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气周流”学说探析《金匮要略》温经汤*

2021-03-29 03:51周艳艳刘阳阳任静雯付佳琳徐江雁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周流黄元御中气

周艳艳,刘阳阳,任静雯,付佳琳,徐江雁

(1. 河南省中医院,郑州 450002; 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02;3.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4)

黄元御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代表人物,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等。黄元御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并尊之为“医家四圣”,其理必《黄帝内经》,法必张仲景。而温经汤为张仲景所创,二者思想一脉相传,用“一气周流”学说分析恰如其分。

1 何为“一气周流”学说

“一气周流”学说是后世对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的总结。黄元御学术思想重继承亦重创新,《黄帝内经》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影响巨大。对于气化运动,《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描述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1]567-568”黄元御在研读经典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认识及体会,其最大的理论特色是重视中气,后世医家将其理论总结为“一气周流”学说。黄元御[2]52云:“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即祖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中气枢转是人体气化之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黄元御[2]3认为:“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中气推动着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枢转着全身的气机。“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通过戊土、己土的升降运动化生了肝肾心肺四脏,四脏之气又随着阴阳的升降不断进行着周流循环。无论是戊土己土还是阴阳的升降运动,实质都是中气枢转的运动变化。而各脏腑之气乃是中气升降变化所产生的不同属性,实乃“一气”。

2 基于“一气周流”学说分析温经汤病因病机

温经汤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为历代医家治疗妇科诸证的常用方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云:“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3]252”一般认为,本方适用于冲任虚寒而兼有血瘀之象的多种妇科疾患,但是冲任虚寒为何未见有菟丝子、鹿茸等温补冲任之药,活血化瘀为何未见桃红、大黄等活血化瘀之品,冲任虚寒为何反见手掌烦热等热象?笔者认为其方证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2.1 中土失旋,阴气不升之下寒

《四圣心源》云:“脾土不升,木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2]55”即如果己土不能左升,肝木不能上升,水就只能停留于下,水多于下则下寒,肾水寒于下则可见少腹寒,久不受胎,至期不来;己土不能左升,肝木失疏,反克脾土,故见腹满。从经脉循行来看,《脉经》有“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抵少腹,侠胃,属肝……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4]77。 肝与胃通过经脉相联,肝经过少腹,环唇内,当中土失旋时肝木不升,肺金不降,则阴精不能呈于上,故见唇口干燥;中土失旋时肝木不升,故见少腹里急。《脉经》又云:“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十日不已,死。[4]75”可见,当肝经发病时可影响至脾胃,进而至肾,临证时应注意此三者的传变关系及早干预。

2.2 中土失旋,阳气不降之上热

《四圣心源》云:“胃土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君相二火泄露而升炎,心液消耗,则上热而病阴虚”[2]54。如果戊土不能右降,火就只能滞留于上,火盛于上则上热。《脉经》云:“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掌中热”[4] 90。 手太阴之脉行手掌而出大指,肝木不升,肺金不降,则下寒而君相之火不根于水,故手掌烦热;“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患者七七之年,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且伴见下利数十日,下利日久必有阴虚,阴虚且瘀血在少腹,阴阳交济之路受阻,故入暮阳则不能入于阴,可见暮即发热;戊土不能右降,肺失收敛,相火失泻,营血不收则可见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

故本病的病因病机为中焦脾升胃降失常无序,阴气不得上升,郁于下焦,形成下寒,血得寒则凝,形成寒瘀之象,寒瘀为阴邪,盘踞小腹,阳降受阻。阳气不得下降,阻于上焦,形成上热,热性弥散,形成上焦燥热证。治疗应以恢复中气的枢转为主,温升肝木、敛降肺金。

3 基于“中气枢转不利”理论分析温经汤组方用药

黄元御[2]52对于中医气化理论认识深刻,尤重中气:“医家之药,首在中气”“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中土之气斡旋失调则生百病。温经汤原方组成为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生姜、甘草、半夏、麦门冬。基于“中气枢转不利”理论,温经汤组方用药可从“麦门冬汤”“吴茱萸汤”“桂枝汤”“四物汤”4方来理解,分而论述如下。

3.1 阳气不降取 “麦门冬汤”敛肺降胃

笔者认为出现手掌烦热、唇口干燥等症状,乃是阳气不降之因,不能清只能降,故不用金银花、栀子之类,应用润降之品。《四圣心源·中气》曰:“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神病则惊怯而不宁,精病则遗泄而不秘,血病则凝瘀而不流,气病则痞塞而不宣。[2]52”张仲景用“半夏、麦门冬”乃是取“麦门冬汤”方义滋养肺胃、降逆和中之功。麦门冬、半夏相伍,甘润中少佐辛燥可培土生金。

3.2 阴气不升取“吴茱萸汤”舒肝升阳

张仲景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温肝暖胃降逆之功,二者相配中土得温、肝木得舒、肺金得降,一气则运行通畅,阴气随阳气升,寒瘀则可消。《神农本经会通》载:“本经云:吴茱萸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5]185”《本草经解》载:“生姜,气微温,味辛,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姜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臭气,阴浊之气也;久服辛温益阳,阳能去阴,所以去臭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6]107”可见吴茱萸、生姜为厥阴肝经通阳之药,二者均可舒肝木以降肺金,生阳气以降阴气,且人参、大枣亦可培土补中,以助中土转动,下部寒瘀得散。

3.3 中土之气斡旋失调取“桂枝汤”调和阴阳

黄元御云:“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认为中气枢转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枢机不动则百病皆生。故张仲景用桂枝、芍药取“桂枝汤”调和阴阳之意,历来温经汤有白芍、赤芍之争。笔者认为张仲景应用芍药是为与桂枝相配,意在调和阴阳,故应为白芍。

3.4 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取“四物汤”养血生血

原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患者七七之年,太冲脉衰少,太冲脉即为肾脉与冲脉的合称,冲为血海,肾藏精,必精血亏虚。“曾经半产”“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于血也”,出血多日且有多次妊娠、分娩、流产的经历,必有阴血虚。方中需要给予补血之剂,而四物汤为千古补血第一方,方中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为君;熟地黄滋阴补血为臣(温经汤原方中阿胶取此意);白芍药养血柔肝和营为佐;川芎活血行气, 畅通气血为使。4味合用补而不滞, 滋而不腻, 养血活血, 可使营血调和。女性半产,胞宫瘀血,日久多有伏阳,故用牡丹皮祛血中之热,且丹皮归厥阴经,亦有疏肝木进而清降肺金之功。

4 温经汤临床应用

温经汤为妇科常用方剂,多用于冲任虚寒而兼有血瘀之象的多种妇科疾患, 但后世早已突破妇科杂病的范畴, 广泛用于诸多疾病。笔者认为,若见因中气枢转不利而阴气不得上升、阳气不得下降之症时,均可用本方治疗。但是注意“麦冬、半夏”“吴茱萸、生姜”“桂枝、白芍”这几味药不可随意删减,此乃本方精华所在,余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如瘀血重者可适当增加当归、川芎用量,更甚者可加水蛭、土鳖虫、大黄等;寒邪盛者重用吴茱萸、桂枝,或加干姜、肉桂;气虚重者重用人参或加黄芪;偏脾虚者可去阿胶,加茯苓、白术等;肝虚而不升可加何首乌、熟地;肺气郁闭而失于肃降可加杏仁、陈皮,总之用药时重在促进脾升胃降、肝升肺降。

猜你喜欢
周流黄元御中气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运用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从“中气”论治术后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不附和名医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
从一气周流学说浅析中风病的根源
24节气
陈鑫太极拳论分类摘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