”等被列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近些年来,在我省掀起了发展石斛产业的热潮,铁皮石斛的种植规模将翻番,金钗石斛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尤其是我省的近野生生态栽培生产的高品质天然产品在行业中得到普遍认可,贵州推广以仿野生生态种植的模式,提高石斛的品质,成为高品质的代表,正慢慢改变我国石斛产业的格局。经过多年实践,贵州石斛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行业地位也在稳步提升。
2.2.1 优势分析
以安龙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兴义首草健康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正研发多元化的铁皮石斛鲜条、枫斗、破壁粉等石斛产品投放市场。
一是具有满足石斛生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贵州处于北纬26°左右,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地省份,平均海拔1100m,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最冷月平均气温5℃,最热月平均气温25℃,年降水量1100-1400mm,气候温和湿润,是生产优质石斛的天然基地。兴义、安龙、荔波等地野生石斛资源丰富,从古至今盛产石斛。从石斛品质来看,我省发展的近野生附树、附石栽培模式,品质明显高于云南、浙江等省份,况且我省森林覆盖率接近60%,具有适宜发展优质石斛的空间环境。
铁皮石斛产业化种植发展历程经历了有野生驯化、大棚等设施种植,过渡到如今的仿(近)野生生态种植,后者所产石斛品质较高,经济效益显著,满足人们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11-14]。
二是具有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省委、省政府明确省领导领衔推进12个产业,构建农村产业革命的长效机制,从政府层面汇聚起了产业发展的磅礴力量,高位推动和引领产业发展。
三是具有长期积淀的产业优势。赤水市从事金钗石斛种植及产业16年,攻克了金钗石斛仿野生种植、产地初加工、药材质量、种苗生产及质量评价等5个省级地方标准,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9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名片9张,成功列入了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目前,金钗石斛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0%,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总面积占全国的85%,且份额还在逐年增加。
2.2.2 劣势分析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石斛生产基地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欠缺或薄弱。自有品种未形成优势。目前贵州种植的铁皮石斛绝大部分来自浙江、云南,贵州对本省的石斛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新品种不多,石斛品种研发不够系统,创新能力不足。二是科技及产业开发欠系统。目前贵州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及精深加工滞后,企业自主研发技术人才和专业化设备匮乏。三是融资难。石斛种植投资均价2.5万元/亩,资金投入大,因此,从事本行业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及融资能力,目前财政支持政策、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石斛企业融资困难。四是盲目跟风。据统计,贵州石斛种植企业中,具有石斛研发经历,真正懂得石斛的企业少之又少,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过高。
一是药食同源开发存在国家政策壁垒。“药食同源”是石斛行业发展壮大的拦路虎,药品批号、保健品批号门槛过高,产业投资大融资难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协调。二是欠缺种植、产品加工等行业标准。虽然我省石斛呈现一定规模,但普遍存在种植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指导性的科学种植标准和品质检验标准;产品加工方面需要出台更多的产品生产标准。三是部分企业、合作社缺乏满足产业发展的“八要素”条件。出现盲目跟风投入石斛产业,尤其是资金筹措和产销对接环节没有做足功课,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挫折,严重损毁产业声誉。四是乡土龙头企业带动性不强。茅台、老干妈、威门、百灵等省内知名行业的相关企业在石斛行业涉足不深,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品牌打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五是市场销售不畅,产业发展积极性减弱。2018年,赤水本地企业未向农户收购金钗石斛鲜条;2019年,只有信天公司向农户收购金钗石斛鲜条,且与农户商定先支付20%的费用,目前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产品收购价格下降明显,其中,金钗石斛鲜条从2016年统装货52元/kg下降到现在40元/kg,金钗石斛干花从2012年6000元/kg下降到现在1600元/kg,铁皮石斛鲜条从2015年1000元/kg下降到现在的400元/kg,价格的下跌,导致产业发展积极性受阻。
药品批号、保健品批号门槛过高,石斛“药食同源”是发展石斛产业的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产业投资大融资难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协调。从省级层面出台省级石斛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基础设施、基础研究、种植基地、产品布局、创新能力建设,规范石斛产业发展规模及品质。按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的目标统筹全省石斛产业。
以提高石斛品质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出近野生生态种植的模式,产品质量得到行业认可,其药用功效需要政府加大科研力度,探明石斛主要成分的功效,开发出相应功效的功能产品。根据国家政策,积极落实药食同源的申报工作,积极开展石斛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制定,建立标准实施的检查、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突出典型示范,建成一批石斛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产业园。建立贵州省石斛质量检验中心,建立石斛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测、监督机制、检验检测服务体系,确保石斛产品计量评价体系。
当前缺乏相应的标准化栽培体系、产品生产体系等,急需制定相应的种植标准和产品生产标准。构建具有品种标识、产地标识、加工厂家标识以及明确的效用标识,可查可验可追溯的产品信息体系。
石斛产业的发展应该认真总结茶叶、核桃等产业发展经验,从政府层面搭建石斛产业平台,具体为建设好贵州石斛产业研究中心,由平台(中心)对全省的石斛产业进行指导,使石斛产业从品种选择、良种选育、种苗生产、基地规划布局、加工、销售、研发及服务等各个环节得到有力的支持,在平台的支持下,创建贵州石斛公共品牌,统一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支持石斛产业的科研单位、生产企业、合作社、散户抱团发展。鼓励石斛与茅台、老干妈、威门、百灵等省内知名企业深度融合,凸显品牌价值。
启动贵州石斛区域公共品牌的策划和推广,优先推荐公共品牌申报贵州省著名商标、贵州省名牌产品等省级品牌和国家级品牌。建议由省委省政府开辟宣传阵地,在央视等知名媒体上加强宣传,提高贵州石斛的知名度。
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乡土龙头企业发展,从技术、资金、基础设施、人才等支持龙头企业在种植、产品研发、加工等方面的示范带动和产业发展。
石斛产业在贵州将是一个长期主导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之一。贵州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发展近野生生态栽培模式,扎实做好优质石斛生产基地建设,抓好技术标准及产品的研发,加强宣传,贵州石斛产业就将突破产业瓶颈问题,实现石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