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传统村庄布局模式,难以满足现下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庄出现体系结构不够完善,整体规划实施难度增加,规划建设时序难以衔接等现象。本文主要以淮南市毛集实验区为例,积极探索城乡融合背景下,村庄整体布局优化思路,以多规融合、分类分片等为导向,推进村庄布局整体优化。
关键词:城乡融合;村庄布局;布局优化
“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是生态文明新时期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村庄规划,为进一步有效推动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为有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及落实,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方针,为乡村振兴目标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城乡融合区域介于城乡与农业区域间,具有城市化与生态田园特征,是城市逐渐趋于乡村过渡重要区域,更作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先行区。城乡融合背景下村庄整体布局优化,需充分考虑村庄实际特征,促进城区与村庄双向发展。
一、项目概况
毛集位于安徽中北部、淮河中游,是安徽省唯一可持续发展改革实验区。实验区东北方向与凤台县城相距12公里,西临颍上县,北接西淝河,区境南北长为15.5公里,东西宽18.5公里,总面积约201平方公里。毛集实验区现辖三个乡镇,5个社区,3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为13.7万人。毛集实验区核心整体特征优势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丰富充足,文化厚重,境内湖网交错纵横,林木茂盛,6万亩焦岗湖国家生态湿地公园,实验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降水充沛,为本区域良好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二是地理位置优越,毛集实验区主要处于华东地区腹地,能源城市之上,102省道、合淮阜高速、商合杭高铁穿境而过,淮河船运可通江达海,是核心旅游资源聚集地及煤炭资源产地;三是对外交通优势明显,实验区与多条省道、高速公路、高铁形成运输体系,航运方面,辖区内布设三级航道及多个港口;四是生态环境优良,文化旅游优势凸显,实验区内土地肥沃,地形地貌特征显著,生态湿地保护较好,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空间。同时,实验区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大面积湖面景观,以及大量待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二、发展目标及定位
一方面发展目标,对毛集实验区进行系统性分析,深层次挖掘可应用地域资源,优化生产结构及发展动力,重新构建新发展体系,突破原有理念下行政边界分割城乡二元体系结构,促进城市与乡村有效融合。基于生态立区层面,积极提出城乡融合策略,满足毛集实验区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此作为村庄布局规划导向。乡村建设发展目标包含两大模块,即近期目标,应积极对农村环境卫生、产业发展及文化建设等进行改善,实现生态设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发展目标;长远目标为从本质解决城乡扩张,与用地供需矛盾冲突,提高鄉村自身发展能力等。另一方面发展定位,充分利用毛集实验区资源,深层次挖掘潜在优势,以农业旅游、民俗、休闲养生等一体化乡村度假旅游区,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等战略定位,打造中国全域生态乡村示范区、皖中地区“山水城”旅游格局核心区[1]。
三、全城村庄布局优化
1、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指引
十九大报告会议中明确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村发展重要战略导向,报告中指出,需构建完善的城乡融合机制及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深层次掌握城乡融合内涵,梳理城乡融合与原有城乡一体化差异性,是毛集实验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保证。毛集实验区生态空间发展方面,核心思路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建设目标。生态与环境保护本质目标为划定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平衡及功能完整,提高乡村建设土地利用率。为实现上述总体目标,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服务型生态环境系统。应积极严控废气、废水排放,构建生态服务网络,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居住品质。②城乡环境治理同行,建设引导型生态环境系统。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畜牧禽类养殖污水,采取环境建设设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乡村环境综合治理。
2、乡村生活空间规划
按照毛集实验区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上位规划布局中村镇体系发展架构,应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方法实施规划,以发展毛集中心城区和重点镇为核心,明晰该规划村镇整体构架。按照毛集实验区实际资源状况,进行空间分区重组,充分发挥各区域资源,打造新时期聚落,包含四种乡村聚落空间形式:(1)农产品供应型聚落。农业作为乡村核心经济支撑,是乡村良好发展驱动力,此类聚落主要通过展示农业特色资源相关产品,成功实现转型发展。同时,充分应用交通条件扩大市场,此类聚落以平行及等级结构协同发展分布。主要汇集于各类农作物种植区,实现农村产业资源发展。(2)观赏资源型聚落。毛集实验区域内存在大量人文旅游资源,可积极应用景区及产品,构建可持续发展乡村产业体系;景区内可辐射多个行政村,该聚落以线状或团状呈现,充分展示规模聚集效应。此类聚落基于传统农业发展层面,将休闲、旅游及农业体验集于一身,促进农业产业化转型改革。(3)生态保护型聚落。此类聚落位于整个辖区内东、北部,受外界自然灾害影响,交通设施发展滞后,影响其经济发展,需以生态修复为主,不同村庄提供不同保护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原则。(4)城镇带动型聚落。此类聚落拥有较强作用力,处于城区或中心镇区附近,通过城镇化发展,非务农人口占比较大,产业升级转型迫在眉睫[2]。
3、乡村用地规划
一方面,乡村用地布局规划思路。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以“三区”、“三生空间”作为基础,加强毛集实验区全域宏观统筹,严控农村发展边界,积极保护基本农田、耕地,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率。明确各乡镇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用地指标,中心村、自然村统一实施实线控制,增加留白用地和机动性指标的弹性控制。另一方面,村庄分类布局。按照辖区内村庄实际特征,从区位差异及发展动力差异,明确毛集实验区发展类型。应充分考量区域内人口规模、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因素,将村庄划分为五大类型,即聚集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拆并类、特色保护类和其他类村庄,提出针对性规划发展策略。
4、乡村设施规划
乡村核心基础设施包含内容较多,不仅包含交通、供水电,而且涉及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作为乡村发展建设基础保障,既是物质生产重要条件又是劳动再生产核心要素。按照城镇化实际发展需求,全面促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结合毛集实际情况,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深层次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完善村庄公共设施,保证乡村生活品质。同时,积极引入四分控制体系、生活服务圈理念,促进乡村设施建设完善,保证资源配置合理、有序分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四分级控制体系包含分类、分级、分效、分期控制,生活服务圈主要包含基本生活圈、一、二、三次生活圈,基本生活圈内包含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卫生室、超市等;一次生活圈配置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等;二次生活圈配置中学、养老服务中心;三次生活圈配置医院、职业学校、图书馆等[3]。
结束语
以毛集实验区村庄布局优化为案例,对乡村地区发展予以探索,结合上位及相关规划和城乡融合区域实际特征,对辖区内村庄进行优化布点规划,促使城乡融合目标实现,从本质助力乡村振兴,唤醒乡村活力。发挥村庄布局优化引导价值,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思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J].科技中国,2020,271(4):39-44.
[2]赵阳.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的三大路径[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4):78-79.
[3]毛磊、张岩、龚绪龙等.苏南地区城乡聚落空间演化过程及其格局特征[J].地质学刊,2020,176(3):114-118.
作者简介:
陈晓宇、1985年、男、汉族、安徽省巢湖人、安徽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