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的苏轼香药养生初探❋

2021-03-29 01:53:48余泱川董秀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香药龙脑苏轼

余泱川, 董秀娟, 陈 娇

(海南医学院, 海口 571199)

文士爱香、用香自古有之,屈原曾在《离骚》中提及10余种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其诗 “扈江离(芎)与辟芷(白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既是自身高洁追求的譬喻,也是先秦士大夫日常佩香避疫的写照。古代文士还对香料的特性和配伍进行研究,汉末大儒郑玄注解过《汉宫香方》,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则有《和香方》《杂香膏方》等著作。先秦时期,香草、花卉、植物果实是士人常用的香药;从两汉开始,随着我国疆域的扩大及与西域、东南亚的交流,安息香、乳香、鸡舌香(丁香)、番红花、沉香、龙涎香、龙脑香等域外香药进入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及至唐宋,海外贸易的繁盛使外来香药在士人甚至普通民众中开始普及,并逐渐成为卫生、饮食、器物、起居乃至节庆、宗教场合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而沉香、龙脑香、檀香等香药因其独特的气味,燃烧时烟气氤氲的状态及凝心摄神的功效尤为文士所爱,并发展出以和香、焚香、品香为中心,融合静坐数息、饮食起居及香具器物为一体的香文化。苏轼(公元1037-1101年)是北宋文人嗜香的典型,其诗文中关于香药种类、用法、功效的记述比比皆是。苏轼作为一代文豪、思想家、政治家名传千古,其医药学成就亦因《苏沈良方》《东坡养生集》等著作而为世人熟知,然其在利用香药养生御病方面的丰富理论、实践与经验目前尚鲜有整理和探讨。本文试对苏东坡诗文中涉及香药的内容做一系统的梳理,并对相关的养生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

1 苏轼诗文中涉及香药之内容概览

1.1 广载香品,熟知用途

苏轼诗文中涉及的香药品类有20余种,其中既有产自我国内陆的传统香药如蕙草、白芷、杜蘅、萧(艾蒿)、兰等,也有来自边陲或国外的鸡舌香(丁香)、苏合香、乳香、旃檀(檀香)、沉香、龙脑香、安息香、薝蔔(番红花)等。苏东坡对各类香药的用途和历史非常了解,其《沉香山子赋》述及古人以浓香的芸驱虫防蠹,以幽香的兰芬芳居室(“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金制祭祀用的香酒,用艾草在祭祀时焚烧(“郁鬯为裸,脂萧为焚”);以花椒子做墙壁涂料香室,以蕙草熏衣(“以椒为涂,以蕙为薰”)。香药亦贯穿苏轼本人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从佩香、熏衣、芬帐到服食香药、焚香安神乃至待客、祭奠等。苏东坡作品中还有许多关于香具的记述,如其诗“香篆消时汝欲归”中的“篆”,即是一种能够将香粉压制成各种图案的模具,当时甚至出现过能够对应十二时辰的香篆,焚烧用其制成的香纹可以计时;而“云母透蜀纱”“银叶烧香见客邀”提及的云母和银叶,则是2种隔火焚香中必不可少的衬垫物,用以延长燃烧时间并阻隔炭及香灰对香药气味的影响;“背人偷盖小蓬山,更将沈水暗同然”,涉及古代文人常用的 “博山炉”,记述的是打开炉盖添加香料的情景。

1.2 通晓和香之法,明判香之优劣

嗜香的苏轼还亲自实践香方的配伍和制作,也就是古之所谓“和香”,即以多种香药混合制成香饼、香珠、香丸、篆香等。他提到的“麝多忌而本羶,苏合若芗而实荤”便是对范晔《和香方序》中“麝本多忌,过分必害”等和香经验的发展。对于香方原料的取舍,苏轼主张以能够清心安神的“沉、檀、龙(龙脑香)、麝”为正品,认为当时选取花卉、种子助香的做法,只是“贵人口厌刍豢,则嗜笋蔽”的奇技淫巧。宋代《陈氏香谱》记载的“苏内翰贫衙香”[1](该方组成见后文)便是苏轼所创香方流传后世者。因为亲自和香、制香,苏轼对于各类香料的优劣和品级亦有准确的判断,其文“独沉水为近正,可以配薝蔔并云”所述的沉香和薝蔔(番红花)皆为当时最昂贵的外来香药,故二者并举。而对广义沉香品级的鉴定中,“沉水”确实是重要的指标(据《本草纲目》,沉香有沉水、栈香、黄熟香三品,沉水香入水即沉,栈香半沉,黄熟不沉)。而在描述优质沉香时,苏轼所云:“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2]450,也是源自亲身观察的经验,其中“金坚玉润”指高品质木料表面有光泽且质地坚硬,“膏液内足”“把握兼斤”则形容优质沉香料富含树脂故比重较大,一握之木即有二斤之重。

2 苏轼的香药养生之法

2.1 以香入药

苏轼通晓医理兼擅香道且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常将香药与具有专效但在当时鲜见于本草典籍的药物相配伍,创制出一些颇具效验的简便之方。如治疗酒食过度、虚热伤脾的 “枳枸汤”,苏轼对它的记述是:“取麝香当门子,以酒濡之,作十许丸,取枳枸子为汤饮之”[2]1506。方中“当门子”指麝之香囊破开后取出的麝香仁,一般呈圆形或颗粒状,是麝香中的上品;“枳枸子”又名“棘枸子”“枳椇子”,是鼠李科枳椇属乔木的果实。苏轼论麝香、枳枸起效之理曰:“麝香能败酒,瓜果近辄不实。而枳枸亦能胜酒,屋外有此木,屋中酿酒不熟……故以此二物为药,以去酒果之毒也。”瓜果遇麝则不实的记载亦见于与苏轼同代的《本草图经》[3]436,而枳枸子败酒的描述则可追溯至西晋·陆机《毛诗疏义》中的(枳枸)“能败酒味,若以其木为柱,则屋中之酒皆薄也”[4]997。而在与苏州水陆禅院通长老的信中,苏东坡为他拟定了一个治风方:“长松近出五台,治风甚效。俗云文殊指示一僧,乃始识之。今纳少许,并人参四两,可以此二物相对。入少甘草,不可多。并脑子作汤点,佳。[2]1295”文中所述“文殊指示”一事见于唐代《清凉传》,记载僧人释普明突患“遍身溃烂,百穴脓流,眉毛须发,一时俱堕”[5],而文殊菩萨指示其服食长松而愈的传说。根据以上描述可知,所治之风乃古人所言“大风”,类似今之麻风或其他以皮肤溃烂生疮为症状的疾病。长松入药最早见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6],但关于其能愈“大风”的记载则在宋代之后才见诸本草。“脑子”即龙脑香,唐代李珣的《海药本草》便已记载“苍龙脑”(龙脑香的一种,呈颗粒状)可以治疗风疮,他的另一部著作《南海药谱》则称龙脑油可作按摩油“摩一切风”。长松、龙脑合用在苏文之前未见诸医籍,故可以认为这一加入龙脑香的治风方乃苏东坡所创。

2.2 以药入香

通晓和香之法的苏轼,在常规香料之外还将一些药材纳入原料范畴,以使其所和之香具有药效。《陈氏香谱》所载:“苏内翰贫衙香”即与白檀、乳香、麝香3种常规香药之外加入玄参而成。玄参的根有香气,《本草图经》[3]168便有玄参煮后作熏衣香的记载,这是其作为和香原料的基础。玄参作为一种药材又可使香方具有养生却病之功,《证类本草》记载的“治患痨人烧香法”[7],即是以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香方。而在与友人章援的书信中,苏轼提及白术在捣末为丸之余,所剩“筋滓难捣”的部分也可以作为和香的原料。白术作香鲜见于典籍、焚烧苍术作避疫之用则自古有之。《本草纲目》记载:“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沴。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4]414”白术与苍术的严格区分始于北宋林亿的《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8],与苏轼同时代的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则说“蜀人谓苍术之白者为‘白术’”[9],所以苏轼将二药混淆为一物是有可能的。而根据当代研究[10],白术根茎中含有1.4%左右的挥发油,其中的苍术醇、苍术酮、苍术素与北苍术挥发油的成分相同,所以即使是将白术纳入和香原料也是合理的。

2.3 以香入茶,以香入酒

据考证,香药入茶始于三国时期,而丁谓、蔡襄将龙脑香加入茶叶制成的大小“龙团”茶则使此风在两宋大盛。《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大小龙凤并拣芽,悉入龙脑和膏为团饼。[11]”蔡襄在《茶录》中称:“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12]”龙团茶本为贡茶,因皇帝常以之赏赐大臣而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苏轼对这种香茶钟爱非常,赞其“香味十倍常茶”,在与友人的信中写到“仆夜梦中,有一杭人多惠龙团几斛,尽皆一时饮之”[13],酷嗜已至梦寐以求的地步。龙脑香内服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之效,以宋代龙团茶为滥觞,这种香茶渐为后世养生家所重视。元代《饮膳正要》[14]便载有以龙脑香、百药煎、麝香、白茶配伍而成的香茶方1首,明代《竹屿山房杂部》[15]中茶部所载的茶品则有半数都加入龙脑或冰片(二者成分相同)。

喜爱饮酒的苏轼也热衷酿酒,他会将一些香药作为辅料加入酒中提升香气并使其具有养生功效,其中常用者为松。松树的根、干、枝因富含树脂而具有香气,在古代是常用的和香原料。苏轼任官定州时观察到当地的松树“木理坚密,瘠而不瘁”,赞其“信植物之英烈也”。他认为仅将松树作为焚香、照明的材料是暴殄天物,遂决心以松节(松树枝干上的结节)酿酒,名之曰“中山松醪”。正如其《中山松醪赋》所言:“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嗟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2]450”松醪的酿造工艺在此赋中的记述为:“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舂声之嘈嘈”,可见松节只是粗料,真正入酒的是“松明”,即松节渗出的松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亦记此事曰:“公帅定武,饬厨传,断松节以酿酒,并云:‘饮之愈风扶衰。’松,大厦材也,摧而为薪,则与蓬蒿何异?今虽残,犹可收功于药饵”[16],可见苏轼以松酿酒主要着眼于祛病延年。松节煮酒非苏东坡首创,葛洪便以松节酒治疗“历节风,四肢疼痛如解落”;北宋《太平圣惠方》记载松节酒可以治疗“百节风虚,脚痹疼痛”。然而苏轼认为其所酿松醪除了可以治疗肢节方面的疾病,还可作服饵之用,谓其“似玉池之生肥”。道教理论以口为“玉池”,修炼之人闭口屈舌,运用升降吐纳之功,口中自然会有甘甜的津液源源而来,而苏轼认为松醪之味之质,恰如玉池甘液一般。

2.4 妙用香墨

以香入墨唐代便有记载。李孝美《墨谱》曰:“欧阳通(欧阳询之子)每书,其墨必古松之烟末以麝香方下笔。[17]”苏轼是书法大家,对于用墨和制墨都自有心得,而香墨亦是其偏爱之一。宋代香墨分为2种,其一为在墨中加入麝香、沉香等原料的掺香墨,其二则为通过特殊工艺烧制松枝使墨自备香气的自香墨。当时文人对于香墨的推崇甚至衍生出啜饮墨汁的雅好。苏轼《仇池笔记》记载:“真松煤远烟,自有龙麝气。世之嗜者如滕达道、苏浩然、吕行甫,暇日晴暖,研墨水数合,弄笔之余,乃啜饮之。[18]”苏东坡自己亦饮香墨,但主要以养生为目的,其《书徂徕煤墨》一文云:“徂徕珠子煤,自然有龙麝气,以水调匀,以刀圭服,能已鬲气,除痰饮。专用此1味,阿胶和之,捣数万杵,即为妙墨,不俟余法也。[2]1451”“徂徕”为泰山东南支脉,因产良松而成为古代的制墨中心之一。苏轼认为徂徕之松所炼之制墨原料“烟煤”有类似龙脑香、麝香的香气,用水调匀后可以作药服用,有治疗“鬲气”(即膈气,以胸脘痞塞,气不舒,食欲不佳为症状)和除痰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墨都可以入药,寇宗奭《本草衍义》就对入药之墨作了界定:“须松烟墨,方可入药,然惟远烟为佳。今高丽国每贡墨于中国,不知用何物合和,不宜入药……又鄜、延界内有石油,燃之烟甚浓,其煤可为墨,黑光如漆,松烟不及,其识文曰:‘延川石液者是,不可入药’[19]。”强调制墨原料除松煤外还有很多,不可不加辨别的服用。而苏轼强调“真松煤”可饮,说明他深谙医理也了解墨的类别及制作过程。后世医著也非常重视区别墨之原料,尤其是涉及内服的方剂。如明代《古今医统大全》论及“松烟墨”时特别强调“粗者不堪,非松烟者不入药”[20],而《本草纲目》中涉及用墨的内服方剂大都标明所用者为“松烟墨”。

2.5 以香摄神调息

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香药的主要用途是焚香,而宋代文士尤为看重焚香对精神的调摄作用,并将其与静坐、调息等养生功法相结合。儒家静坐养性可追溯至《易经》中的“艮其背,不获其身”(“艮”为静止之意);荀子则在《解蔽》中提出“虚一而静”的概念,认为只有达到静定之境方能修心养性,体悟大道。及至宋代,周敦颐等大儒吸收道家、佛家文化,将静坐、调息演化为一套修行之法,既可存心养性,变化气质,又能调摄精神,养生延年。苏轼是宋儒静坐功法的代表人物,其所作“养生说”“胎息法”等文均可视作此方面的专论,而焚香在苏轼的静坐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他曾在黄州安国寺“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2]603。而在贬谪海南的途中,他又“买得檀香数斤,定居之后,杜门烧香,闭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 可见焚香与静坐乃其日常不辍的养生之法,助其处变不惊,度过艰困的贬谪生活。细考焚香在苏东坡静坐、调息中的作用,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计时之用。静坐功法常以时、刻为度,而焚香正可用于计时。《寿世青编》就记载:“初行功时,焚香一炷为度,渐增三炷,功行七日而止。[21]”前文已述,苏轼常用的篆香可以计时,其诗“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描绘的正是这类场景; 二是静心安神,以达彻悟。《海药本草》记载沉香:“(主治)霍乱中恶、邪鬼疰气,清人神。”当代研究[22]表明,香药中所含的缬草烯酸、α-檀香酸和沉香螺旋醇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苏轼非常看重香药对于精神的调摄,他曾将购得的檀香赠与友人,并强调“非以为往复之礼,但欲昆仲知仆汛扫身心,澡瀹神气,兀然灰槁之大略也”。认为朋友使用后也可经历涤荡身心的过程。在《寄子由三法》中,苏轼述及“胎息法”养生的原理是“内守充盛,血脉通流,上下相灌输”,并认为自己有此体悟乃是“夜夜烧香,神启其心,自悟自证”的结果,其对香药调神的笃信可见一斑;三是作为“鼻观”功法的一部分。“鼻观”又称“观鼻端白”,是宋儒静坐养生中的重要环节。朱熹《调息箴》述其细节:“鼻始生处曰端,即二目间齐平处。内之外曰呼,外之内曰吸。一呼一吸为一息。神凝燕聚,全凭呼吸。呼吸调和,心静光生,性体圆明,则鼻端有白……二目对视其端,工久窍开息现,念随息出入,定显本心性光。[23]”日本学者三浦国雄[24]认为此功法以丹田呼吸为基础,而“观鼻端白”的主要作用类似道家的“数息”,目的是调息敛神、心定意专,为意守丹田作准备。苏轼对鼻观非常推崇,其“养生说”将“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作为抱神以静的门径。“鼻观”本出佛典,其名取自《楞严经》中的“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25],讲述了香严童子通过对沉香之气所生的思考,了悟“诸相皆空”。而在宋儒将佛家“鼻观”纳入静坐功法之时,其与焚香的密切联系也被保留。在苏轼与黄庭坚关于焚香的诗文唱和中,黄庭坚言:“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苏轼和:“四句烧香偈子,随香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讲的都是焚香与入静的关系。而在晚年时与胞弟苏辙的书信中,苏轼以“此心实与香俱焄,闻思大士应已闻”,表明自己功名之求已弃,惟愿焚香静养的心迹。

3 结语

苏轼作为士大夫通医的代表,也是宋代文人香文化的典型。他凭借格物致知的精神和渊博的医药学、香学知识,创造性地将香与养生保健结合,在服饵、和香、酿酒、制墨、静养等诸多方面发挥香药的药物功能和芬芳效用,自创香方、香酒妙用香墨,塑造取诸自然、合乎生理的雅致生活。苏轼以香入药而却病,以香入食而健体,以香静修而清心寡欲,抱神以静。其年届古稀能够形神兼养,香药的使用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猜你喜欢
香药龙脑苏轼
The Last Ground of the Lone Loyalist: Wen Tianxiang and His Journey Northward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医香药本草文化
从善如流
香药概念探讨
中医药信息(2020年4期)2020-01-12 13:58:59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龙脑樟去油枝叶中总多酚的酶解-超声辅助提取及抗氧化活性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古代文明(2016年4期)2016-11-14 22:43:21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龙脑产业分会成立仪式暨天然龙脑高峰论坛在吉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