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军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如何让人们生活得更好、更舒适,也是人们持续讨论的话题。“绿色城市”代表着人们对理想城市生活的向往,诞生至今已有100 余年,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早期,绿色城市的概念更关注于区分旧有的发展模式,强调新的经济社会模式、新技术的应用。1898年,英国建筑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并阐述了“花园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建设要突出园林绿化,使人们可以生活在既有良好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近年来,在为保护全球环境而掀起的“绿色运动”过程中,绿色城市再次被提及,指代既强调生态平衡、保护自然,又注重人类健康和文化发展的城市建设。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城市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委对绿色城市的定义为: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产业配套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内容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环境质量。
要实现城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城市可以有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比如,它在欧洲的实践体现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各个层面——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交通模式以及城市的经济和管理手段。未来的绿色城市应实现三个方面的愿景。
绿色生产。即从源头落实绿色理念。绿色生产包括可再生能源使用、非传统水源利用、废弃物利用等,还要控制污染排放。比如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地区一直在进行蓝天保卫战、污染排放控制等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已经取得良好效果。
绿色生活。城市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这一愿景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如今,绿色城市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现在提到并努力打造的300 米见绿、500 米入园的口袋公园,就是为了让城市居民实实在在地看到、感受到和体会到绿色。
环境质量。一方面是解决过去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欠账,比如黑臭水体治理、生态修复、土壤修复等;另一方面,是要面向未来,提供更加宜居的人居环境。只有将建设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建成绿色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居民深受其害。因此,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绿色城市日益成为各国治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难题的科学框架。世界各国很多城市逐渐将目光转向自然,探索实施屋顶花园和城市森林等计划,试图将更多的自然融入城市,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破解城市面临的各种生存问题。
法国巴黎市政府于2018年推出“新气候计划”,倡议巴黎增加2 万棵新树,发挥它们的“碳汇”作用,实现城市的绿化与冷却。美国纽约着力打造“城市森林”,目前已有700 万棵树遍布其间。英国伦敦市政府在2014年就发布了《城市森林战略》,要求将城市森林视为一种独特、宝贵的资产,在城市规划中具有更高的优先级,鼓励公民、私人组织和其他公共机构积极参与城市森林的保护与建设。奥地利维也纳政府颁布《维也纳城市发展规划2025》《维也纳绿色开放空间规划2025》,提出增加“新建绿道、近郊绿道、景观风景道和城市绿道”4 种类型的绿色连接,使城市绿道更加系统化。规划还强调,增加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将新增9 个城市公园,扩大城市内部森林规模,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