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视阈下广东高职音乐专业品牌化建设现状及路径研究*

2021-03-30 13:31齐思懿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职音乐专业

齐思懿 陈 娅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00)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音乐专业

音乐专业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分支专业,是研究音乐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同时包括音乐史及一切与音乐相关的行为,即表演、审美、学习、教育等。音乐专业学生需要学习音乐史、音乐教育等基本理论,掌握音乐表演实践技能,具备音乐学研究和教学等基本能力。

(二)教育品牌理论

品牌本身源于商业领域最早由Gardner & Levy在《产品与品牌》著作中提及,而后引发学术界的广泛讨论。Ogilvy提出品牌是指供需状态下的企业提供给消费者的无形资产,在渗透入教育领域时需要考虑其能否发挥其商业属性或功能,能否克服教育领域的独特性以形成差异化的教育品牌。教育品牌的形成置于四个主要前提:一是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为各教育品牌之间塑造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不断的竞争与合作才能孕育出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优质品牌;二是利益相关群体。品牌所涉及的利益方众多,其中就包括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要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受到品牌化建设的辐射和影响;三是差异化供给。教育品牌的形成需要充分挖掘自身教育特点和优势,并根据市场环境和目标对象打造独一无二的亮点和特色,在教育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四是认同的广泛性。教育品牌的优劣与否必须要经得起市场考验,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谋求自身的差异化定位,通过树立自身与其他同类教育领域的特色标识,争取来自市场和生源的广泛认同,进而打造大众化、流行化、特色化教育品牌。

二、职教改革视阈下广东高职音乐专业品牌化建设现状

(一)社会需求与专业目标的脱轨

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对高学历、高素质音乐人才需求旺盛。目前广东大部分高职院校闭门造车,对社会需求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音乐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的失位,以及音乐人才输出不匹配等问题。就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而言,目前音乐专业主要分为“声乐方向”和“器乐方向”。学校对音乐专业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面向艺术院团、演艺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具备声乐演唱技能,从事声乐演唱、器乐表演或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综合型音乐人才。”当下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对文化和艺术人才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要认清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掌握市场快速变现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的脱轨

除公共课和非专业选修课之外,高职音乐专业课程体系采用“必修+选修”的课程形式,考核形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目前学校沿用传统“2.5+0.5”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半在校内进行理论和技能教学,最后半年顶岗实习。大部分学生在最后一年花费大量时间在就业上,无暇学习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此外,学生在实习或找工作期间流动性较大,学校无法监管学生实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情况,教师也难以给予学生有效指导。在实践教学方面,所有的专业课程并未开设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只是在学时安排中划分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缺乏针对此项课程的教学实践指导,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后没有得到有效的社会实践,同时也无法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工作岗位中。

(三)招生管理与就业保障的脱轨

学校招生与就业比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考核指标,而专业招生与就业问题则成为专业发展与建设的生命线。在当下高校大规模扩招的情形下,热门专业“一票难求”,吸引众多学生报考,毕业后就业也得以保障;而大部分冷门专业“门可罗雀”,甚至出现无人报考濒临撤销的局面,生源和就业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据学校统计数据显示,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率保持平稳发展趋势,就业方向大致分为升学、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私营培训机构、或自主创业等。大部分学生反映音乐专业就业困难,难以寻找称心如意的工作岗位;从具体就业方向来看,有超过半成的学生去往中小学等企事业单位(25.05%)或私营培训机构(26.74%)工作,21.03%的学生去往歌舞剧团工作,12.43%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0.5%的学生选择升学。由此可见,学校在招生就业工作方面出现较大差异,“招生难”的问题并未反映在“就业难”上,体现了学校较为注重学生的就业创业。

综上,相比较其他专业来说,音乐专业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如何解决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模式、招生管理和就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关键。因此,在职教改革的宏观背景下,高职音乐专业亟须明确目标,转型发展,紧抓市场,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品牌化发展道路。

三、职教改革视阈下广东高职音乐专业品牌化建设路径

(一)形成路径

1.明确高职音乐专业品牌定位。一是明确音乐专业所服务的社会文化市场,根据自身人才“产品”的特征来匹配社会文化产业需求,达成产教融合。二是依托市场定位设计具有个性化的音乐专业品牌形象,组建由学校和行业相关人员构成的评议团队,深入社会文化和艺术行业内部,了解行业工作岗位和职能需求,并从学校的角度进行归纳分层,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师资形象、教学形象、人才形象等进行再定位。三是提出音乐专业品牌的策略定位,参照商业品牌打造思维,将音乐专业课程、师资、实训基地作为首要因素,充分发挥内部要素向外服务的能力和超值体验。

2.加强高职音乐专业品牌师资。一是提升已有音乐专业师资的理论和技能水平。一方面通过短期集训、学术讲座、专题研讨、学术沙龙、出国交流能方式不断更新教师音乐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顶岗挂职,从实践角度提升教师专业操作技能。二是引进和培训新进音乐专业师资。一方面引入在音乐领域具有高知名度的专业人才充实高职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针对新进师资开展专业培训,巩固教师音乐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缩短新进师资与学校的磨合期,便于其尽快适应岗位需求。

3.打造高职音乐专业品牌课程。一是针对学生能力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筛选。深入挖掘音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需求,并以职业能力进行体现,最大限度贴近文化和艺术行业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二是针对艺术工作特点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将课程结构划分为行动、学习和情境三个领域,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创设情境领域,进而按照艺术工作情境进行课程之间的结构设计。三是针对应用能力进行教学模式创新。首先要针对性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等具备职教特色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互动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其次要引入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线上学习平台、VR课堂等信息科技;最后要推动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的构建,加速“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转变,通过产教融合方式将教师扩展到企业和实训基地等社会一线岗位。

4.强化高职音乐专业品牌服务。一是音乐专业直接服务渠道。对于企业来说,学校直接为其提供音乐品牌人才、搭建“订单式”人才服务渠道和专业师资服务渠道,为品牌推广创造条件;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对口帮扶、合作办学形式帮助学校进行培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共享。二是音乐专业间接服务渠道。由学校牵头成立音乐行业协会,作为行业利益代表和诉求平台,号召协会内成员相互合作和交流,有针对性地向其他企业或高职院校传递专业信息。

(二)保障路径

1.提升高职音乐专业品牌附加值。一是持续提升专业服务质量,不断强化专业办学实力,加强与文化和艺术市场的紧密联系,按照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岗位胜任标准优化教学质量评价,推动完善的专业服务供需关系形成。二是塑造良好的音乐专业服务形象,让音乐人才和师资队伍在参与专业服务过程中投入热情、主动的服务态度,驱使服务受众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进而对音乐专业品牌产生认同感。三是增加品牌附加值。通过音乐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办学软硬条件的提升等有效路径,让消费者能在音乐专业服务体验中获取更多增值服务,对品牌产生依赖感。

2.加强高职音乐专业品牌危机防控能力。一是建立品牌舆论监测团队。动态监测网络和大众媒体上出现的不利于音乐专业建设的言论、视频和新闻,对舆论危机进行等级划分,针对较高等级的危机采取必要性预警防控手段;二是成立品牌危机防控中心。精准定位危机源头,依据各类危机特征建立防控机制,预先制定各项防控措施,及时管控舆论传播,对尚未形成的危机事件进行扼杀,推动音乐专业品牌健康发展。

(三)拓展路径

1.拓展高职音乐专业品牌资产。一是由典型资产拓展到大众资产。在树立音乐人才、教学、师资等典型品牌资产的基础上,将品牌效应扩展到专业各个领域,形成区域范围内的音乐品牌专业,辐射带动学校品牌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原有品牌资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巩固音乐专业市场地位,降低来自同一行业、同类院校的竞争压力,迎合音乐专业消费者的偏好不断培养同一行业不同岗位的音乐人才,使本专业人才在行业企业内大放异彩。

2.拓展高职音乐专业品牌服务渠道。一是基于原有专业服务渠道进行理论更新、技术革新和人才升级,提升专业软硬设施、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各个环节,全力争取企业帮助创设品牌条件。二是以人才、技术和服务为核心迅速扩展音乐专业教学质量、办学条件,并注重音乐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充分保障音乐专业品牌的营销和推广,不断开拓新的专业品牌服务渠道。

猜你喜欢
高职音乐专业
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的重要探索
——评《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音乐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一点思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