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静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系,福州 350101)
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门课理论抽象,学习难度大,如何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知识,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贯穿教书育人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5]。在教学实践中做到课堂教学与思政育人全方位地有机融合,是专业课教师探索的一个方向。本文对免疫学检验中的思政元素加以提炼,从七个方面进行探讨。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对未来职业的兴趣和自豪感?开学第一课尤为关键。课程的第一章是概述,介绍了本门课涉及的内容,及在临床上的应用。其中的免疫学发展简史中,有许多科学家为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生动事例,尤其是中国科学家,比如汤飞凡、伍连德等;此外,我国人民利用人痘预防天花比欧洲早了几百年,这些典型事例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医学上的成就,树立了文化自信,而且激励他们像前辈一样,投身于医学事业,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免疫学检验的一些章节,内容不但繁杂而且抽象、枯燥。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还要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 在“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这两个章节,通过对内容剖析,让学生明白,人体免疫系统的各个成分,虽各有功能,但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精密有序、协调统一的保护人体;如果其中的任一成分自行其事,人体就要生病;免疫应答的各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每一分子都必须适时、有效地发挥功能;同样,这一过程中任一分子不听指挥,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这就犹如每个同学,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不是孤岛,都要与他人发生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始终处在一个集体环境中,因此,要有团队观念;此外,还要看到,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独木难成林,所以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凝聚身边的每个人,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人生才会精彩。
免疫学的很多观点是辩证的,可互相转化,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例如:对人体来说,免疫的后果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有害的方面,免疫力过于强大不一定是好事;抗毒素既是抗原也是抗体,既可治病也可引起过敏反应;补体活化后可溶解病原微生物,也可能破坏自身细胞;一定限度的自身免疫是必须具备的,可发挥着免疫稳定的功能,但超出界限就会引发自身免疫病;细胞免疫的同时,也会造成炎症效应等。在教学中,将辩证的思维贯穿始终,不断强化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告诉他们看待问题不要绝对,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这样才能正确理解知识。
一名合格的医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法制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及职业道德,才不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当今社会,医患矛盾增多,各种医疗纠纷、案件层出不穷。比如:侵犯病人隐私权、知情权、收受贿赂、收受红包、接受提成、伪造病历、伪造检验结果、乃至“疫苗事件”、“角膜盗窃案”等[6-7]。正面事例可鼓舞人,反面事例可使人从中吸取教训,同样有教育意义。在临床免疫及检验、免疫学检验质控等章节,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融入课程,提供一些反面案例让学生讨论,并加以点评,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及是非判断标准,从而明确法与非法的界限,从而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
“医者仁心”!教师团队培养的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医务工作者,而不是一台冰冷的检验仪器!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将友善、仁爱、关怀这些优良的种子播撒于学生心间,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才能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在MHC、器官移植免疫、临床免疫及检验等章节,将媒体报道的一些医德高尚的典型人物、一些无偿捐献器官、骨髓、多年来多次无偿献血的普通人群,这些正面、昂扬的事例适时插入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这块育人阵地加以宣传、弘扬,使专业课充满人文关怀,专业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冷漠的字句,而是活生生、充满温情、可感可触的人和事!充分利用好专业课育人这个功能,培育学生的仁心、爱心和大爱情怀。
近三四十年,临床免疫检验技术向自动化、集成化(流水线)和微型化(蛋白芯片、免疫传感器官)发展,新仪器、新检测项目、新检测技术发展迅猛。教学内容如只局限于滞后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满足不了临床的要求。在免疫检验技术的几个章节中,引入一些临床上/科技上的新知识、新进展,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让学生明白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仅仅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许多知识、技能要靠自己去学习掌握;教育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他们课后利用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解读文献,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从而为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新时代的医学生既要打造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具备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而这种职业精神的煅铸,并非单靠教师课堂的说教就可实现,需要从教学乃至日常的点滴中,一以贯之加以培育。作为专业课教师,言行往往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师风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到什么是职业精神[7-8];在教学中过程,将吴孟超、钟南山、陈竺等当代杰出医务工作者的事迹展示给学生,这些鲜活的事例加深了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同;同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宣传、服务,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所学服务大众,使学生实实在在的明白学习的目的是回馈社会,为大众服务!通过多元方式,使学生对职业精神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体验去领悟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