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乡理论的景观环境更新设计*
——以木梨硔修护发展为例

2021-03-30 13:31柯梦莹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原乡古村落景观

柯梦莹

(安徽省合肥市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

改革开放后快速城镇化,大量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加剧了“空心化、老龄化”。外出人口无意回乡,留守老人及儿童与当下时代、社会脱节,迫使古村落发展丧失原动力。长此以往,前景堪忧。

一、原乡与古村落修护发展

原乡是人类学概念,指的是一个宗系之本乡,原乡老房子所处的历史空间环境,加之当地人脑海里留存下曾发生并走过平凡而闪耀的生活片段,成为保护性修复的原动力。首先,原乡景观的怀念,能够激发古村落的外向吸引力和内在生命力。其次,这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态环境保护方式。以养息为首,植被覆盖率持续提高、空气负氧程度及水体保护随之加强。最后,原乡景观塑造还有利于维持传统生活方式,找回淡漠的文化身份认同,重建精神信仰(家园)。

二、古村落保护性修复与发展建议

1.肌理保护,环境为本

保护古村落的景观基因、构建原乡景观就是要深挖所在地历史文脉、乡土记忆进行复原活化。民居中或木构飞檐或青砖灰瓦在不同区域不尽相同,但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制式。许多古村落由于现代化基因大量入侵及早年无序开发,使得青年劳动力迁居城市;景观空间无人打理渐次衰败;村民曾赖以生存的山、水、土地和以此为基础的种作方式从他们的日常中连根拔起。古村落不再是原住民的乐土,转而成为商业化经营下的吸金机器。

2.基础建设,经济腾飞

(1)政府主导

原乡风景、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保护应首先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重点解决原住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包含修路架桥、供水供电、医疗卫生等。道路畅通才能反推经济;水处理、电供应稳定,生命安全才有保障;基础医疗跟上才能缓解“老龄化”严重下的无所就医。另一方面组织学者对村落的整体格局、街巷特点、民居风格,及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科考、记录,为后续整体修缮、传承储备资料。

村落建设需要文化层次较高,有一定社会地位及资产的新“乡绅”阶层介入,成为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在生态得到初步提升与恢复,新“乡绅”阶层满怀对故土和自然的深情下开展乡建活动,善用原生景观开展观山、农副产品销售、住宿等无损、微损耗游憩活动。改变传统农业生活无法满足村落整体经济发展、青壮年流失问题。注入新的自治、管理、经营手段,带动原住民提高收入。

3.意象保存,文化复兴

在生活状态恢复和提高后,如何使古村落精神富足、得以传承,究其本质还是要注重原乡符号可识别性建设,即原始生活方式的回归、文化风俗、传统技艺的延续。

相较交通发达地带,古村落城市化缓慢、滞后,但仍就受到诸多冲击,无人对方言、生活习俗、手工艺进行记录、传承。加之无序改扩建、外来文化覆盖排挤,形成严重的全国古村落同质化。

地方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积淀,都是自古以来人们智慧的结晶、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具有显著差异性。收集原住民特质,紧抓差异,在衣食住行、参观游憩等方面进行放大展示、文化输出,确保后继有人,并获取一定收入。使外来人员产生共鸣,特殊性得以延续。

三、基于原乡理论的木梨硔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1.项目概况

木梨硔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苦竹尖山腰,始建于明末,有村民59户、208人,是徽州古村落中海拔最高的山村。村中除个别新宅,均为硬山式徽派建筑,由南至北依山势呈阶梯排布。村落三面悬空,只南面与 “苦竹岭”相连,地势突兀,犹如海岛。石料水泥难以背运上山、建造新房成本高昂,老宅幸免于难。与周边存在较大人文风俗、景观构成差异。

由于地域偏远,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成为难题;耕地弃种;景观空间逐级退化;房屋年久失修,无钱、无力维护等一系列问题致使生产生活停滞,陷入消亡,木梨硔环境景观保护保护性修复发展迫在眉睫。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原乡理论,结合木梨硔的现状及村民自身需求特点,提出三点递进的保护性修护与发展策略。首先尽力维持其整体风貌,加强现有真山真水的保护力度及上游来水的水源地保护。其次,呼吁政府主导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倡导新“乡绅”阶级返乡,以现存景观为基础,带动发展。最后,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村民整体素质、传统手工艺保护,保留原始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古村落走向未来。

2.现存风貌维护

依据《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一书中所述的图底关系,徽州古村落正是由于青砖、灰瓦、白墙层层叠叠的形与自然山水、种作农耕构成鲜明对比,才产生如此诗意之美。

A:大班孩子面对突然紧张起来的学习问题,经常会有情绪的波动,这时需要的是陪伴人的理解、支持、指导与帮助。可以看出你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已经越来越疏,孩子无法和你进行细致的交谈,你也不理解孩子的困惑与需要,所以孩子就渐渐“找不到自己”了,只是想逃避困境。他说的不满幼儿园只是借口,不是真相。

(1)自然格局维护——山林、水系、梯田

木梨硔位于安徽南部休宁县境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境降水充沛、潮湿温润,森林覆盖率高、林木资源充足。植被以野生苦竹居多,兼有银杏、松树、苦槠等,杜鹃为主要开花植物。红豆杉、黄精、八角莲等,为珍惜药用植物。村中丰富的“竹”资源可用作晒台、引水等设施的材料,针对本土珍稀植物则要加强看护力度,杜绝偷盗采伐,保持林海景观。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菊花、笋干和少部分桃树、橘树、柿树,作为特色原乡产业,整理恢复势在必行。

湖泊跌水,可适度开展亲水休憩活动。修复竹木、沟渠引水至各家院落的传统,兼有防火功效。保护上游水源地高山植被,保证村庄用水洁净度,形成林地存水、地表径流、湖泊储水、生活用水、田间灌溉再回复到自然山水之中的有机循环。

木梨硔地处山腰,无平坦土地。为某生计开荒山梯田,在保证林地不擅改的同时对梯田进行统筹,设步道、观景台并结合季节恢复作物种植。

(2)主节点重点修复——明清古建筑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村落中有两栋百年历史古建民居,一处已损毁的古祠堂遗址。两栋民居中其中一栋破败、荒废多时,另一栋还有村民长期居住。皖南古村落是徽州文化核心,徽派建筑则更是皖南地区对“原乡”诠释的根基,有较高研究修复意义。

民居修复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基本方针,陈志华先生曾说:“真正的现代文物建筑保护,着眼于保护它们的原生态,保护它们本来的一木一石,一砖一瓦,保护它们的实体(或体素),历史信息和它们的真实性只能附着于文物建筑的实体上。”考虑山上青壮年、材料、技术落后,拟采用“套盒”方式修缮。即在山下定制并先行组装预制件,整体运输上山,嵌套入已残损的建筑内部起到加固作用,在保证内部实用功能将外部破败的墙垣、古石雕、砖雕隔离处置,集中邀专家清理修复。修复完备后,外部加钢化玻璃防止进一步风蚀残损。

对于70-80年代修葺的非古建民居也在原貌基础上加固,拆除与原建筑形式、历史风貌相违背的加建扩建,保持面貌完整统一。

中国乡村民居的突出特点,就是采用当地的传统材料,建造适合当地环境的建筑,做到功能与环境的高度统一。已损毁古祠堂遗址则在原址上进行纪念性修复,利用竹、木资源就地取材,保留徽州祠堂标志性元素,继续用于祭祀、参拜、婚丧嫁娶,亦可供参观有文化传播力。

(3)空间布局整理——巷道

古村落建于山脊之上,空间局促呈驼型排布,原始街巷狭窄无观景、交流活动空间,部分路段不能正常通行。整合废弃空间使之重新融入原住民生活(洗晒农作物、制作茶叶农副产品等)并预设观山空间、就地取材设置公共设施。

3.生存保障,生活改善

在木梨硔整体修护、并开展适当的游憩活动后,政府一方面更系统的科考,另一方面加强基础投入。首先,完全修通对外道路,加强外界联系。将农副产品卖到山外,山下生活物资运送上山;使水、电、燃气、网络稳定;考虑中老年留守,需常年设立卫生驿站,扭转村中由于无任何就医条件造成的平均寿命较外界反低的窘境。来访人员偶遇疾病、跌打损伤等问题也可及时救治。

阮仪三说,乡愁是:“人们对故乡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物质环境的记忆,而对它的存在与否的耽愁与怀念。”在政府带动下,吸引新“乡绅”阶级回乡建设,为村落注入发展新维度,代替中老年更好地统筹增收。

4.文教兴村,面向未来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财富,原住民受益才是评判策略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实现山明水秀、安居乐业、乡静民安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对文化教育的投入。

徽州书院自古兴盛,明末即有“天下书院最盛者,无过东林、江右、关中、徽州”的说法。教育兴邦,加之原有的文化根基,拟将保护修复后的一栋古建筑内部改建“杉水书院”,定期举行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对来访者进行传统手工艺的普及、教授等活动;村落中出生的学龄前儿童不需再下山读书,不必过早脱离故土,亦活化氛围。

另一栋则在修复完善后作博物馆使用,妥善保管村中历史文物、对外输历史故事。

四、结语

保护、复兴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是循序渐进、多方合作的过程。应谨记保护修复为主的原乡景观塑造,不可环境过载。本文据“原乡”理论,提出保护性修复与发展策略,并以重拾文化身份、重建精神信仰为最终目的。并以木梨硔的保护性修复实践为例,把保护作为第一要义,再结合现当代技术,以期达到绿水青山、丰衣足食、乡静民安的理想之境。

猜你喜欢
原乡古村落景观
原乡人·漂泊者·白面具
景观别墅
我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初探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原乡组诗
原乡诗二首
原乡(组诗)
《景观平面图》
古村落“活化石”里的东昌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