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理论视域下解读《白噪音》中的“铁匠镇”

2021-03-30 13:31姜一鸣
大众文艺 2021年4期
关键词:铁匠噪音杰克

姜一鸣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唐·德里罗(Don DeLillo,1936-- )是当代美国的重要书写者。1985年出版的第八部小说《白噪音》(White Noise)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标志着德里罗从“文化边缘走向主流”。《白噪音》再现了美国媒介信息时代,被广泛认为是对美国后现代恐怖的超真实书写。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德里罗及其《白噪音》的研究主要从主题、后现代叙事、生态批评等多个角度入手展开相关研究,而较少有从地方理论视角来分析。小说中的铁匠镇(Blacksmith)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但是人们挤在家中或是超市,无法建立地方感。一场毒雾事件爆发后,人们开始重新认知所处的地方。可见,地方在整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人们对地方的寻觅、逃避与认知折射出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也透露出地方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性。

一、寻觅“地方”:铁匠镇

“地方”(Place)最初是一个地理学概念,指人或物占据的地理空间(space)。随着人文地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的兴起,“地方”开始承载丰富的文化意义,影响和标记着人的生存特征、生态思想和生态身份。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认为“地方”被赋予了意义,成为“感知价值中心”。地方理论高度重视人的存在与地方的紧密联系。

在文学批评领域,美国环境批评家布伊尔(Lawrence Buell,1939- )也指出地方的概念至少同时指向三个方面,“环境的物质性、社会的感知或者建构、个人的影响或者约束”。这说明,地方既需要空间性的地点,又具有社会关系的结构,还需要得到人们的认同,即人对地方的依附(place-attachment)。可见,地方理论高度重视人的存在与地方的紧密联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方不断被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力量重塑着,其结果是打碎了人们对地方的忠诚,使其成为一群失去“存在”(being)的“无家可归者”。《白噪音》中的比伊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从小就独立乘机飞往不同国家,如今难以适应美国的生活,由于丧失了对地方的依附导致她文化上的难以调适,最终被迫成长。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消费文化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地方,人们便开始逃向自然。在故事中的默里看来,大城市过于拥挤与躁动,四处漂泊的生活让他对城市并没有产生身心依附。这种地方感的丧失促使他逃向自然,寻找一个可以寄居的地方——铁匠镇。

然而,铁匠镇真是一个完美的栖息之地吗?实则不然。人文地理学家指出个人的生存状况与地方息息相关。然而,透过叙述者的描述,铁匠镇却呈现出一幅人与地方脱节的画面。小镇建筑单一,显得单调与停滞。

小镇上的人,也更倾向于将自己藏起来。电视和超市相辅相成,凭借波和辐射的力量将人们从真实的世界中剥离出来。当人从地方脱离,就会面临身份危机等问题。故事中的杰克依靠眼镜等身外之物确立自己的身份。默里通过伪装幸存于宇宙之中,他们都无法真正地认知自我,成为精神上的空心人。

可见,故事中的人物无法在铁匠镇上产生依附,也就无法产生认同。究其原因,这与商品符号堆积的景观世界有关,它将人从真实的地方中剥离出来。人们纷纷藏在家中,或是受到超市“非地方”的诱惑。

二、投入“非地方”:超市

“非地方”(non-place)这个词由法国人类学家马克·欧热(Marc Augé,1935- )率先提出,指人们移动的空间,例如超市、车站等地方,“无法建构社会关系,没有具体的历史,不能赋予人们身份。这是超现代的产物”。在小说《白噪音》中,超市就是这样一个“非地方”。

超市对人具有诱惑力,其中介就是无处不在的广告。“媒体无止境一再地复制出记号与影像,导致了固定意义的丧失。”。因此,现代日常生活成为一个被虚假的欲望符号体系所操纵奴役的地带。人们对物品的消费也已成为对符号的消费。

超市是财富的象征。当杰克一家拎着装得满满的袋子从超市走出来时,“我们感到昌盛繁荣……那是缺衣少食、不敢奢望的人们无法体会的……”此时这些商品化为一种符号,象征着财富与生存状况,是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也是杰克一家自我彰显的工具。

超市还是人们的精神支柱。当毒雾事件发生以后,芭比特开始念起超市赠送的小报,涉及“死后重生有奖券保障”,“通灵预测”。这些预言提供了未来的一种想象。人们虽然没有在超市中,却仍然受到超市中符码的影响。

然而,欧热指出,人们与非地方处于一种“契约关系”(contractual relations),这意味着一旦活动完成,契约随之终止。所以当杰克一家放纵式的购物结束后,他们“静悄悄地驾车回家”,“期望独处”。购物所带来的狂欢瞬间消散,生活还是一如既往。

欧热还指出,人们在非地方中并不能建立社交关系。这是因为人与非地方的联结在于“文字与图像”,例如货台上的图标,手册上的图案等,而不需要彼此进行交流。即使是在超市中遇到了同住一条街上的亚裔婴儿,杰克一家也并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谁,她来自何方。

可见,超市这个非地方对人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人们从中获得一种短暂的快感。然而,人们也无法在超市中建构社会关系,更无法建构自己的身份。铁匠镇的居民究竟该如何存在?毒雾事件发生后,人们又该如何认知地方?

三、认知地方:个体与整体

无所不在的商品符号使得超市这个非地方成为人们的临时庇护所。然而,突如其来的毒雾事件却意外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而电视、网络此时却空无一物。真实与虚假不辩而明。人们开始重新认知所处的这个地方,表现出对个体的认知和对整体的需求。

人与地方紧密相连。人们对地方的认知,首先体现在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杰克无时无刻不在担心“谁会先死”的问题,害怕陷入虚无。温妮认为,人应该面对恐惧,并将其融入日常中,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杰克的反应是“继续过我的日子”。即使他后来听从了默里的建议去杀人,但最终还是听从良知,没有痛下杀手。

除了直面内心的恐惧,人也需保留属于自己的回忆。芭比特的女儿丹尼斯从三岁开始就保存一切东西原来的价值以作纪念。大卫·哈维(David Harvey,1935- )认为,一个地方要保留自己的真实,就必须保存集体记忆。丹尼斯通过建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博物馆,从而意识到自身独立的存在。当毒雾事件爆发后,她首先冲上楼为大家整理东西;在戴乐儿药物的调查中,她俨然是一个有主见的小大人。

铁匠镇居民对地方的认知还体现在对整体的需求。整体体现在地方之间的连通。地方虽然各具特色,但也是一个流动的概念。故事中远离大城市的铁匠镇显得太与世隔绝。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竟然没有任何媒体报道。“我们感觉到有一点儿孤独。”可见,铁匠镇的居民仍旧希望受到大城市的关注。

除了地方之间的连通,人们对整体的需求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对落日的余晖怀有一种期待和敬畏。“我以前并不知道城里有多少老弱病残之人……”现代的日落消融了人们心中的坚冰。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片真实的静穆之中,无论年龄、种族、健康等差异,共同面对未知的神秘。

毒雾事件的发生将人们从商品符号堆积的景观世界中抽离出来,使其重新认知身处的地方。人们开始意识到个体的存在,并表现出对整体的需求。尽管故事仍旧以超市收尾,但是货架已经重新摆过了,人们努力在混乱中寻找出路,而这条出路就是栖息于真正的地方。

四、结语

人们对地方的寻觅、逃避与认知折射出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也透露出地方对人们生存的重要性。首先,全球化虽然造成了人们的无地方感,但是也带来了地方之间的连通。人们不能总是逃离,而应通过保存历史使得自己所处的地方具有独特性,同时又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重塑更新以保持活力。其次,超市非地方作为超现代的产物,不仅提供了大量商品,还能够给人带来短暂的愉悦。但是人们也应警惕商品符号制造的虚假世界和对人身份的同化。再次,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将个体的成长融入整体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对地方的依附,栖息于大地之上。

猜你喜欢
铁匠噪音杰克
铁匠教子
宝刀
杰克和吉尔
变成什么好
铁匠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噪音对身体的危害
被冤枉的小杰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