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联合模式的应用分析

2021-03-29 04:43陈富民
现代医院 2021年3期
关键词:体征缺血性病情

何 晴 陈富民 许 波

缺血性脑卒中作为一种心脑血管内科常见病症,具有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以呼吸障碍、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对患者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1-2]。从临床治疗方面来看,及时抢救是挽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命的关键所在,而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是提升抢救有效率的重中之重[3]。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2020年1月入院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联合模式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8年6月—2020年1月入院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者;②突发一侧肢体、面部麻木,口角歪斜与呕吐、头晕、意识不清、视力及语言障碍症状者;③知情并签署研究同意书者;④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①伴精神病症者;②伴认知障碍,意识不清者;③合并血液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者;④伴其他脑血管病症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为对照组,另一个小组为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为30/20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7.85±8.34)岁。研究组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例为29/21例,年龄39~76岁,平均年龄(57.98±8.46)岁。两组一般情况无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选用常规急救模式,即:院前急诊医护人员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通知救护人员前往患者病发地,到达后对患者进行常规评估、急救护理及转运,将患者送至医院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观察及评估,询问患者的既往疾病史,并开展头颅CT检查,予以常规急救处理,如溶栓治疗、血压调控及脱水降颅压等,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全面评估等。

1.2.2 研究组 选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联合模式,具体如下:

1.2.2.1 院前急救脑卒中 ①评估病情。院前急诊医护人员接到患者家属拨打的120急救电话之后,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症状及发病时间,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初步判断,救护车于接到急救电话3 min内出车。②院前指导。救护车到达患者病发地之前,急救护理人员应指导家属抢救患者,适当抬高患者头部,抬高30°左右,并予以冰敷,嘱咐家属切勿随意改变患者体位及头部位置,并告知家属保持冷静,出现呕吐状况的患者,应告知家属第一时间将患者侧身或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造成窒息,并清除口腔与鼻腔中的分泌物,预防吸入性肺炎。③现场急救。救护车抵达患者病发地之后,院前急诊医护人员应第一时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如心律、血压、SPO2等,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瘫痪、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对脑卒中程度作出初步判断并予以记录,确保患者呼吸处于通畅状态,对其口腔与鼻腔中存在的异物予以清理,予以吸痰;同时,为预防患者出现缺氧及继发性脑损伤,应给予其吸氧处理,氧浓度控制在30%~40%范围内,氧流量控制在4~6 L/min范围内;对于通气不足或血氧饱和度较低者应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并建立静脉通道,绕开患者的肘关节部位,选取静脉留置针对药物输注速率进行调控。对伴有脑疝症状的患者使用相应的降颅压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患者疾病情况与血压变化,转运过程中将头部偏向一侧,给予平卧位。搬运患者时注意动作轻柔性、平稳性,最大程度减少运动幅度与颠簸,转运途中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病情变化,第一时间通知院内急诊科,说明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史及症状及卒中发病时间,开启绿色通道,做好急救准备工作。

1.2.2.2 院内急救 患者转运至医院后,观测意识水平,生命体征,瞳孔对光反射、肢体运动感觉,并对比患者救护车接诊至抵达院后的变化情况对患者的疾病情况作出初步判断,开通绿色通道争取35 min内完成急诊头颅CT扫描,对于出现瞳孔变化、意识障碍等不良症状者,针对患者的实际病情及CT检查结果选取相应的抢救方式,争取在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如对于浆果样动脉瘤者,应第一时间进行颅内手术对瘤体予以夹闭处理,而对于脑积水致使昏迷者,应予以脑室引流术治疗;同时控制血压血糖,实时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状况,应第一时间告知及协助医师进行抢救。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就诊到达、评估、接诊、急救、转送时间与48 h抢救有效率、并发症(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偏瘫后遗症、脑疝、肺部感染)发生率。就诊到达时间:接到120急救电话至救护车到达患者病发地时间。评估时间:急救医护人员对患者疾病作出初步判断时间。接诊时间:由患者病发地至将其转运至医院时间。急救时间:患者由进入医院急诊室至抢救完成时间。转送时间:患者抢救完成至转运至科室时间。

抢救有效率评价标准:①成功。抢救后48 h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各项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91%及91%以上。②显效。抢救后48 h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46%~90%。③好转。抢救后48 h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18%~45%。④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生命体征微弱,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18%以下,甚至死亡。抢救有效率=(抢救成功例数+抢救显效例数+抢救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就诊到达、评估、接诊、急救、转送时间比较

研究组较对照组就诊到达、评估、接诊、急救、转送时间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就诊到达、评估、接诊、急救、转送时间比较

2.2 两组抢救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较对照组48 h抢救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抢救有效率比较 (n=50,%)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 (n=50,%)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脑卒中常见类型,发生机理主要为大脑供血动脉闭塞或者狭窄,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组织坏死,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等特点,危及患者生命,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及时、有效抢救[4-6]。

就以往来看,临床抢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多选用常规急救模式,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院前急救人员与院内急救人员缺乏联动性,急救时间较长,极易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因此可考虑院前、院内急救联合模式[7-9]。本研究中,研究组较对照组就诊到达、评估、接诊、急救、转送时间更短,48 h抢救有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提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联合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主要在于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联合模式可提升急

救人员联动性,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院内急救包含评估病情、院前指导、现场急救环节[10-11]。其中评估病情可根据家属对患者的症状表现对其病情作出初步判断,有利于制定针对性院前急救计划[12];院前指导可使家属正确对患者进行急救,为急救护理人员的抢救做好铺垫[9];现场急救可通过观察患者病情、生命体征,给予吸痰、吸氧、面罩加压、口鼻腔异物清理、建立静脉通道、降颅压等处理,并实时向院内急救人员报告患者情况,使其开启绿色通道,做好院内急救工作[13-14];而院内急救包括判断病情、院内抢救环节,其中判断病情有利于明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院内抢救通过评估结果可制定针对性抢救方案,给予控制体温、血糖与降压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5-16]。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联合模式的应用效果显著,可院前、院内急救时间,提升抢救有效率,并减少并发症。

猜你喜欢
体征缺血性病情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