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沃土 走向世界
——论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趋势

2021-03-30 13:31鲁雨奇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歌剧创作音乐

鲁雨奇

(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广袤丰饶的华夏大地,孕育了绚烂瑰丽的音乐戏剧传统,从原始社会的傩戏到汉王朝的百戏、宋元时期的杂剧,再到明代的昆曲和清代的京剧、民国时期的歌舞剧、抗战期间的延安秧歌剧……极富智慧的先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尝试,为我国歌剧艺术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5年,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诞生,开启了中国歌剧的崭新时代,当之无愧地成为我国歌剧史上“第一次歌剧高潮”的最高点。随后,新中国首部表现革命英雄人物的歌剧《刘胡兰》与鼓励人民冲破封建制度追求幸福的《小二黑结婚》相继问世,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当时的歌剧创作者们结合国情适时地确定了一种十分特殊的创作方式,既不完全照搬西方歌剧作品、又不盲目排外,将西洋古典歌剧形式与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这两大要素巧妙结合,并积极探索实践,开辟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歌剧创作之路,对后世影响深远。

20世纪60年代,创作者们积极探索歌剧民族化道路,创作了一批优秀歌剧,掀起了“第二次歌剧高潮”。代表剧目有赞颂革命理想信念的《洪湖赤卫队》《江姐》,描述军民一家亲的《红珊瑚》等。艺术家们一方面深入挖掘传统音乐的精华,从民间音乐、戏曲艺术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积极向西方歌剧学习,借鉴其完备的形式与先进的创演技法,放眼于更为开阔的世界音乐领域。

八十年代初,历经十数年的文革风波与创作停滞,中国歌剧迫切需要转型与变革。这时,依照西方歌剧传统创作而成的歌剧《伤逝》应时而生,是我国当代首部抒情歌剧作品。作曲家采用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多种西洋歌剧典型表现形式对鲁迅这部同名文学经典作品进行了诠释,以婉转动听的旋律加强了声乐在歌剧中的表现力,为处于转折期的中国歌剧注入一定活力。此外,该剧有着独特的戏剧结构,细腻而生动地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随后问世的正歌剧《原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剧本情节的戏剧性、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以及交响性立体化的音乐等多个方面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一时期的歌剧作品显现出了体裁风格多样、结构形态多样、审美意识发展、写实主义风行等新风貌。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歌剧创作稳步前进,先后有讲述老区革命群众顽强斗争的《党的女儿》、描绘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怀抱的《苍原》、赞颂忠君爱国并以身殉国的《屈原》、讴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歌颂先民伟大创造的《运河谣》、反映革命先驱艰苦奋斗历史的《长征》以及赞扬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不朽沂蒙精神的《沂蒙山》等多部民族歌剧、正歌剧和音乐剧精品相继问世,得到了人民大众的接受与认可。

回望中国歌剧发展的历史,一辈辈歌剧人笔耕不辍,推出一部部优秀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生活,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创作与实践经验。但与此同时亦有多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如漠视歌剧创作周期规律,追求数量而放水质量;盲目追求大场面、大制作而无视群众审美需求;戏剧情节自相矛盾难以令人信服;歌剧音乐单纯为了抒情而抒情以及可听性、可唱性不足……这些都是前进道路上的阻碍,需要歌剧艺术工作者们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如何推进中国歌剧的民族化与国际化进程角度进行思考,以期能够为新时期歌剧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一、深入现实生活,继承优秀传统,探索中国歌剧民族化道路

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也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特殊的记忆。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歌剧创作的前辈们就总结出了一种以“三梆一落”为基础的音乐风格和以传统戏曲的板腔体作为歌剧人物核心唱段的写作方式,并广泛运到创作之中,这种写作方式对于世界歌剧界来说也是中国歌剧家所独有的重要贡献。

对新时代的中国歌剧创作来说,民间音乐可谓是一把“双刃剑”,若弃之不用,则会失去地域风格与民族特色;若原封不动地借用,又会给人感觉很突兀、有损歌剧作品的整体性与连贯性。那么,创作歌剧音乐时到底要不要用民间音乐呢?答案是肯定的,要用,而且是要有方法地借助民间音乐展开歌剧创作。以2018年首演的民族歌剧《沂蒙山》为例,剧情发生的地点位于革命老区沂蒙山,当地的《沂蒙山小调》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作曲家在创作时并非单纯地拿来就用,而是把民歌的曲调元素和音乐动机掰开、揉碎后,再将其重新融入歌剧音乐的旋律中去。在全剧的引子、序曲、乐曲的前奏、间奏、幕间曲、谢幕音乐等部分,观众都能真切地听到他们所熟悉的《沂蒙山小调》的“影子”,满足了大众的内心期待,引起了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然作曲家不仅借鉴了这首民歌,还在创作中引入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山东民间音乐作品,如《赶牛山》《凤阳歌》曲牌以及《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既赋予经典以新的时代活力,同时又在作品的演绎过程中致敬了经典,使得整部歌剧极具中国特色,充满了浓浓的 “山东味”;而每当歌剧进入咏叹调、宣叙调等部分时,原创音乐便被有意突出,从而塑造出了海棠、林生、孙九龙、夏荷、赵团长等具备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并依据歌剧发展的规律一次次地将戏剧情节推向高潮,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冲击。如此,歌剧《沂蒙山》既保留了民歌历史的记忆,又保证了歌剧的原创性和思想深刻性,使得作品具备了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见,在歌剧创作过程中,继承民族音乐戏剧的优秀传统,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摄取养分,使作品凸显出浓郁的民族风格与特色,是推进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借鉴西方经验,吸收歌剧精髓,推动中国歌剧国际化进程

在学习西方歌剧方面,首先要注重文学剧本的戏剧化和音乐化,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讲究戏剧结构的完整性和情节发展的逻辑合理性,为歌剧的音乐创作搭好骨架、预留充足空间。在具体创作时,可按照先选择具有独特视角的题材内容,再配以适合舞台表演的体裁形式,进而以人物为主要架构来编织故事的创作思路进行推进。以歌剧《原野》为例,这是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所改编的一部歌剧作品,该剧的几位主要人物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剧情曲折而紧凑,兼具尖锐的戏剧冲突和强大的戏剧张力,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置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再将目光转向西方,《卡门》《奥赛罗》《托斯卡》《阿依达》《图兰朵》等歌剧经典无不拥有艺术风格极强、思想性极为深刻的文学剧本。由此可见文学剧本对于歌剧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歌剧艺术的综合性与特殊性,剧本创作在情节发展、人物关系和场景变换等方面不宜过于繁复。太过曲折的剧情和过多地悬念会使得观众感觉难以理解,反而弱化了艺术性与歌剧化特色。因此应适度、适宜地设定歌剧剧本的人物情节与矛盾冲突,以便使其能够更好地与音乐融为一体。

其次,歌剧的音乐创作应注重抒情性、戏剧性和歌唱性三者的统一。所谓“抒情性”,体现出歌剧与其他戏剧艺术的本质区别,即以音乐的形式、以抒情的方式推动全剧发展;所谓“戏剧性”,则是歌剧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体裁的重要依据,即以特定人物角色、特定剧情发展为前提,结合适宜的音乐来表达此剧独特的思想感情;所谓“歌唱性”则是以旋律为主导,注重歌剧唱段中旋律的可听性与可唱性,这是歌剧作品能否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西方歌剧领域兴起了以瓦格纳为首的歌剧改革运动,对整个西方歌剧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但其部分主张仍存在一定弊端,譬如主张淡化旋律的作用以及压制声乐在歌剧中的地位,导致了瓦格纳的乐剧整体上流传度不高的结果。因此,对于新时代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来说,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朗朗上口的旋律依然十分重要。当然,歌剧音乐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抒情而抒情,而应当与戏剧性相结合,找到三者的平衡点,并选择适宜的音乐体裁,采用多样化表现方式来进行创作。回观国内近几年新上演并获得大众认可的几部原创歌剧,如《运河谣》《长征》《木兰诗篇》等,都有着优美动听的音乐、令人印象深刻的唱段和旋律,在成功塑造人物和诠释情感的基础之上亦调动了观众观赏歌剧积极性,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扩大了作品的流传广度。

三、雅俗共赏,多元发展,以优秀作品铸就民族文化自信

2014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讲到“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于中国歌剧而言,创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歌剧作品不仅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意义非凡。

当前的中国歌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还远远不够,应以政府为主导来进一步推动其多元化发展。具体来说,对于题材内容较为严肃的民族歌剧与正歌剧,由于作品具备思想性较强、对观众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等特点,单靠自身票房收入难以支撑各创演部分的正常运转,但对国家与社会来说又需要这些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歌剧精品来发挥传递正能量、教化人民的功用,因而可在政府部门帮助下确立民族歌剧与正歌剧在歌剧大家族的主流地位,对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当然,为防止单纯想获取资金而随意排演粗制滥造作品情况的出现,需要有关部门制定缜密的申报与审批流程,组织各方专家集体商讨与论证作品价值与可行性,把钱花在刀刃上。而对音乐剧等新兴歌剧形式则可大胆放手,使其全面融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以商业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合一的原则进行创作、排演,为广大观众提供新颖多样的选择。这非但有助于歌剧艺术保持生机与活力、铸就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有助于推动中国歌剧走向世界,在与世界歌剧艺术的互动中提升中国艺术的影响力,为世界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出中国力量。

让我们追随前辈的脚步,带着对歌剧艺术的初心、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敬畏,共同推动中国歌剧向着更高水准迈进,使中国歌剧屹立于世界优秀文化艺术之林。

注释

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歌剧创作音乐
《一墙之隔》创作谈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
歌剧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