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泰来,周 灯,戴前石,刘金山,舒 勇,黄 哲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
森林城市概念最早提出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世界各国结合自身国情相继展开了对森林城市和城市森林等的研究[1]。我国在探索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参考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探索通过森林城市建设传播生态文化知识、传承城市文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目前关于森林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之间联系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兴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探讨城市文脉与森林城市建设之间的联系,以期为同类型县级单位创建森林城市提供借鉴。
森林城市是指在城市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山水林田湖草相融共生的生态系统,且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的城市[2]。森林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城市生态长期稳定发展,在城市化进程中依然保持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通过森林城市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起到更为显著的改善作用,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国家森林城市应满足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组织管理五大体系的指标要求,构建“林城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的城市森林网络空间格局。截止2020年,已有贵阳、沈阳等194个城市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3]。根据《全国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2025年)》,到2025年,我国规划建成300个国家森林城市[4]。
文脉是城市发展的环境背景,涵盖了一座城市客观物质方面和主观心理方面的各种因素,是基于人类活动的具有时间、空间双重属性的存在。城市文脉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及特定条件下,人与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具有的一种动态的、内在的及本质的联系的总和,反映城市特有历史文化印记,是城市气质的重要体现[5-7]。与森林城市建设相关的城市文脉构成要素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于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形成的显性构成要素,如地形地貌、乡土植物、传统建筑等;二是隐性构成要素,指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文化内容。
兴义市地处贵州省西南部,珠江流域上游,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素有“三省通衢”和“黔桂锁钥”之称,是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境内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植被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兴义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和避暑城市,曾先后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中国绿色生态城市”等数十张城市和旅游的亮丽名片。2018年,兴义市正式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以下简称“创森”),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同年10月,《贵州省兴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年)》正式通过了原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经兴义市人民政府审议后印发实施,在近三年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48.06%、树冠覆盖率29.73%、林荫道路率73.20%,建有11处20 hm2以上的成片森林或湿地;乡镇绿化覆盖率为40.34%,村庄林木绿化率45.23%,适宜绿化的道路绿化率91.29%,江、河、湖、库等水体岸线自然化率98.70%,适宜绿化的水岸绿化率95.20%,城区绿地有机覆盖率74.07%;沿城区各公园绿地边界500 m范围划定服务半径覆盖率为89.20%,大型生态休闲场所10 km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2.58%,已建立各种类型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9处;“创森”以来开展森林城市主题宣传活动48次,全市古树大树名木保护率达100%,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满意度达98%以上。截止2020年,兴义市成功荣获森林城市建设活动称号430个,其中,国家森林乡村1个、省级森林乡镇8个、省级森林村寨32个、省级森林人家389个,兴义市万峰林上纳灰村在2018年度被授予“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兴义全市深入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森林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增加城区“三维绿量”、财政投资公园免费向公众开放、健全绿道系统等做法,有效提升了森林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了兴义市民的居住环境条件,积极探索具有兴义特色的森林城市创建模式。通过对兴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可知,兴义市目前在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组织管理五大体系均已具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基础条件。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兴义市城市显性文脉要素包括自然要素与人工要素。
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地貌、乡土植物等内容。一是在大尺度的景观要素,如万峰林喀斯特地貌和万峰湖湿地景观等,以壮美峰林、险峻峡谷、秀丽湖泊等自然景观闻名于世;二是局部微观的景观要素,比如乡土树种、古树名木等植物要素,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承担着一座城市“文化符号”的积极作用,既自然地彰显城市特有的文脉特色,又能巧妙地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不露痕迹。
人工要素指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产生的物质载体,需要人们有意地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对城市文脉的人工要素进行浓缩和转化,通常在各式传统建筑中体现,如刘氏庄园、何应钦故居等建筑中的石雕木刻,都透露出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气息。
与直观感知的显性文脉要素形成对比的是隐形文脉要素,即参与性景观和非物质文化要素等,将非物质文脉要素融入到城市空间环境中,通过游客或居民的亲身参与从而获取的对无形文脉要素的经历和体验,帮助人们塑造对城市传统文化更为深刻的认知,最后转化为群体性记忆得到保存与传承。
隐形文脉要素通常需要以物质空间作为实现场景再现的载体,在城市的空间环境中是内隐式的呈现状态,以名人轶事、风俗传说、历史故事等形式流传于书籍、图片、影像等文献记载或者人们世代传承的记忆深处,这些关于生活与文化的记忆,通常需要通过物质空间承载从而广泛传播,而森林城市的的风格营造、环境形态等也需要非物质文脉要素来充实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意味,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认同度。兴义市城市隐性文脉要素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其对森林城市建设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兴义特有的社会人文价值。如各少数民族的民居结构、传统文化、语言服饰、节日风俗等都各自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传统民族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活动有布依族的龙舞、“八音坐唱”,以及苗族的板凳舞、芦笙舞等。这些历史文化要素、民俗文化要素等,是城市文脉代代传承的不竭源泉。
兴义市在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组织管理五大体系都取得了显著成效。除基础指标要求外,森林城市建设还是城市文脉的重要展示平台。兴义市有着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文脉特色,如何将其与森林城市建设融合,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兴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中城市文脉的传承与表达,结合实际情况,主要总结出三点以探讨将城市文脉融入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方法思路。
城市文脉的自然要素是森林城市建设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地域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植物景观等都体现着当地特色,尤其是乡土植物能有效提高地域识别度和认同感。“创森”以来,兴义市积极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是加大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及适宜困难立地造林的抗逆性树种的繁育力度,积极培育良种壮苗用于造林,确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城区绿化以森林景观为特色,以小叶榕、黄葛树、银杏等乔木为主,灌草花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乔木树种占有空间大、寿命长、生态效益高的优势,突出“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理念,利用乔木的树冠、林荫,建立立体森林生态空间,为城市环境营建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三是为满足市民对林荫道路的需求,创造良好的道路景观和生态宜人的街道出行环境,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大力推进城区林荫道路建设,基本形成“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荫”的景观长廊。在行道树的选择上,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以小叶榕、栾树等乡土树种为主;在树种布局坚持一路一品,常绿、落叶树种合理搭配,植株行距疏密得当,达到快速成林、尽快林荫覆盖的效果;采取补植补栽或者提质改造的方法,对尚未达到林荫道路标准的主次干道进行绿化提质改造,确保主次干道达到林荫道路标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能够进一步提高森林健康体系的森林质量提升以及森林网络体系的城区绿化覆盖率等指标。
植物要素等自然要素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生命性特征与文化性特征的融合,每一株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和科研作用的重点植物个体,都是城市景观中具有生命力的见证者,蕴含着珍贵的文化价值,古树名木作为植物要素中的重点内容,素有“绿色活化石”“绿色活文物”美誉,是大自然和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客观记录和生动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的痕迹,也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保护古树名木等资源正是在保护城市历史记忆,传承生态文化。
为全面保护兴义市古树名木资源、普及自然文化知识等内容,兴义市开展了大量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定期开展古树大树名木调查保护工作,加强乡镇级行政区域古树名木的核查、归档与挂牌保护,包括资料查询、知情人访谈、现场调查、GPS定位,拍摄照片等方法,以乡镇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开展调查;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的巡护作用,全面调查兴义市境内古树大树名木资源,并实时监测全市古树大树名木的动态变化,适时适地宣传资源保护意义;利用好古树名木资源,在城镇居民集中活动的场所(如各类公园、广场等),设立有生态科普宣传牌,悬挂介绍花草树木的名称、生物学特性和用途的树木标签,建有完整的森林、湿地等生态标识系统。同时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独特生态资源为载体,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多肉植物文化、湿地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等,逐步开发民众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如文化书籍、表演艺术、建筑艺术等,打造具有兴义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体系,进一步充实生态文化体系的古树名木保护、生态科普教育、生态宣传活动等指标。
民族文化等社会文化是隐性构成要素中与城市文脉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城市经过长时间历史发展自主形成的具有唯一性地域文化特质的属性,对于城市文脉的具体表达有着显著的影响。
兴义市依托独特的自然山地风光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以筹备和举办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为契机,适度加强文化休闲、体育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项目依托于良好的山地资源,积极挖掘其中的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激活古村寨等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民间博物馆、民俗文化广场等特殊载体,重点提升民族节庆活动,营造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民俗风情村寨建设。充分发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资源优势,主打山地品牌,提取并深化隐性文脉要素配套,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引导人们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高品质生活,促进生态、文化、体育等元素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生态福利体系的生态产业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等。
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城市文脉内涵,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一方面,城市文脉在森林城市中的应用,引入了当地特有的社会习俗、文学精神、艺术风格等人类社会的智慧,表达了当地居民情感的寄托,与森林城市内地形地貌、生物资源等自然环境互生共融,有利于赋予城市更适宜的精神气质,创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环境空间,满足人们特定的活动和精神需求,体现出“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永恒主题;另一方面,通过全面展示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打造森林城市特色景观,深化文化内涵,能更好地传承地域文脉,并衍生更深层次的生态、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精神内涵,提出森林城市新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构想。森林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城市文脉作为区域文化底蕴所在,为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森林城市的建设又反过来形成新的生态文化观,促使城市文脉内容不断传承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