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绮媚
(广东粤风环保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1430)
根据最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显示,我国土壤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具有点多面广、复合持久等特点。为了落实环境保护政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土壤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在初步调查中科学布设样点,采用合理的采样方法,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使污染区的土壤监测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针对污染区土壤环境调查时,应采取系统性调查方式,明确该区的污染程度与范围。在区域环境调查规定,可将该项调查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识别阶段、调研阶段与特征参数调研阶段。其中,调研阶段划分初步与详细两项内容,应对场区内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通过实地勘查、人员访问等方式,在明确污染类型的基础上高效完成初步调研采样目标。在土壤检测时,检测结果应满足点位布设要求,在现场布点中,以该场区为调研对象,针对采样情况和布设关键点等进行研究,达到优质、高效的目标。在实际调研中,首先要确定初步检测计划,明确污染区初步调研目标,通过摸排调查等方式充分了解该区地下水环境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程度、污染类型、分布情况等等;然后结合前期调查结果,按照污染程度的不同分为重度、轻度与无污染区;最后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使该区的土壤问题提早得到恢复,使其取得更加理想的评估结果。
在污染区土壤环境调查中,样点位置与数量将直接影响调查结果。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客观性,应尽量全面准确地设置点位,确保场内污染物情况与分布情况得以真实体现。同时,还应对经费、监测周期与工作量等因素综合考虑,争取取得最佳检测效果。
在初步调查阶段,样点布设与密度对调查结果具有直接影响。在样点布设之前,应确保场地全面调查,准确体现该场区污染物分布与污染情况,如卫星图、地下管线图、相关统计信息等等。通过实地勘察、人员交流、书面调查等方式,对场地周围敏感区的布设情况进行调研,由此获得一手资料。根据实地勘察结果可知,当前场区污染类型不尽相同,且污染区的地势复杂,生态环境风险较高,污染物识别难度增加,加上现有环境信息不完善,在正式布点之前需要负责人到实地进行全面勘探,了解场区特点,制定确切可行的布设计划。在准备阶段,应对污染区的历史应用、现状与功能划分进行掌握,并注重对周边区域的调查。通过资料收集、现场勘测、信息分析等方式,尽量系统全面地掌握场地信息,如环境检测信息、地方统计信息、不同年份的卫星影像图、管线图等等,对于周围生产区、化学品仓库等情况也应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掌握[1]。
在采样点布设中应遵循以下要求:首先,采样点位确定。在初步调查中,应尽量系统详细地掌握污染区的土壤情况。对于可能污染源与水文地质情况,不但要在重点污染源中布点,还应在场区周围与之相关处布点。其次,采样点位选取。根据功能分区设置不同的点位,污染区的布点检测强调功能分区,应根据场区生产、办公与存储等功能合理分配,并加强对重污染区域的布设,增加布点数量与密度。对于区域风险较高之处,一般采用随机布点方式,如污染类型复杂多样时,可对土壤环境初步判断,根据不同环境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系统布设;对于其他关键风险源,可通过专业判别的方式,在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重点布设方式,使废水、废渣与垃圾堆放场所均得到精准可靠的识别;最后,点位深度选取。在布点中应注意点位深度选取,这也是采样点布设的重要工作之一,表层采样深度在0—0.2m之间,深层采样具体深度应结合实地PID检测结果而定,确保布设深度合理、方案科学可行。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应根据采集的资料与信息制定布点计划,并由权威专家亲临现场对污染物进行判断与识别,再对布点方案优化完善。在实际操作中,先通过实地勘察初步制定布点计划,对方案可行性分析后结合地下管线布设位置,对样点数量与位置进行调整,最终明确布点计划。一般情况下,布点可采用随机法、专业判断、系统布设等方式,确保布设方法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如若目标区污染物较为复杂,且风险来源不明确等,最好采取系统布设的方式,可对内部关键风险源有效监测。以此为基础,再利用专业判断、分区布设的方式对污染物、装置设备、堆放场地等进行着重分析,确保样点被集中有效地布设。在外部污染监测方面,如若成本投入有限,为了提高监测效率,可通过实地快速检测与感官判断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选取典型样点,以此降低样点布设密度,达到节约成本的目标。
在现场采样方面,主要包括采样方案制定、点位确认、采样设备与工具等等,应根据最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规定制定采样方案,包含采样目标、布点、场地概况、工具选择、样品存储以及人员分工等等。采样点可通过实地勘察与RTK软件来确定,根据采样现场调查情况选取所需材料与工具,以此提高初调效率与水平。
在污染区中土壤采样法主要分为两种,即表层与分层。其中,前者的采样深度在0—0.2 m之间,主要对深层排污点与对照点进行取样;后者包含三种采样层次,即表层、中层与深层,具体深度应结合实地PID检测结果而定。在表层采样中,可采用铁锹、铁铲、竹片等工具进行处理,对于地表杂物较多的场地,应先对地表植物与石子等清除后再采样;分层采样以钻孔打井为主,由人工与机械相结合来完成。一般情况下,人工钻孔深度相对较浅,且适用于土质松软之处,在正式钻孔前应对区域土质强度进行勘察;分层采样还需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钻孔始终垂直向下,对技术人员专业性有较高要求,要求其严格控制误差。如若在坚硬地质中采样,应将地表杂物完全清理后再钻孔采样。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采样流程如下:
第一步:确定采样点位置,结合实地情况与采样方案,明确监测点位;
第二步: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仪器、容器与标签等等,针对表层或者剖面样品进行采集,并利用PID仪器进行测定;
第三步:选择恰当的容器进行样品采集和存储,并对该样品的物理特性进行观测和记录;
第四步:清洗相关器具,对实地进行恢复,确保工地清洁、工具整齐[2]。
现场采样获取的样品不尽相同,应根据类型与性质的区别采取相应的存储方式。首先,以类型为标准进行划分,将无机样品用布袋封装后制样分析;对于VOCS、SVOCS等挥发性较强的样品,应放入密封玻璃容器中存储在温度低于4 ℃,且避光的环境下,以免其挥发分解,并尽快送入实验室进行检测,如若存储期限超过7天,很容易因样品变质影响检验结果;对于地下水、重金属等样品,应存储在塑料瓶中;对于VOCs类样品可用顶空瓶存储;而PCBs与PAHs等样品,可用棕色玻璃瓶进行存储。在土壤环境污染度检测中,因在实验检测前对污染区进行实地勘查,可明确污染源头,在样品存储中可结合污染源确定检测重心,并携带相应的工具与器材等进行采样和存储。例如,油田区作为重污染区域,受原油特殊性质影响,地层中的有机物含量也不尽相同。在样品存储中应标记好采样深度。此外,原油有机物具有一定的挥发性,为控制实验检测与现实的误差,应确保存储容器密封良好,最大限度地抑制挥发现象的产生。
在样品采集中应做好实地信息记录工作,如项目名称、编号、调查目标等等;确保采样点位置信息记录准确,包括点位的经纬度、编号、深度以及基本信息等等。此外,还应附加采样点的位置示意图,对采样日期、环境信息、时间、气象等等进行详细记录;还应对样品进行全面记录,如土壤湿度、颜色、分层情况、质地条件等等。如若在采样中使用相应仪器,还应对该仪器名称与勘测结果进行记录,一同送到实验室中分析;对参与勘测的人员信息做好记录,包括采样者与记录员等,便于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找到负责者来解决[3]。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污染区域范围较广,污染物类型众多,急需通过污染区实地调查与识别,科学布设点位,深入贯彻国家相关规定与标准,才可使土壤环境污染情况得以好转。对此,在实际调查采样中,应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采样方案、科学布设采样点、正确存储样品,争取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土壤环境治理效果,真正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