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运用附子配伍白术治湿思想探讨*

2021-03-29 03:51李宇欣朱惠鉴张晓轩杨志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真武汤水湿张仲景

李宇欣,朱惠鉴,张晓轩,李 芳,杨志敏

(1.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 510095;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3.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 510120)

湿邪是临床常见病邪,有外湿、内湿之分[1]。外湿之伤人,易于侵袭人体皮肤、肌肉关节等处,可阻痹经络,蒙蔽清窍。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2]。”又《素问·调经论篇》言:“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2]”而内湿之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以脾肾为重[3]。盖脾主运化水谷、水液等精微物质,若运化不及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液不能运化而驻生水湿。肾为水脏,内寄相火,若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加之火不暖土,亦导致津液之输布与排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水湿内停[3]。

《汉书·艺文志》言:“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4]”汉末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代表作,方证对应,结构严谨,配伍尤其重视气味之化合。其附子配伍白术治疗水湿之症,配伍巧妙,可作为临床常用药对[5]。基于此,本文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蓝本,结合历代本草著作之论述,从附子与白术之气味药性出发,整理其在经方中配伍治湿之临床应用并探讨其规律。

1 附子配伍白术治湿之规律

1.1 附子治湿特点

附子味辛、性温,入心、脾、肾经,其所治之湿当属寒湿内盛之象。《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功效为“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6]。虽将附子归为下品,然其在《伤寒论》中起重要作用,是救逆的第一要药。《本草崇原》载附子“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助少阳之火热者也”,指出“太阳阳热之气,不循行于通体之皮毛,则有风寒咳逆之邪气”“少阳火热之气,不游行于肌关之骨节,则有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之证”,而附子能够温阳助火,达于肌表,走行肢节,故能够祛风寒除湿而止痹痛[7]。

《医理真传》指出:“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又附子一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8]。因此,附子能够温阳助火,实则补下焦真阳。《本草备要》言:“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够“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9],故吴绶言其为阴证之要药。

1.2 白术治湿特点

白术味苦、性温,其所治之湿当属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之象。《神农本草经》将白术归为上品,其能主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可“轻身延年、不饥”[6]。《名医别录》载其能“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10],《本草崇原》言其“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白术能够补益脾土,土气运行,“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证皆可治也”[7]。《本草求真》言白术“专入脾”,其性最温,服则能“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凡水湿之邪,“糜不因其脾健而自除”“脾土强者,自能胜湿”[11]。因此,白术乃补脾祛湿之要药,并能够健运土气、祛湿而使津液敷布于四肢皮肤,经脉调和而除风寒湿痹。然其治湿亦有所短。《本草求真》指出:若“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因寒湿过甚,用之不仅不能达到健脾祛湿之效果,亦会“甘徒滋壅”,此时“必待肾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方可使用,“犹洪水冲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11]。

1.3 附子-白术治湿特点

其一,附子辛温,入心、脾、肾经,通行十二经,功擅温阳散寒而除湿;白术苦温专入脾经,功擅健脾运土而胜湿,二者配伍既能温脾暖肾又能逐水除湿。

其二,附子有个性之长,亦有合群之妙[12],故其配伍尤其重要,且白术专入脾土而祛湿。张元素言:“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本草思辨录》亦指出:“麻黄桂枝附子,为走散风寒之剂,加以白术除湿,则为治风湿,治寒湿。[13]”

其三,《素问·痹论篇》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2]”附子与白术配伍温脾暖肾、散寒除湿且能行走肢节,故能治疗痹痛之证。

因此,附子配伍白术尤擅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附子温补下焦,助元阳以消阴霾,又能温暖脾土,配伍白术以培土御水,可增强其祛寒除湿之功;而白术配伍附子又无“甘徒滋壅”之弊,亦可增强白术健脾胜湿之力,可见二者配伍甚妙。现代伤寒大家胡希恕亦指出,附子配伍白术治疗寒湿证,其祛湿解痹之力度甚强[14]。外感风湿郁于肌表或流注关节,则见身体疼、关节痛等;脾肾阳虚,寒湿内停,或流注下焦,则见腹痛、下利、脚肿、骨痛等。因此,术附配伍从本气入手,颇合寒湿之重脾肾二脏之理,尤中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病机。

尤在泾言:“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可见若里虚寒不能温煦,则表位寒湿易于凝滞,两者密切相关。如《灵枢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所言:“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15]”术附合用温里散寒,祛湿达表,故能除风寒湿痹。

2 经方应用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除湿止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者为风湿相搏,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流注肢节,代表方剂为真武汤和附子汤。

2.1 风湿相搏,郁于肌表

湿家身烦疼,张仲景以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其汗,身重者以防己黄芪汤利水湿。若脾肾阳虚则术附配伍而用[16],其轻者以身体疼痛为主,用白术附子汤除寒湿而复津液;病渐深、胃中留饮、见汗出短气,张仲景以甘草附子汤逐风湿而止痹痛;其重者外寒而内有留饮、气上冲,症见诸肢节疼痛、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张仲景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散寒除湿而止痹痛。

2.1.1 白术附子汤证 本方出自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大便硬,小便自利者”[17],主治风湿在表,寒湿内停,伴津液不足之证[18],以身体疼痛为主要表现。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19]指出,此证“小便色白,故用附子以温肾,湿痹肌肉,故加白术以扶脾”。白术与附子配伍后,“从皮中运行肌表,然后寒湿得从汗解,津液从汗后还入胃中,肠中乃渐见润泽”。因本证津液不足,故虽有表证亦不使用桂枝以解表。另外,服此方后亦可见明显的排病反应,即“其人如冒状”。张仲景指出:“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曹颖甫[19]亦指出:“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2.1.2 甘草附子汤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载甘草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17],为内有虚寒水饮、又感风湿之证[18],以骨节疼烦、不得屈伸、汗出短气等为主要见症。胡希恕[14]指出:“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甚者则悸”,以术附相配以逐水湿,桂枝甘草汤主治上冲短气,整方合用以逐水湿、平上冲之逆气。另外指出阴寒较重,“无论是内外湿多,术、附必要用的”。曹颖甫[19]亦言,此证兼有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之见症,乃“湿犹在表”,故用白术补脾祛湿,桂枝发表祛风,附子性走而不守,其能引发表药逐在表之风邪,引温暖药除中外之寒湿,故而表里之风寒湿邪可得一并除去。

2.1.3 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此方载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17]之症。此证乃内外皆有寒湿之证,且寒湿证较前二方明显,以全身上下关节疼痛甚至畸形、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等为主症[20],兼有眩晕、短气、恶心欲呕等。《金匮发微》指出:“历节一证,大率起于皮毛肌腠理,阳气不能外达,寒湿遂留于关节,此即肢节疼痛所由来,所谓不通则痛也。[19]”风湿相合,留于筋骨,流注关节,气血痹阻,故见肢节疼痛肿大[21]、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为内有留饮之象。胡希恕[14]认为,此方不仅可以解风邪,同时也偏于祛水气。故本方内外双解,用术附配伍以温脾暖肾、散寒祛湿,用麻黄、桂枝、防风等解表药以祛风解表,宣通力度增强,并在方中使用芍药、知母等养阴之品,合用而具有宣通气血、调和营卫之功效[22]。

2.2 寒湿内盛,流注肢节

病在少阴,寒湿内盛而流注肢节,可见四肢沉重、骨节疼痛、脉沉等症状,张仲景以真武汤、附子汤中应用附子配伍白术而除寒湿痹证。

2.2.1 真武汤证 本方见于《伤寒论》第311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23]”此方乃内有寒湿之证,具有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无力、浮肿等特征[20],以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为主要见症,根据或然症而行加减治疗。曹颖甫[24]言:“阴寒在下,沟渠为之不通”,因此少阴阴寒之证,二三日至四五日,“寒水泛滥,并入太阴而成寒湿”“寒湿入腹则腹痛”“寒湿停蓄腹部,中阳不达于四肢,故四肢沉重”。清代医家姚球[25]所著《伤寒经解》称真武汤为“北方司水之神”,指出“阴寒甚而水泛滥,由阳困弱而土不能制伏”。故此方以术附配伍茯苓、生姜温阳散寒、培土而制水,除寒湿而止痹痛。胡希恕[26]亦指出,少阴病只要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见症,就可以用真武汤。

2.2.2 附子汤证 本方出自《伤寒论》[23]第304条曰:“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5条言:“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此方主治寒湿内盛之证,以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关节疼痛、脉沉等为主症。《伤寒经解》言:“背者,胸中之府,其背恶寒者,胸中有湿,则阳无以受气以卫其背……脾主肌肉四肢,脾为湿土,少阴寒湿,则火不生土,故肌肉痛而手足寒。肾主骨,寒湿流于关节,故痛。脉沉,沉主水也。附子汤,温中燥湿,以通水道也。[25]”曹颖甫[24]亦指出:“少阴证而见表寒,则在里之寒湿必甚”,故先用灸法祛表寒而通阳气,继而乃用附子、白术以祛水湿,水得温而卫阳复而渗入骨节之寒湿,足以化气外出而内痛止。此方与真武汤的区别在于,真武汤逐水湿之力度较强,而附子汤易生姜为人参,且附子加量温补元阳之力度更强[27]。

3 结语

综上,术附合用而除风寒湿痹乃张仲景心法,颇合寒湿之重脾肾二脏之病机。经方之结构严谨,配伍巧妙,从其组方及或然症加减法中即可窥其一二,而药对是方剂组成的关键,二者密不可分。探讨经方中的药对使用机理及适应症及其在不同方证中的应用情况,亦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提高疗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8]。

猜你喜欢
真武汤水湿张仲景
华池林区水湿盐碱地及适生树种调查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验案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好事近·中秋感怀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