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双能量CT在颅内出血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2021-03-30 01:25:00吴晓莹
黑龙江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外渗高密度造影剂

吴晓莹

泌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 驻马店 463700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使用的治疗方法为血管介入治疗术,其治疗效果较好,但介入治疗术中和术后可能会使患者出现脑出血(如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形成高密度病灶,术后,患者处于抗血小板、抗凝状态,一旦出现颅内出血现象,若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疗措施,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术后立即行传统CT头颅影像学检查,能够尽早使高密度病灶被发现,但介入治疗后也会使大脑形成高密度灶(因造影剂可以通过外渗的方式进入蛛网膜下腔与脑组织),故仅使用传统普通CT无法分辨脑出血病灶和造影剂高密度灶,不能明确诊断是否存在颅内出血[3-4]。双能量CT虚拟平扫术能够使排除碘剂的虚拟平扫图像(VNC)被显现,排除碘剂的干扰,能明确判定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颅内出血[5]。因此,本研究对采取介入治疗术进行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开展双能量CT虚拟扫描,观察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8月于泌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疑伴有颅内出血的40例患者。男26例,女14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36±8.49)岁。纳入标准:(1)患者知情同意;(2)该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3)患者术前诊断均为缺血性脑卒中,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6]。排除标准:(1)妊娠女性或女性处于哺乳期者;(2)碘造影剂过敏者;(3)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在德国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机上进行扫描。首先采用80 kV和140 kV的球管电压开展双能量模式扫描,有效电流分别为213 mAs和51 mAs,64×0.6 mm的准直器宽度,260 mm的视野(FOV)。将扫描后得到的两组数据调入工作站Dual-Energy软件内,窗口系统默认阶与热体均为8位,将Color Look up Table窗口滑杆移动至最左边(即CT覆盖100%,碘覆盖0%)为VNC,滑杆移动至最右边即为碘叠加图像(IOM)。

1.3 观察指标

(1)分析双能量CT虚拟平扫诊断颅内出血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敏感度,金标准为48 h后头颅普通CT(140 kV)扫描结果。颅内出血持续约数周,而24~48 h内外渗的造影剂能够被吸收,若48 h后扫描结果显示有高密度病灶,可诊断颅内出血;(2)由2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通过双盲法评估患者的VNC图像质量,出血部位易判定,脑灰白质分界清楚,则图像质量较好为1级;出血部位易能辨,但脑灰白质分界不清晰,则图像质量一般为2级;颅内出血无法判定,且脑灰白质分界模糊,则图像质量较差,为3级图像;(3)每个序列辐射剂量的记录由机器自动执行,包括容积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 CT剂 量 指 数(volume CT doseindex,CTDIvol)。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DLP×C,(C为换算因子=0.002 3,采取欧洲CT质量标准指南给予的头部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双能量虚拟平扫诊断颅内出血的阳性预测值、特异度、阴性预测值、敏感度;两评价者对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及双能量CT扫描和金标准对颅内出血诊断的一致性用kappa检验比较,以kappa检验值>0.81视为一致性极好。

2 结果

2.1 扫描诊断结果

传统单能140 kV的CT图像上有32例高密度病灶,主要位于蛛网膜下腔、脑室、脑实质,总计高密度病灶共47个。经双能CT平扫图像中,21个高密度病灶均于IOM、VNC图像中存在,经影像证实是颅内出血,48 h后复查CT诊断结果证实19个为颅内出血;IOM图像中有26个高密度病灶,在VNC图像中无显示,判定是造影剂外渗,48 h后复查CT诊断结果未见颅内出血28个。双能量CT扫描诊断颅内出血的阳性预测值为90.48%,阴性预测值为100.00%,特异性为92.86,敏感性为100.00%。且在颅内出血判定结果中双能量CT扫描和金标准的诊断结果一致性强(kappa=0.913,P=0.000),见表1。

表1 双能量CT虚拟扫描对颅内出血的诊断 例

2.2 VNC图像质量评价

两评价者对图像质量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强(kappa=0.857,P=0.000)。评价均为图像质量较好的有32例,均为图像质量一般的有4例,无一例图像质量差,见表2。

表2 两评价者对图像质量的评价结果 例

2.3 辐射剂量

双能量CT虚拟平扫辐射剂量为(3.26±0.44)mSv,低于头颅CT容积扫描诊断剂量的参考标准9.25 mSv。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上常将血管介入术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治中,该方法治疗效果较好,但介入治疗术后易出现高灌注综合征从而引发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形成高密度病灶。缺血性脑卒中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处于抗血小板、抗凝状态,一旦发生颅内出血,若未有及时有效的诊疗措施,将极大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普通头颅CT平扫无法鉴别高密度病灶是由介入治疗术后的颅内出血形成还是由造影剂外渗导致[8],这将使患者住院费用与住院用时增加,因此,采取有效的鉴别方法判断患者是造影剂外渗还是颅内出血显得极其重要。双能量成像属于一种新出现的CT成像方法,其同步扫描主要是利用双源CT互相垂直的2个球管发射射线进行,这种射线的能量不一样,再通过探测器检测与分析两个能量收集的各种密度物质的衰减信息。80 kV和140 kV为最常用的管电压条件,用不同能量扫描同一组织时,X线的衰减程度不一样,扫描不同组织时其X线的衰减也不同[9]。因此,利用两个能量的X线不同及其扫描组织时相应部位CT值会有所变化,即能够得到组织特性图像,此图像能侧面显示组织化学成分。双能量CT虚拟平扫的工作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以此来将碘造影剂与血自动分离,消除造影剂对病灶影像的干预,更好判断患者情况。

在血管介入治疗中一般采取的造影剂是含碘造影剂,为非离子型,其通常在注射后24 h内即可通过尿液基本完全排出[10]。因此,在术后48 h后行CT头颅复查可以排除造影剂的干扰。本研究用双能量CT平扫鉴别介入治疗后造影剂外渗与颅内出血的阳性预测值为90.48%,阴性预测值为100.00%,特异性为92.86%,敏感性为100.00%,表明双能量CT虚拟平扫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双能量CT扫描和金标准对颅内出血的诊断结果一致性极强。本研究通过处理后获得IOM、VNC图像,若两者存在相同的高密度病灶,则诊断为颅内出血;若仅IOM存在高密度灶,而VNC相应区不存在,则诊断为造影剂外渗[11]。本研究发现双能量CT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较好,两位评价者对图像质量的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强。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指出,在受到小剂量辐射的人群中,辐射引起的危害主要是辐射效应可能诱发的各种致死性癌症,且辐射剂量与诱发癌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12]。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医学物理组织等制定的医疗照射质量保证标准中要求在满足诊断效果前提下使用最小的辐射剂量。CT扫描头部时,晶状体对射线有较高的敏感性,过量照射可能引起白内障,因此辐射扫描时,应控制扫描次数和辐射剂量,尽量减少对人体的损害[13]。本研究中,双能量CT扫描的辐射剂量低于头颅CT容积扫描诊断剂量参考标准9.25 mSv[14],且相比与传统CT,能减少扫描次数,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双能量CT虚拟平扫能准确区分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图像质量。但本研究仅探讨了双能量CT虚拟平扫对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未研究在颅内其它病变中的应用。在后续研究中,将更进一步研究双能量CT虚拟平扫在颅内其他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外渗高密度造影剂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山东医药(2015年15期)2016-01-12 00:40:03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如意金黄散湿敷联合碳酸氢钠局部封闭治疗盖诺外渗的疗效观察
安徽医药(2014年4期)2014-03-20 13: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