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京曦 陈书琴
摘要:提升欠发达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意义重大,需求迫切。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信息技术使用率较低、合理性不足、使用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反映出数量、质量和品质三个层次的提升需求。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提升需求,保障切实的提升效果,就要精准地制定提升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提升对策。该文从教师个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出发,提出了分阶段提升目标,以提高教师个体分层能力为基础,在量、质、品三个层次上提升地区的整体应用水平。以甘肃省庆阳市的实践经验为例,该文提出了以信息化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培、研、赛、展相结合开展多元研修的提升对策,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初步实现了当地交互式媒体应用从基本不用到日常应用、从盲目使用到合理应用、从简单应用到深度融合的三个转变。
关键词:欠发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1],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家进一步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下简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已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2],既是构建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的重要内容[3],又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基本前提[4]。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关键期,能否利用信息化实现现代化,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力的提升水平。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提升教师能力意义重大、需求迫切,要充分立足当地的应用现状,结合当地具体实情,以精准的目标和有效的对策来加速推进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并不断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发展。
一、从政策导向看欠发达地区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
当前,对于我国广大的欠发达地区来说,中小学教师的能力提升尤为重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实现欠发达地区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前提。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5]。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而信息技术,只有通过教师的实践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技术必须、也只能通过人的活动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意义是由人的活动决定时[6]。目前在全国欠发达地区推广的诸如“三个课堂”类的新教学模式,对当地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只有在当地教师能力普遍提高的基础上,这些新模式、新方法才能真正付诸实践、落地生根。
第二,是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公平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欠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普遍提高,而受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限制,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学校之间在办学水平上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保障[7]。自本世纪初,以农远工程为代表,我国长期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连接东西部教育,缩小数字鸿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8]。提升当地教师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优质资源的本地化应用,更能提高当地优质资源的建设水平。依托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开放网络环境,不断促进当地教学质量和教研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学生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服务。
第三,是欠发达地区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伴随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的重要实践基础,并不断推进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上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广大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信息化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提高当地教师的能力,已成为能否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价值、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只有提升了教师的能力,才能在实践层面上真正提高應用水平,在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推进当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
鉴于教师能力提升对促进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自2014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在面向欠发达地区合作开展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计划”中,先后在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及革命老区,面向义务段教育开展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项目,旨在结合当地教育具体条件和需求,以教师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加强师资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笔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与一线的多年交流中,深刻感受到了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的能力提升,虽然存在着基础弱、起点低等困难,但提升空间巨大。真实把握当地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现状,发现问题,明确需求,以精准目标结合有效对策,同样能够快速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从实践问题看欠发达地区教师能力提升的分层需求
前期有研究显示,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会用到各类信息技术及资源,也能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超过半数的教师不能有效运用信息技术[9],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以2016年北师大项目组面向汝阳县(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片区连片开发工作重点县)、内乡县(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片区连片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庆阳市(革命老区)三地的32所中小学校、350名一线教师开展的信息化教学初始状态问卷调查为例,在其中反映常用媒体的装备和应用方式的相关问题上,对比教师们的选项比例,更为明显地反映出这种现象。具体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数据显示来看,各地区目前已全部实现宽带网络入校;全部教室具备多媒体演示设备;其中,三年级至九年级教室基本已更新为交互式媒体(含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触控一体机);初中学校及小学中心校基本具备录播教室。但从教师的应用方式的比例上来看,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首先,虽然99%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都在使用校园网络,但应用方式过于简单。97%的教师主要利用其下载资源和查阅资料,只有2%的教师在利用网络为学生或家长推送资源,而利用网络开展综合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等新方式基本空白。录播教室的应用也基本类似,95%的教师都需要录制各类视频课例,但只有2%的教师将录制的视频课例用于各类教研。其次,交互式媒体应用比例过低,只有4%的教师尝试过制作并使用交互式课件。
第一,培养未来名师,带动日常应用。各类新媒体、新技术,对于教师们来说,是新鲜事物,其所代表的新理念、新方式,更是需要教师们在不断实践的尝试体验中,才能逐步理解、认同和掌握。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提升,需要先行教师的探索和名师的引领,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效应,带动更多教师奋发进取[17]。对此,项目面向庆阳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实施了信息化教学未来名师培养计划。通过北师大专题研修分梯队培养先行教师,这些先行教师既是教研活动的先行者,又是当地信息化教学的培训师,通过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带动本校及周边学校教师的日常应用。
第二,开展三级教研,提高应用水平。已有研究表明,单纯的传统培训模式对教师能力提升的效果并不理想[18][19]。教师的学习因其实践性、情境性很强,受个体能动作用的影响很大,因此,处于培训中的参训教师既是培训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20]。国家、省、市作为主体的统一培训固然必不可少,但以学校作为主体的校本教研,和以教师作为主体的专业研修,对教师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培训途径要从区域性“面上培训”到基于校本的“点上培训”[21],培训的方式也要由集中培训转向常态教研。对此,项目尝试以研代训,在庆阳市中小学试点学校中开展了三级教研活动,通过校本主题教研、校际公开教研和区域协同教研,来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同感,并提高其使用水平。
第三,构建四级课赛,加速整体推进。教学比赛是加速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教师拓展视野、丰富经驗,更有利于唤醒教师内驱力和自主发展的意识[22]。各地都有自己的教学比赛,但以往的教学比赛主要偏重于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关注不够。针对于此,项目以全国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为模板,以展现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为目标,为教师构建了学校、区域、多地、全国四级制年度信息化教学课赛。利用学校课赛推进日常应用,利用区域课赛选拔未来名师,利用多地课赛促进教师交流,利用全国课赛检测提升效果。
第四,三类成果展示,区域协同发展。教师作为具体的人的存在,其专业发展是一种融入到群体性的专业超越与提升[23]。教师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是闭门钻研,更是要在开放的成果展示交流中去与他人互动,在同质互动中增加经验,在异质互动中探寻方向。对此,项目依托全国课题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重点以三类成果的展示为主要内容,促进区域间的相互学习与促进。第一类成果为区域信息化教学推进经验,第二类成果为学校信息化教学研究经验,第三类成果为教师个人能力提升经验。
以这四项具体对策为基础,项目分为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以培、研结合为工作重点,普及媒体操作能力,激发教师的使用热情,率先在14所试点学校中实现从基本不用到日常应用的转变;第二阶段以研、赛结合为工作重点,在大面积提高使用数量的基础上,通过比赛展现成果、发现问题、明确方向,提高教学辅助能力,实现从盲目使用到合理应用的转变;第三阶段以赛、展结合为工作重点,通过各类成果的展示输出,彰显教学理念、推广成功经验,在不断提高教师学习支持能力的基础上,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改革,实现从简单应用到深度融合的转变。
通过三年的提升,截止2019年底,庆阳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并引发了当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深刻变化。从实践效果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帮助庆阳市打造了一支信息化教学的先行教师队伍,先后两批50名未来名师已在当地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教研和课赛中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通过这些教师的辐射引领,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媒体操作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交互式媒体的应用已开始成为常态。
第二,庆阳市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不仅实现了量的扩大,更体现了质的转变和品的提升。相比对交互式媒体的简单操作,教师们更加关注教学方式和课堂生态,信息化课堂教学理念被广泛接受,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开始明显呈现出了由“教”到“学”的转变。
第三,在初步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基础上,庆阳市借助教学比赛积极打造优秀成果。2018年和2019年,庆阳市教育局分年度面向全市举办了“中小学教师交互式电子平板教学大赛”,共展示了104节基于交互式媒体的互动教学公开课;在第11届和13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共有1名教师获得全国一等奖,8名教师获得全国二等奖,22名教师获得全国三等奖。
对比初始化调查所呈现的现状,庆阳市在三年时间内,通过培、研、赛、展相结合的具体对策,改变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低水平状态,实现了以交互式媒体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在量、质、品三个层次上都取得较为明显的提升效果。
五、结语
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教师的能力提升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需求迫切,直接影响到当地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虽然存在着基础弱、起点低等现实困难,但提升空间巨大。准确把握当地教师的实践问题与提升需求、精确规划提升的阶段和目标,是实现整体推进的必要前提;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以培、研、赛、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样化研修活动,是促进整体提升的有效对策。在把握问题、划分阶段、明确目标、实施对策的基础上,以地区、学校和教师为多元主体推进提升工程,才能真正在当地引发三个转变,并在量、质、品三个层次上的取得切实的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师[2019]1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Z].
[2]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
[3]教师[2018]2号,“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ZJ.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N].人民日报,2019-02-24(01).
[5]教发[2016]18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
[6]朱京曦.论人文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T(5):16-20.
[7]国发[2012J48号,“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Z].
[8]国发[2003]19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Z].
[9]刘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远程培训有效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7):132-136
[10]王新林,饶志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实践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25-128.
[11]李芒,申靜洁.论教师教学的信息技术疏离感[J]中国电化教育,2020,(5):62-68.
[12]李文,杜娟等.信息化建设薄弱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8.(3):115-122.
[13]王永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构建研究——基于ISTE 2017版《教育者标准》[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6):50-60.
[14]教师厅[201413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Z].
[15]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EB/OL].http://www.moe.gov.cn/j yb_xwfb/s5 147/2 01904/t20190403_37657 l.html.2020-09-01.
[16]赵兴龙.互联网时代乡村教师深度培训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4):86-92.
[17]柳碧莲.着力打造高水平的基础教育领军人才——福建省中学名师培养工程纪实[J].教育评论,2017,(1):123 -126.
[18]陈恩伦,郭璨.以教师精准培训推动教育精准扶贫[J]中国教育学刊,2018,(4):42-46.
[19]周九梅.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21-22.
[20]李江,夏泽胜.“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模式更新、价值证成与行动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4):38-44.
[21]赵建华,姚鹏阁.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电化教育,2016.(4):95-105.
[22]刘颖.以赛事的契机促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07.
[23]张四方.互助协同的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20):68-73.
作者简介:
朱京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