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群,李素琴,郑冬明
(1.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办事处,浙江 杭州 311121;2. 杭州市畜牧农机发展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3. 杭州余杭区余杭街道郎家湾家庭农场,浙江 杭州 311121)
宋人(主要指宋皇室)崇尚羊肉,主要基于“羊贵猪贱”世俗及“御厨不登彘肉”、“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家法”。“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临安(今杭州),他们把祖宗家法带到杭州,把羊肉餐桌“搬”到杭州。羊馔热闹着南宋皇室舌尖,也引燃了杭州市井百姓跟风“尝鲜”,继而积淀了厚实的杭州羊肉文化。
翻开南宋古籍,挖掘沉淀在市井的街谈巷语,展现出南宋杭州舌尖上羊肉的一些基本画面。
皇室嗜好羊馔,有“家法”托底,帝皇自然“身先垂范”。史料(据现有资料)记载有3 位帝皇舌尖上沾有浓厚羊肉味的。
先说宋高宗赵构皇帝。赵构爱羊馔,更青睐羊血粉羹,并喜欢用它作早膳。《武林旧事》(南宋·周密) 卷九记载了赵构绍兴21 年(公元1151)10 月,驾临张俊(清和郡王)府用的御膳,共15 盏菜(一盏为一轮,每盏两道菜),羊馔占了很大成分。这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最豪华、最奢侈的一桌筵席,竟然羊血粉羹为压轴汤羹。
由于帝皇的“舌头示范”,羊馔自然为皇室餐桌的“常客”,皇室羊肉消费量很大(包括宴赏官员的),加上江南羊资源短缺,羊肉“吃紧”,朝廷推出两项举措:一是限量;二是养羊。宋高宗绍兴年间规定,皇太后每月食料羊90 只,包括减少对官员的奖赏用羊等。为满足羊肉的需求,朝廷设立牛羊司,“掌御膳及祭之牲”。宋孝宗乾道年间,官方还养了一些羊,“御马院所养胡羊,每遇断屠,则以一口奉太上,一口奉寿圣”。《宋史》(全文卷二十六下)专供御膳。
杭州市井百姓在南宋以前,很少羊肉消费。南宋吴自牧(钱塘人,今杭州)编写的《梦粱录》记载:“羊乃北宋以前皇家珍品。南渡之初,南人鲜食羊,高宗每日与后食羊1 只,临安羊价百金。南渡中原衣冠嗜羊,致江南羊业始兴,至咸淳时,临安羊价甚廉,于是街楼酒肆,羊菜多矣。”吴自牧把杭州市民兴吃羊肉的习惯源自“南渡中原衣冠嗜羊,致江南羊业始兴……于是街楼酒肆,羊菜多矣。”“羊菜多矣”,说明吃的人多。杭州人有跟风习惯,叫“杭儿风”(杭州方言:即跟风赶潮流),于是全城上下、市井百姓刮起羊肉消费“杭儿风”。
当时杭州酒楼、食店林立,并专门设有“丰豫门归家、省马院前莫家、后市街口施家、马婆巷双羊店”等肥羊酒店,也有一批兼营羊馔小店。《枫窗小牍》(宋·百岁寓翁)则记载了临安最有名的“薛家羊饭”和“羊肉李七儿”两家羊肉店,均为开封南迁人所开。羊馔品种繁多,烹饪方法有炸、熘、炒、爆、炖、煮、蜜、冻等,移植和创制出适合南来北往客人口味的羊菜几十种之多。《梦粱录》记载,临安各大饭店菜肴中有鹅排吹羊大骨、蒸软羊、鼎煮羊、羊四软、酒蒸羊、绣吹羊、五味杏酪羊、千里羊、羊头元鱼(鳖蒸羊)、羊蹄笋、五辣醋羊、糟羊蹄、红羊、红煨羊肉、全羊、软羊腰子、元羊蹄等30 多种,几乎羊的每个组织器官都开发出了一道美味佳肴。
宋皇室走了,但爱吃羊肉的遗风没有走,长长的影子留在杭州大地生生不息地传承彰显着。其中创办于清道光十年(1830)杭州羊汤饭店,是最具南宋遗风流韵的饭店,专卖羊货,供应传统的羊汤、羊肉菜肴、羊肉烧卖等。红学家俞平伯于20 世纪20 年代初,到该店吃羊汤饭时感叹说“食品总是出在羊身上的,白煮为多,甚清洁。”
1983 年起,中国烹饪大师叶杭胜、史学家林正秋、书法大师沙孟海和郭仲选等人研究,按照《武林旧事》、《梦梁录》等史料记载,至今已仿制出48 道南宋菜,其中一道为“鳖蒸羊”。“北方喜羊肉,南方喜河鲜,而鳖和羊组合阴阳互补,也南北融合。鳖蒸羊的做法已由南宋时的蒸改良为现在的红烧(现在的甲鱼多为养殖,没有以前野生的鲜美),其食材和烹饪方法相仿。这道仿制菜深受顾客青睐。
杭州市余杭区的仓前街道和运河街道,分别每年举办“羊锅节”和“鱼羊美食节”。“羊锅节”的羊肉同南宋的“蒸软羊”相似、“鱼羊美食节”则甲鱼和羊肉同烧,也与南宋“鳖蒸羊”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