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姚文英,王伟
(1.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北京 100020;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我国农业发展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既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体现了新发展的理念。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业农村发展领域,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幅员辽阔,农产品种类丰富且产量巨大,但为满足人民更高生活需要的优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仍然供不应求。农产品质量是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丰富的农产品种类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战略部署。根据《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规范(2020年版)》对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定义,其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特定区域(原则上以县域为单元)内生产;二是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商品量;三是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独特营养品质特色;四是有稳定的供应量和消费市场;五是公众认知度和美誉度高;六是经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登录公告并核发证书[1]。在开展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过程中进行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是贯彻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战略,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的具体实践探索。通过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来突出区域特色,引导各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更加关注挖掘产品独特营养品质特征和品牌培育,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促进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极佳解决方案。对于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优化区域农产品产业布局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2]。本文旨在分析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对农业提质增效的促进作用,为今后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对于农产品的要求也从最初的吃得饱向吃得好迈进,所谓“好”不仅在于安全健康,更在于优质营养有特色。而与人民对于农产品多层次的需求相对应的是我国农产品供给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农产品产量大,但优质农产品的供给不足。于是2013年原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工作,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引导地方特色农业发展,促使地方发掘自身特点,突出区域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二是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三是品牌提升的需要,引导地方政府重视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的知名农业品牌,进一步提升公众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积极促进产销衔接,努力促成并完善优质优价机制,提振消费信心[2-3]。
2013—2017年,原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接手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工作,向社会发布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将宣传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作为主要工作任务。
基本工作制度。坚持“真实可信、公益服务、动态管理”的基本原则,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每2年征集发布1次,有效期为2年。采取农业部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的工作程序,县级农业部门推荐后,交由省级农业部门初审,通过后汇总上报,原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织专家评审。评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再向社会公布。
工作开展情况。原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分别于2013、2015和2017年向社会发布三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共计2 116个,包括粮油、蔬菜、果品、茶叶等在内的优质农产品,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以外的31个省市区。其间,大力推进一系列目录产品宣传推介工作,如编辑出版名特优新产品宣传图书,组织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推介会、展览交易会,向社会公众及大型农产品经销企业推荐目录产品,名特优新产品的市场占比逐步增大,宣传工作初见成效。
由机构职能改革促进管理模式创新。2017年4月,农业部整合原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原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并承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相关工作。自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工作职责包括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政策法规、规划标准研究,开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发布局规划研究和地方优质农产品发展指导等工作。
由工作制度创新促进评价体系创新。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印发新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规范》,对原有工作制度做了五个方面的调整。(1)扩大名录范围。除原先的种植业外,新增养殖业产品及其产地初加工产品,积极推进全行业开展名录收集登录发布工作。(2)调整动态管理模式。由2年发布1次调整为1季度发布1次,且证书长期有效,实行年度确认制度。(3)改革申报受理方式。由集中受理向常年受理转变,有助于平衡工作量,提高申报工作质量。(4)完善审核推荐程序。增加地级市审核环节,有利于区域统筹把握。(5)增加产品营养品质评价要求。营养品质评价要求体现在申报材料上,有利于促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品质提升。
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工作的最新工作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自2018年9月以来,已发布4批共40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开展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为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化高品质发展奠定技术基础。(3)改进工作方式。组织编制不同类别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鉴定规范,择优确认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和试验站。(4)打造产销对接机制。依托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食尚大转盘等平台进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展播,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平台来举办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会商等活动,为名特优新农产品打开市场。
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工作的具体评价鉴定流程主要包括采样、收样、制样、感官品鉴、理化分析、对比研判、结论确认、报告印制、结果上报、专家会审、资格批准等环节。其中,该流程各环节的关键点主要在于采样、理化分析和对比研判。样品必须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样品,所得结论才具有真实的代表性。理化分析所执行的参数指标主要包括常规营养组分和特征性营养组分,特征性营养组分一般要对样品的营养成分进行深入挖掘,以探寻其品质的真实特色所在,该环节要求承检部门自主设计,主动挖掘,但由于技术能力和评价费用等原因,该部分的评价指标还需规范和引导。对比研判需要针对已有国标、文献等,与同类、同品种、同性质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评价样品真实的名特优新本质所在。
泰国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其传统经济产业是农业。目前泰国农业基本形成“南胶中米北丝”的格局,即南部橡胶,中东部稻谷,北部桑树[4]。泰国香米作为出口创汇的农业产品,其年出口量已超过700万t,约占世界出口量的30%,畅销全球,泰国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米仓”。
2.1.1 地理优势,特色香米
泰国属热带地区,气候呈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全年月均温度22~25 ℃,年降雨量1 000 mm,全年日温差较小,太阳辐射较充裕,适合于水稻生长[5]。泰国茉莉香米米粒细长,米色晶莹剔透,胚芽没有白点,蒸出的米饭饭粒完整,柔软爽滑,更因其独特的香味享誉全球,并通过欧盟地理标志认证。经检测,泰国香米共测出91种香气成分,而普通大米测出68种[6]。素林府、黎逸府、玛哈萨拉堪府、四色菊府和益梭通府是泰国茉莉香米仅有的5个原产地,属泰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2.1.2 政府重视,提质升级
由于泰国香米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泰国政府十分重视泰国香米的发展,由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制定稻米政策,农业合作部稻米司负责管理落实稻米政策。稻米司在泰国设有27个稻米研究中心和23个稻米种子中心,并且有充足的经费进行与大米有关的研究和开发。泰国东北部是水稻主产区,科学育种、品质改良与规模化种植大大提升了水稻的产量、质量,并极大地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使得生产成本大幅度压缩。近年来,由于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泰国政府改变大米策略,将目光投向有机大米、有色米及低血糖指数大米的发展。优质大米的发展及从大米中开发功能性产品、食品添加剂等创新举措,使得泰国大米从以往的低价大量出口向高价高品质出口升级。品质的提升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更有助于加强和促进泰国稻米的可持续经济。
2.1.3 产业成熟,标准严格
泰国根据稻米的品质将其分为11个等级,加工过程十分讲究,全自动化程度高,程序包括粗选→精选→剥壳→去皮→筛选→色选→抛光→去杂→分级→包装[5]。泰国稻米产业链成熟,对于大米的加工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稻米的利用率。经过加工的泰国大米保证了质量上档次。此外,泰国的大米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为详尽、最为复杂和最为严格的,出口的大米更是如此,且泰国稻米政策是动态变化的,会根据世界市场的变化而进行适当修改,保证了泰国大米的质量,使其能动态满足世界人民的需求,在世界范围内有良好的口碑。
2.1.4 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泰国大米走俏世界的同时,困扰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是泰国香米市场的鱼龙混杂,市场需求量大,优质产品供应不足,造成很多劣质产品滥竽充数。因此,泰国须进一步加强对于香米市场的管理,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整治掺杂掺假行为,而世界各国也应加强对泰国香米纯度的鉴定。近年来,因各国对于香米研发培育的重视,香米市场竞争激烈,泰国的香米出口量和创收有下降趋势。泰国政府转变大米策略,继续加大对稻米产业的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加工大米副产品,将大米政策向有色大米、糙米等方向倾斜,加快研发更加营养健康的产品,如功能性食品、婴儿食品等。
安阳市近年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助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的收集和整理,积极发现自身特色,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培育本土品牌,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7]。
2.2.1 挖掘当地名特优新农产品
安阳市内黄县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生产出的尖椒质优量高、色鲜味辣、肉厚籽少、香浓持久且椒形优美,商品性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经过营养品质评价鉴定,其VC、辣椒素、钾和β-胡萝卜素的指标均优于同类产品。
2.2.2 扩大产业规模
当地乡政府重视尖椒产业,通过试点种植、“一乡一品”等措施,以点带面扩大种植范围,促进六村乡成为名副其实的“尖椒之乡”,同时也优化了种植结构。市县政府多次调研后在全县推广,将尖椒产业确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到2015年,尖椒产业已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以上。
2.2.3 提质升级,产业带动
为了进一步发展内黄尖椒,市县两级政府不断扶持尖椒产业,提升尖椒质量,注册了本土尖椒商标品牌,申请了“内黄尖椒”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逐步构筑尖椒副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内黄县目前已经有5个乡镇创建了“枣、粮、椒”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区,大大提升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安阳市乡村振兴。
2.2.4 积极申报名特优新农产品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工作有助于地方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衔接了农产品与市场,帮助农民“种的出,卖得好”,同时满足了人民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通过多年发展,内黄尖椒产量已初具规模,并远销国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百姓认可,先后获得“中国尖椒之乡”、河南省首个国家级出口尖椒质量安全示范区。对于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全程质量监控让人民“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2019年12月农业部公布89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覆盖全国除港澳台外的29个省市,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部分高校以及各级检测中心。与2018年版《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登录规范》相比,2020年版新增了对于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的要求。一是已确认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每3年提交1次独特性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报告。若独特性营养品质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则应及时提交新的独特性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报告;二是省级农业部门要对本地区、本行业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进行跟踪检查和独特营养品质稳定性跟踪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将根据需要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开展独特营养品质跟踪稳定性抽检工作。由此可见,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工作将是筛选确定名特优新农产品及跟踪评价其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营养品质评价鉴定工作将把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品质再提上一个台阶。
《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0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支持各地聚焦优势特色主导品种,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新体制下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为筛选各地特色产品,发挥地方优势提供重要参考,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提质增效。《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提出加强质量管控和品牌宣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效益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管控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是农产品质量管控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也可以作为品牌宣传的指引,为优质农产品提升品牌、打开市场提供方向。
未开展营养品质评价的农产品对自身定位不明,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品质升级,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农产品,发掘其自身价值,为优质农产品的品质升级指明方向,提高农业效率。同时,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可以向消费者提供营养参考,有助于引导消费者在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中挑选符合自身营养需求的商品。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大健康战略,包括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最基本的食品安全,而农产品营养健康则是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要求。实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将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的品质及营养价值,引导消费模式从安全到营养,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有助于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进而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往的农产品因特色不够鲜明,与同类农产品混在一起,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不受消费者青睐,导致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位,甚至农民“种得出,卖不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名特优新农产品特色鲜明,营养品质突出,优良的品质使得其与大路货更好区分,价格也相应上涨。名特优新农产品虽然价格比同类农产品高,但十分畅销,如广东省有些产品产量不大的农产品在本地或附近区域也是供不应求,产品产量大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辐射到全省甚至其他省份,个别品牌还出口到国外[8]。因此,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的农产品即使品质优良,但因没有规模化种植、没有科学的发展指引,故知名度有限。这样的农产品通常概念过于陈旧,仅局限于“土”,对于其营养品质没有详细评价,这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突出优质农产品的“土”和“特”的性质,有助于培育乡土特色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优化我国农业发展结构,提升农业品质。
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农产品种类丰富且产量巨大,但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仍然是“粗大放”模式,农民依靠大量低价的普通农产品创收,劳动效率低下,农民增收困难。农产品分级定位不明确,优质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混在一起,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不够,导致优质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指出要发挥乡村特色资源优势,发展小而精、精而美的乡土特色产业。由此可见,2020年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将由“粗放大”农业向“精细小”农业转变,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是增加农业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措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在定位特色产品,提升特色产品知名度上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延长产业链,带动乡村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一省一业”的发展格局。
在我国,产量高、规模大的农产品更容易得到农产品经营政策支持,导致品质低、市场需求层次低的大宗农产品严重过剩,而具有市场品牌竞争力的高品质、适应市场、高层次的特优农产品短缺[8]。“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引导地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优质优价机制形成,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提出要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开展国家农业品牌营销行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由单一化、低层次升级为多样化、高层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对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对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的跟踪监管,确保农业供给侧的高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品质、扩大优质农产品规模、确保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9]。名特优新农产品评价工作是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对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引领作用,不仅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效率,更能够大力提升中国农产品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和完善,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对于农业提质增效具有积极影响,有助于精准扶贫,发展乡村经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