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2021-03-29 22:45吴冰斌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院校

吴冰斌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许多学校在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难以实现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不能真正体现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学校需要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等方面进一步转变观念、采取行动,形成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真正体现地方应用型高校的价值。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误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3-0021-06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学校举办时间较短、办学资源紧张,学术水平不高的原因,不同程度地存在特色不显著、知名度不高、学科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为了解决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转型逐步成为应用型的高校,强调学术和实践并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经过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探索和实践,许多地方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对大多数正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在反思各种认识和实践误区的基础上,加深对学校转型发展的认识,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节奏,满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人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1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1.1        国家政策的宏观指引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这反映了高等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趋势,也开启了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的序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就是“行政导向”,政府用“看得见的手”直接干预具有强烈的行政导向,而非基于市场或学术的逻辑[ 1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同样也是在国家行政力量的主导下推动的,相关政策的目的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各方面条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引导它们错位竞争,错位发展,找到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尽管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道路各不相同,或者对转型的提法存有疑虑,但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管理者对于应用型方向没有分歧[ 2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根据国家关于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做出调整,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发展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勇气,也要有深谋远虑的智慧,如何在政策的指引下通过自我变革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是每所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考虑的事情。

1.2        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随着产业升级带来的技术发展,各行业对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猛增,但大部分高校依然是沿袭着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传统,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内容,都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现象。问题的实质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以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来自社会需求的挑战。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还是以学术性人才为主,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评价方式都在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动手能力,难以在工作中快速上手,更不要说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高校培养人才并不完全为了就业,但如果大量的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就难以得到体现,大学的发展也难以得到社会的支持。通过结构性调整,适当提高我国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例,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产业升级带来的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努力方向。

1.3        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成立时间不到二十年,成立之前大多是专科层次的学校,位于省会城市之外,在升级成本科院校之后,还没有积累足够丰富的办学经验,师资薄弱、资金缺乏、特色不明显、发展理念雷同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找准定位,错位发展,通过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弥补体量和位置的不足,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立足地方,招收地方生源,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各类人才,在多年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专业和师资结构,只要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加强与地方企业和单位的合作,通过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扩大影响,形成品牌,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校。

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误区

2.1        办学思路重排名轻特色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形式上和重点院校高度趋同,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朝综合性、研究型和学术型方向发展的本能冲动。”[ 3 ]学校对专业排名、学校排名尤其关注,导致学校的发展名不副实,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看似矛盾的行为有其合理性,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经费来自财政拨款,而政府部门对高校经费的拨付比例是根据学校的层次和类型确定的,这导致了地方本科院校对学校层次和排名的关注。好的学校和专业排名意味着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源,更高的社会声誉,而且这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清晰明确,高校可以目的明确的“照方抓药”,可操作性更强,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地方高校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也间接形成了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上的雷同。

过于追求排名的实质是办学思想的功利化,表现在不分析当地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趋势,盲目开办热门专业,导致学生就业困难;片面追求考研率,围绕考研设计课程教学和评价指标,进一步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学校的发展日益同质化。随着社会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特征,高等教育必然走向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主动求变,谋求转型发展的机遇。特色发展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学校能够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地方特色产业为方向,培养理论基础深厚,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这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这中间有太多不确定因素,也导致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过程中不敢放开手脚,难以真正实现特色发展。

2.2        人才培养重知识轻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围绕实践技能展开,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支撑人才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需要和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的關系,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形成一整套的完整链条,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从学习到实践的无缝对接,成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合并升级前都是从事专科层次的教育,教育的理念和方式都源自精英教育方式下的教学模式,即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无论课堂教学的模式还是学习效果的考核都是围绕知识的理解展开,理论教学的比重远高于实践教学,大量的书面考试和评价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围绕书本和理论展开,缺少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带来的后果就是在理论知识无法和高水平的双一流高校相比,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有无法和高职院校相比,虽然是本科层次的高校,却无法在人才培养上体现自己的特点。

2.3        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一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短板,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关注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通过招聘的方式在短时期内引进大量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完善教师队伍,是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最为便捷的做法,但人才引进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也存在负面影响,首先是盲目追求高学历和高职称,没有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导致专业不对口、研究方向不适合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情况时有发生,难以真正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其次是许多引进的高学历教师缺乏实践能力,在人才引进时往往以学历为条件,短时期内就能极大提高学校整体的学历水平,通过招聘进入高校的学术型研究生往往是再高校内封闭进行的,擅长从事科研工作,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真正进入过企业,对于生产过程难以真正了解,固有的学术思维往往导致日常教学偏向理论,难以真正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

2.4        产教融合重形式轻内容

产教融合成为许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很多项目是政策驱使的产物,许多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挂牌的多,合作的少,缺少深度的合作,如学生的订单式培养、产品的合作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等,地方本科院校难以真正发挥自己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究其原因,一方面产教融合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在学生培养、实践教学、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都面临大量协调工作,只靠高校一家是难以承担这么多任务,地方本科高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没有将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产业特色紧密结合,难以形成对地方企业的服务能力,也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难以真正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3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

3.1        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3.1.1        强化学校特色发展

从历史上看,最早倡导大学积极参与地方服务的威斯康星大学成为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面旗帜,开创了大学为地方服务的先河,查尔斯·范海斯在威斯康星大学担任校长期间,明确提出“学校要制定一场广泛的、彻底的改革计划,拆除学校与社区之间的重重壁垒……,学校的边界就是州的边界,大学专业知识只有为该州公民提供实质性服务才具有现实意义”[ 4 ]。从实际情况看,地方本科院校在升级之前就是为了满足地方在教育、医疗、工业等各方面的需求而诞生的,虽然升级成了本科院校,但与地方各个行业仍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构成了学校服务地方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城市,对地方各方面的发展状况比较熟悉,学生大多在当地就业,学科专业分布也和地方人才需求有一定联系,这也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对于地方产业的熟悉和地方资源的利用,正是地方本科院校特有的优势。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学校发展定位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盲目追求大而全,把握服务地方的大方向,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的活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学校特色发展的意识和决心。在专业建设上与地方产业对接,积极发展和地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现有学科结构,形成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创新,培养扎根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采用订单式培养、嵌入式培养等方式,培养具有特殊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的特色人才。在科学研究上要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区域内的重大问题和特色产业做文章,力图解决地方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产业核心问题,实现成果转化或者为地方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3.1.2        完善院校治理体系

201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大学中二级机构的学院与其他一些社会组织(如政府、企业等)中的二级机构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区别在于:学院是基于某一专门领域的高深学问而组成的,每所学院在高深学问的传授上具有独立性[ 5 ]。传统的权力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管理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因素,如二级学院的日常管理过度依赖行政指令,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基层学术组织行政化,导致科学研究脱离正常的轨道,学术权力被弱化等现象。“当前中国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力上移,职责下移,这严重抑制了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 6 ]二级学院作为基层学术组织的大本营,应该在学术问题上拥有话语权,充分发挥学院在大学治理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协商和共治的理念推进大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和学术性工作都是由二级学院完成的,大量的学术骨干也集中在二级学院,可以说学校的转型发展能够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二级学院对学校发展理念的认同和落实,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与学校能否理顺院校两者之间的关系联系密切。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致力于实现权利的下移,给予二级学院充分的办学自主权,通过协商和参与的方式鼓励二级学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人才引进、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规划等事务上主动与区域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对接,充分调动基层师生参与学校转型发展的热情。“校院之间的责权划分应该是授权方式而非分权方式;校院之间的工作模式应该是协作模式而非指令模式;校院之间的激励方式应该以目标为驱动而非以利益为驱动”[ 7 ],在行政事务上为二级学院提供咨询和服务,同时要形成协同参与的治理文化,培养二级学院师生参与协商、共同治理的理念和能力,激发二级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發展服务。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3.2.1        创设良好的人才使用环境

学校和学院要深入了解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服务和方向指引,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师资的优势,加强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在科研条件上要尽量满足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需要,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创新的教学改革,投身和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是以应用为导向和贴近实践的。它并不是去寻求最高真理或认知,而更多地是寻找马上可以得到实施的问题解决方案。”[ 8 ]在硬件设施、经费支持、项目申报、高层次人才申报上要加大投入,积极协调,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做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2.2        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制定规划,明确要求,不断优化教师的专业梯队、学科结构、学历层次,在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人才引进可以放宽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将招聘、兼职、担任顾问、客座教授等方式吸收人才,为我所用.加强和地方企业及科研单位的联系,通过聘用校外导师等形式弥补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通过培养的方式挖掘校内教师潜力,通过到地方企业和单位挂职、短期的进修培训、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建立教学和科研团队,积极培养后备人才,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稳定、持续的人力资源支持,贯彻“高起点引才、宽视野选才、多渠道育才、全方位用才”的方针。

3.2.3        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双师型”教师就是指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又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 9 ]。 “双师型”师资队伍关系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旨在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嵌入式”“整体合作式”“校企合作式”“订单式”“顶岗式”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和地方积极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从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兼职教师,建立学校教师到相关行业和企业交流、学习的成效机制,充分利用区域的人力资源提升学校的双师型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3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3.3.1        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在《关于 “十三五 ”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 》中已经明确指出应用型高校定位于 “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其实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也就是从以前培养学术理论的精英人才,转变到培养当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这一要求上来[ 10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大学,就必须要按照地方的产业发展、特色产品、文化教育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为地方发展培养服务性人才,同时积极承担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促进地方社会的良性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经过国家规划指导、部分高校的自主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荆楚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成立仅十余年的地方本科院校,一直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二级学院广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3.2        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要兼顾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考虑到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求,将差异和矛盾统一起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本科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技能训练,“高等教育虽然具有极强的专业教育特性,但其本质是基础性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合格的社会公民,其次才是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11 ]恩格斯也深刻地指出,一味强调理论对实践的当下作用,无疑等于把理论降低到日常实际,理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12 ]。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平衡“学”与“术”的关系,既要培养一定理论层次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也要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二者缺一不可。如荆楚理工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提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为学生提供了学术类、应用类、复合类、创业类的类型供学生选择,通过提供模块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同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按学年分解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所侧重的加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较好的兼顾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面性和差异性。

3.3.3        建构面向地方的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主要特征就是“地方性”,在课程建设上应该把教学内容和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真正发挥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地方性需求,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相关内容列入课程,将解决乡村、企业、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列入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教师深入了解地方发展与本学科的关系,让课堂面向田野、企业、政府、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经济发展需求,熟悉一线的企业和单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与结构,打破课程专业学科界限,开发课程模块,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理要坚持 “应用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和地方企业以及单位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必须要邀请地方企业和单位的技术骨干共同参与,让培养方案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3.4        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变革

考核方式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通过考核方式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质量持续监控,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进行考核应该突出应用型的特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增加学生实习、实训考核的比重,考查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日常表现的考核,通过开发课程资源,将课上和课下的学习结合起来,把学习拓展到课堂以外;丰富考核的形式,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开发的产品、发表的科研论文等计入学分,鼓励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引入多方评价的机制,引入同行、督导、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将校外人员的评价作为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成绩,增加学生评价权重,突出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

3.4        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3.4.1        加强特色学科群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水平是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的基本条件,学科和专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组织的基本构成单元,抓住了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也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根本与核心[ 13 ]。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应和研究型大学一样按照学科知识的体系来进行的,而是要结合地方发展的规划和地方特色产业作出调整,贴近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抓住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突破口,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从而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推动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3.4.2        搭建地方服务平台

高校的智力支持需要通过一定渠道进行转化,才能成为具体的产品、成果、政策建议,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建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在信息互通、人员交流、产品合作开发等事务上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处理大量的学校和企业、机构在沟通上的问题,充分发挥学校各种省级科研平台、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基地和新型智库等资源的优势,提供产品研发、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配備专职人员统筹指导全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有效推动师生研究成果的应用,在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4.3        发挥文化辐射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是区域教育、科技和文化中心,汇集了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学校所在地区综合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地方文化发展上的灯塔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通过自己在文化上的优势,服务公众,让大众感受到大学在日常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首先要主动和地方开展人才交流,通过借调、挂职等多种方式安排教师到基层锻炼,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地方事务,解决基层的实际问题,如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环境污染治理、智能化城市建设、经济发展规划和布局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地方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的优势。其次是提供技术服务,地方社会的发展无论是企业的产品研发还是政府的决策制定,往往需要大量专业人士的参与,地方本科院校熟悉当地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在联合研发、社会调查、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再次是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自己场地、人员的优势深入社区开展各种宣传和服务活动,开展文体竞赛,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城市的整体文明水平,发挥地方本科院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关于高等教育的“中国模式”[J].江苏高教,2011(1):5-8.

[2] 黄达人.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4] 陈学飞.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 胡建华.大学内部治理中的校院关系[J].江苏高教,2021(12):1-6.

[6] 周光礼.从管理到治理:大学章程再定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71-77.

[7] 杨颉.协同治理 协议授权——探索校院二级管理改革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2-16.

[8] 展立新,陈学飞.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95-125.

[9] 朱士中.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J].当代教育科学,2010(9):47-49.

[10] 吴中波,李洋.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9):88-90.

[11] 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8.

[13] 盛正发,郭军.特色发展:新建本科院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J].高教探索,2011(3):33-37.

[责任编辑:卢红学]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院校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