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丞,吕振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长沙 410004)
生态文化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而产生,并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先进文化,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为核心,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产物和标志。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1]。森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人与自然、人与森林之间建立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共融(荣)的自然人文关系,以及由此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2-3]。森林作为森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4]。森林文化是森林发挥社会效益的重要支撑,满足人们对民族习俗、精神信仰、审美感知、游憩康养、科研教育及艺术创造等精神需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5-6]。通过森林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增加了景区的地域风土人情、森林景观的内涵和特色,可以让民众了解、认识森林文化,传播森林文化精神[7]。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作为东江中下游的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处在客家文化、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富含深厚的生态意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增加,惠州森林文化在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的同时,也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的生态文化进行研究,对于惠州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对惠州市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森林文化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基础之上,地理环境和生态基础是森林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8-9]。惠州境内四处可见秀美的山水,山川名胜、原始森林、名刹古塔、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有“岭南第一山”“岭南文化名山”罗浮山、“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南昆山、群峰叠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象头山、粤东南第一高峰莲花山,珠江水系三大支流之一东江及其支流西枝江贯穿全市。丰富的山水资源孕育了茂密的森林、美丽的湿地、古树名木和动植物基因宝库,构成了森林文化的物质基础,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瑰宝,体现了自然美、生态美和文化美的有机统一。
惠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包括惠州西湖西山顶上的泗洲塔、平湖北畔的元妙观,文笔塔、古城墙,罗浮山冲虚古观、酥醪观,惠东平海古城、多祝镇皇思扬村等。自晋代以来,先后有480多位名人在惠州留下了厚重的历史印记,古迹、诗歌丰盈了惠州的历史文化。北宋时期大文豪苏轼被贬谪到惠州留下多处遗迹,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作;明代 “三尚书”叶梦熊、杨起元、韩日缵;清末、民国时期孙中山、周恩来等在惠州开展过革命活动;近代史上涌现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一批民主志士、革命家和中国致公党创始人陈炯明。因生态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惠州市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惠东县平海古城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惠州西湖、罗浮山是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东晋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和医学家葛洪,来到罗浮山修道炼丹、采药济世,把罗浮山开创为岭南道教发祥地。葛洪的中医养生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就源自于他的药书《肘后备急方》。罗浮山是天然的中草药宝库,拥有维管植物1 540 种,其中药用植物1 042种,在全国名山中首屈一指[10-11]。罗浮山文化,集中体现了生态文化“厚德载物,生生不息”的哲学理念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12]。
惠州地处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广东汉剧、渔歌、山歌、舞龙、舞狮、舞春牛、瑶族的舞火狗等文化活动盛行,12项民俗文化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是依托当地中草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州的“李家拳”是中国武术中南拳的五大拳种之一,惠东的“平海渔歌”名扬神州,龙门的“农民画”被誉为中国三大民间画之一,“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一朵奇葩”。
深入挖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物质基础的南亚热带森林文化、古树名木、东江文化、中草药文化、道教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开发森林游憩、文化体验、物种保护、改善人居、提升形象等一系列特色生态文化产品与服务,展现惠州独特的森林文化魅力;以古驿道、东江为脉络,将生态风景和文化遗迹串珠成链,沿线建设国家森林步道、文化绿道,打造“T”和“Y”字型文化廊道;推进森林文化平台建设,建设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和集多样化功能于一体的森林文化体验中心;创新生态文明宣传展示模式,丰富森林文化传播形式;增加公共绿化空间,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休闲、教育和学习场所。
1)发展区域特色文化。北部依托以南昆山为重点的北回归线丰富的天然林植被,发展森林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加大古树名木、珍稀濒危物种种质资源和森林人文资源保护力度,保护森林文化遗产;中部以山水为脉络,挖掘以东江沿线为轴心的商贸文化、惠州西湖为中心的湿地文化,以罗浮山风景名胜区为主体的中草药、道教文化,在罗浮山、象头山及周边沿线发展医药康养的人文文化;东部以莲花山脉为重点,传承红色文化,拓展白盆珠水库的湿地文化和梁化林场的青梅文化;南部以巽寮湾、双月湾、大亚湾为核心,发展环大亚湾海洋文化。
2)打造生态文化廊道,构建“T”型文化空间。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古驿道、步道等多元的线性载体,串联沿线的古村落、文物古迹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节点,构建线性文化空间。以广惠古驿道为载体,以罗浮山道教文化和中草药文化、古镇客家文化为主线,利用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旭日古村、九龙潭摩崖石刻、象头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洞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展户外徒步、生态观光、古镇古村游览、古城文化体验旅游、道教文化主题旅游等活动;以潮惠古驿道为载体,以海防文化、海洋贸易文化、近现代民主革命文化为主线,以惠州历史城区、邓演达故居、叶挺将军纪念园、练姑山烽火台、范和古镇、平政古村、平海古城为节点,以古城、古村、古寨、古道为特色,结合独特的滨海人文自然景观,开展滨海骑行、古道古寨游览、海防遗迹教育、水上运动等活动。
3)打造“Y”型国家森林步道、文化绿道。沿东江古驿道、水道建设国家森林步道、绿道,将生态风景和文化遗迹串珠成链。以水为脉络,以惠州历史城区及惠州西湖、红花湖、潼湖等城区湿地为轴心,以东江文化、商贸文化、东坡宦游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为特色,依托北部、东部丰沛的森林资源、中部的湿地资源,将东江古水道沿线的古城、古镇、古码头等历史文化与多样化的森林景观、湿地景观相融合,构建3条子线的“Y”型线性生态文化空间。北线串联南杭村古码头、蔗埔文笔塔、墨园古村、水东水驿、水东骑楼;西线串联罗阳老街、苏村、泊头古码头,连接东莞石龙古镇;东线串联梁化林场、九龙峰森林公园、古田自然保护区、坪天嶂自然保护区、多祝镇、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高潭红色小镇、湘子桥古道等。以惠州密集水网为基础,还原岭南文化沿东江发展及传播的历史脉络,打造东江人文风情线等岭南文化体验带,构建人水和谐的水乡特色文化。沿自然小径、古驿道、森林步道、绿道欣赏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美景和森林文化,结合林中漫步与森林康养体验,在天然氧吧放松身心,亲近自然。
1)建设特色科普教育基地。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林场等建设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在南昆山、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古树名木公园打造蜻蜓馆、“活化石”桫椤等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态科普宣教馆;依托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树木学、生态学、森林保护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实习基地。对已建或在建的生态文化载体进行标准化建设,发挥各类宣传教育平台的生态文化传播和教育体验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场所。
2)建设功能多样化的森林文化体验中心。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景观优美、人文景观集中的优势,完善和丰富自然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植物园、动物园、宣传长廊等森林文化传播平台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森林文化创意产品与体验服务。将惠州植物园打造成为集生物多样性异地保护、植物品种大观园、科普宣教、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具备鲜明地方特色的“惠州名片”;罗浮山打造药用植物种植、展示、中草药文化感知与体验于一体的中草药博览馆;蓝田瑶族乡打造国家级森林小镇游憩、山水田园风光观赏、舞火龙等民间艺术展演、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体验中心;依托南昆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南昆山森林体验中心,展示森林的形成、发展及人类与森林的关系等,满足公众对自然教育、景色观赏和森林体验的综合需求。
加强生态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利用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工具,建立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网络互动平台,开展形式多样、交流互动性强的宣传教育活动。打造时效性强、内容全面的生态文化宣传展示平台。开展“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地球日” “国际森林日”“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主题活动,组织群众性生态科普活动。对古树名木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保护力度持续加强,形成完整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组织开展户外徒步、树木挂牌认领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鼓励创作以南亚热带阔叶林、野生动植物、岭南花卉、湿地等特色林业文化为主题的摄影、绘画、文学创作等文化作品。推出岭南森林文化APP,创新生态文明宣传展示模式,丰富森林文化传播形式,繁荣生态文化交流,弘扬生态文明精神,提高全社会对生态保护建设的关注度。
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建立长期有效的教育机制,培养公民生态意识。通过开放公共资源、绿化空间,增强公园绿地率,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休闲、教育和学习场所,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在森林公园等森林旅游地大力推广自然教育活动,强化森林旅游地传播生态文明和自然教育的全民宣传功能。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依托惠州优越的自然环境、浓厚的山水特色、丰富绚烂的历史文化,有序推进森林文化体系建设,通过重点突出的“点”打造,特色鲜明的“线”串联,将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森林旅游文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范畴,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