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红
(黑龙江省萝北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黑龙江 萝北 154200)
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病毒类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传染性超强,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危害很大,故而属于全球少数A 类传染病之一。该病自19 世纪中期在北美洲首次被发现以后,很快遍布世界各地,可见猪瘟是威胁养猪业最大的传染病之一。
猪瘟病毒有一个特点是只感染猪(包括野猪),不传染其他牲畜,不论品种年龄和性别都易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且母猪免疫力低下时极易感染,可通过胎盘感染给仔猪,导致母猪生产出死胎、弱胎及木乃伊胎等。据调查,一些比较大的规模化养猪场多发于仔猪断奶后的2 月左右时间,并在2~3 周后该病达到一个高峰值。有统计资料显示,该病流行高峰期时,病猪致死率可达95%以上。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在7~10d,较长的可达到3 周左右。该病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及温和型等。
2.1 最急性型发病特别突然,发热高达40.5℃以上,可视粘膜和皮肤现大面积的针尖状出血点,病程2~3d,死亡率接近100%。
2.2 急性型发病之初厌食,精神萎靡不振,体温持续在40.5℃以上。发病接近一周时开始腹泻,并排出带血的黏液,尿液混浊异臭,身体多部位有出血点,其症状一直延续到猪死亡。
2.3 亚急性型其病程较长,一般可达一个月左右。症状与急性型类似,只是病程较长。
2.4 慢性型病程在一个月以上,体温不稳定,忽高忽低,厌食,乏力,消瘦,时而腹泻时而便秘,皮肤现出血斑。
2.5 温和型病情发展的速度比较慢,发病程度与死亡率都很低,病猪体温也相对低一些。康复后母猪怀孕可能会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等。
由于猪瘟的症状和病理变很复杂,尤其与多种传染病混合感染,再加上非典型猪瘟的出现,给临床诊断增加了很多困难和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在临床诊断上,要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认真细致地观测各种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必要时多解剖几个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以便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还需在实验室进行病原分析。
实验室检验包括:细菌检查、血液检查、病毒诊断、接种试验、免疫酶联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IHA)等。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猪瘟的重视,加之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应用,猪瘟大面积暴发的趋势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猪瘟的发病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猪群的免疫失败或免疫不保护时有发生,免疫猪群发生的猪瘟很少见有典型症状。究其原因主要是猪群对接种疫苗产生的免疫抗体水平较低,不能抵抗猪瘟强毒的感染。因此,作为规模化猪场,首先应建立起完整的猪瘟免疫监测系统,并作为一项制度认真长期履行。其次,己发病猪场也应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对猪群实施紧急免疫措施,并随时查看免疫效果,以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接种。
在具体防制上,针对疫情比较严重的养猪场,根据以往经验,需提前对仔猪进行免疫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猪瘟的流行扩散。需要根据猪瘟免疫的具体情况和结果,科学合理的设置免疫程序,并严格规范执行。
(1)年轻母猪在配种前接种一次,5 头份/头。经产母猪在断奶时实施免疫,使用剂量和年轻母猪基本相同。公猪则每年实施2~3 次免疫,使用剂量同以上一样。
(2)针对已经暴发猪瘟的养猪场,哺乳仔猪须提前进行免疫,即刚出生后吃初乳前就马上注射猪瘟疫苗,使用剂量为3 份/头,此法效果非常有效。
(3)在无发病的猪场,仔猪首次免疫最好选择断奶时,使用剂量为3 头份/头,到2 月龄左右时可实施二次免疫,使用剂量为5 头份/头。至于是否实施第3 次,可根据具体情况定。
养猪场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定期消毒制度,科学制定免疫程序。规模化养猪场最好是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面购猪。平时加强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使之最大限度地做好猪场的疾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