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
1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2绛州剔犀惊艳时光。
来到新绛,有种穿越时空之感,隋代的园池、唐代的寺庙、元代的鼓楼、明代的钟楼、清代的街巷以及成片的明清四合院民居随处可见,街头巷尾虽然也被花花绿绿的各类广告画充斥着,但是现代商业气息难掩古城的厚重和清幽气质。不时闪现的石雕工艺坊、木版年画坊、绛州笔庄等古老的手工艺作坊让人仿佛跨越回旧日时光,干年古城“绛州”骨架依然,“七十二行城”风韵犹存。在巍然屹立的龙兴寺宝塔下,有一条青石铺就的古巷,名叫东门街,是古老的绛州剔犀传承地。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厂就坐落其间,说是厂子,其实是个古意浓浓的大院,门前大树婆娑,院内飞檐翘角,处处传达着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息。
虽然云雕工艺厂是蜗居在古城中的一个院子,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绛州剔犀”的唯一保护单位,创始人是该项目的唯一国家级传承人何俊明。院中一间房子是厂里的展厅,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剔犀工艺品。一套色泽乌亮的四方桌,桌子造型简洁,桌面的纹饰却十分华美,红黑相间的云纹密密层层,每一朵云都流光溢彩、立体生动;桌上摆放的剔犀仿古方盘,漆质蕴亮,黑里带红,刀法圆润,图案简洁,与线条的粗细变化相映成辉,上下相交的云头如意纹图案给人一种朴实端庄、精美沉稳的感觉;盘上的仿古盒,纹饰对称工整,造型方正规矩,用漆精良,雕刻精细,器表光滑莹润,光可鉴人;还有一对瓷胎茶杯,黑色漆层的侧面露出两条红色线,细丝样的线条随着纹饰旋绕,清晰而优雅。家俱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文房用品系列、茶具用品系列,还有新设计的时尚摆件、装饰用品、文创产品,种类繁多,样式丰富。小到一枚挂件,大到一方屏风,件件作品髹漆肥厚黝黑发亮,呈现着精光内蕴、大气华美的艺术气息,正应了“无器不髹”!
3云彩百转。
4雍容华贵绛州剔犀。
5何鹏飞,剔犀手工艺人。
1何鹏飞设计图案。2天然大漆。3熟漆。4裱灰。5-6髹漆。
“剔犀是个古老的产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直到现在,所有的工序必须完全以手工完成。”现任负责人何鹏飞是个80后,说起剔犀工艺与历史时,遵循传统,守护文化,脸色凝重里显出的是老成持重,而聊起产业发展后,却又是思维敏捷,创意新颖,展现出新时代年轻人创业的快乐与传承古艺的担当。鹏飞摩挲着自己手中诞生的一件件剔犀物件,讲述着剔犀的前世今生,言语中无时不浸润着对这门古艺的喜爱之情。剔犀,全名绛州剔犀髹饰技艺,精华所在,就是“髹饰”,需要在器物表面有规律地交替涂抹100至200层黑红两色天然大漆,然后用剔刀在漆面雕刻,刀口的断面显露出规则流畅的黑红漆层。得名“剔犀”,是因为横断面层层环绕的肌理效果与犀牛角极其相似,呈现图案多为云钩、剑环、卷草等中国传统图案,漆纹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类似于云,所以又称“云雕”。
7精益求精。8巧手剔犀。
“乌间朱线”是剔犀的标志,也是剔犀最迷人之处,莹亮温润的漆色间刀口断面处流转自然的曼妙纹饰,红黑相间,细密规整,精细如一,如行云流水,气韵浓沉,在光线的折射下,有着幻影流动般的别样感受。而这其中的奥秘,只有近距离地感受剔犀过程的每一步,方能对这神秘的古老技艺了解一二。
9繪图。10剔刻。11剔犀手工艺项目。12打磨。13推光。14乌间朱线。
“别看一件剔犀漆器摆在这里赏心悦目,制作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环节都是手工制作,通常需要一到两年才能完成。”鹏飞说,制作一件剔犀漆器要经过八大工序——采漆、制胎、制漆、灰胎、髹漆、绘图、雕刻、打磨推光。剔犀是髹饰技艺,既是漆器,自然离不开最重要的材料——大漆,正宗的剔犀,必须用漆树上采到的天然大漆,正是大漆防腐、防蛀、防潮的功效,使得漆器历经数干年而不褪色,不腐朽。熬漆是第一步,也是剔犀的开始。在地下室一间潮湿的屋子里,鹏飞仔细地观察着大锅里的漆液,在搅架上两个叶片不间断地旋转搅拌下,丝滑如绸缎一般。通过高温和搅拌,去除生漆中的杂质和水分,使大漆转变成透亮的棕红色熟漆,以增大漆的韧性,在后期剔刻时不易脆裂。制漆间弥漫着浓浓的漆香,鹏飞看着漆锅的眼神放光,似乎对这个味道很享受,沉浸其间。
准备好漆料,何鹏飞开始制作手捧盒。这是一款古式收纳盒,遵循古法,他使用了百年老木料做成的木胎。木胎裱灰、髹漆过程漫长,需要在潮湿、不通风、干净无污染的地下室中进行。为了让制好的木胎更加坚固,与漆层之间不开裂、不脱胎,髹漆之前先要把过滤好的生漆均匀地涂抹在覆盖了夏布的木胎上,这叫裱布,也是上百次髹漆的第一层。接下来要进行裱灰,用上百年的陈年砖瓦灰与生漆调和,反复在胎体上涂抹打磨,以使坚固细腻,称为灰胎。仅禚灰这一道工序就要用到粗、中、细三种灰进行至少三遍以上反复涂抹、晾干、打磨。灰胎的平整匀称决定着后续髹漆的好坏,一旦出现问题,就只能全部刮掉重来。这是一项辛苦而枯燥的工作,却丝毫不能马虎。
裱好的灰胎经过数日的阴干、打磨,便可以开始髹漆了。鹏飞拿着刷子蘸上漆,轻轻地刷着手里的盒子,仿佛在对待一个小婴儿,动作温柔又充满爱意,刷过的痕迹溜平匀称。虽然味道有些难闻,屋里的潮湿也让人不太舒爽,但鹏飞仿佛没有感觉,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手上,刷漆的动作一气呵成。这只漆盒漆层要达到8毫米厚,需要200次髹漆才能完成,40层黑漆间隔10层红漆,才刻出四黑四红的“乌间朱线”效果。每刷一层,漆厚不过0.04毫米,需要24小时阴干,之后经过打磨才能再漆,这样算下来,光这道工序便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漆盒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虽然是重复同样的动作,鹏飞依然专注仔细,丝毫也看不出烦闷与懈怠,这样的过程无疑是对手艺人的一种修炼,会让人对时间的理念生出新的解读,那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对时光的“敬畏”。是啊,耐性与时间是练就“剔犀”技艺的无上法门,髹漆百层,光阴半载,时间从不曾辜负手艺人。
15剔犀工具。
制好漆胎就要就要开始打图画样了,何鹏飞的工作空间也从地下转到楼上二层。只见他坐在桌前开了灯,拿起髹好漆的盒子对着灯光,仔细地从各个角度观察线条的走向,这只漆盒有手掌大小,呈扁立体圆柱型,思考一阵,他开始动笔,随着白色铅笔的游走,盒盖和盒底分别绘出三组带涡卷的云纹,线条灵动,给人以柔美飘逸的流畅之感。鹏飞说,剔犀的图样,一没图纸,二无草稿,一切都在漆胎上直接描绘,全凭手艺人对传统美的认知和天马行空的想象。“这叫如意云纹,可体现剔犀的叠层之美,又可借以表达人们的吉祥愿望。”纹饰是剔犀技艺的灵魂,也是其精髓所在,须根据器形进行再创作,敦厚拙朴的器形适合圆润流畅的如意云纹,方正规则的器形适合明清锐利繁复的卷草纹,器合纹理,纹合器形,方能达到线条鲜活流畅,图案富有神韵的创作佳境。
绘好图样的漆胎便可以进行剔刻了。剔刻决定着漆器最终呈现的样貌,如果说髹漆是“慢工出细活”,那么剔刻则是“手上见功夫”。剔刻时使用的工具是特制的“揿”和“挠”,一点一弯,精心剔挠,“揿”出精细线条,“挠”出平滑切面。鹏飞剔刻动作如行云流水般淋漓畅快,他的手下,线条切面的漆层均匀紧致,刀口平滑细腻,“乌间朱线”露出了真容,妖娆的云纹让人甚至产生祥云飞腾的感觉。鹏飞说,剔刻时下刀要稳重,刀口要平滑,纹路要灵动,需一气呵成,不容半点失误。
1仿古捧盒。
2絳州古城。
3推光材料。
刚完成剔刻的漆器,纹路虽俱,却模糊干涩,令它焕发生机的是反复细致地打磨推光。先在漆面上撒上砖瓦灰和面粉,蘸上清油,用柔软的手指肚进行快速推光,细细推磨下,纹路渐渐清晰明艳。看似简单的动作却着实要费一把力气和工夫,这样年复一年地重复操作,使得伺鹏飞的十根手指几乎都没了指纹。细腻的砖粉、掌心的温度、适当的力度和无数次的打磨,才会在剔犀器物表面浸下莹润光泽,神奇的是,这种光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润泽,历久弥新。
剔犀的美,简单又繁复,简单到只有黑红两色和流畅的线条,繁复到百余层的大漆叠加,厚积薄发,对于古艺剔犀,制作过程如此,艺人的成长如此,产业发展亦如此。伺鹏飞生于漆艺世家,子承父业,他坚守着手艺,磨砺着技艺,传承着世代沿袭下来的古艺,讲述着新时代里漆的故事,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始于汉,兴于元,盛于明,这项工艺的干年传承中,曾多次面临失传之危。据《新绛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绛州剔犀已成为具有北方特色的漆器,并形成一定规模。民国时期剔犀漆器制作工艺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抗战时期动荡不安的时局致使剔犀几近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新绛县成立新绛云雕漆厂(后改为新绛工艺美术厂),将分散、改行的老艺人组织起来,使剔犀这一传统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何鹏飞的父亲伺俊明就在这时进入工厂当学徒,凭借着对漆器工艺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逐渐精通掌握了“绛州剔犀”完整技艺。1993年自筹资金开办了黄河云雕工艺厂,从此开始了“绛州剔犀”的艰难复兴。
“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好时候。国家支持传统工艺发展,重视非遗保护,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平台。”2009年大学毕业后,何鹏飞随父亲系统研习剔犀工艺,从古法熬制大漆开始,学习了传统髹漆技艺,传统云纹绘制、雕刻、推光等各项技艺,并逐渐接手了工厂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推广工作。目前,何鹏飞带领下的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厂,已将漆器种类由40种发展到八大类、1000多种花样。在全面继承古绛州时期的漆器技艺的基础上,创新科技,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生产出了一批批面貌全新的新产品:竹编剔犀扇形盒、紫陶胎剔犀啥尼茶储、瓷胎剔犀包银茶杯、金银细工双鱼剔犀碗等,作品不仅充满浓郁的地方独特风格和鲜明的东方工艺特色,而且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品味高且文化内涵深。“时代在发展,要创新地继承古艺,让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鹏飞的理想是,将创新和传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这项工艺历经干年传承,不负光阴,不负时代,重现魅力!
4典雅大气剔犀家具。
·交通:山西省新绛县地处大运高速、G108国道沿线,从运城、太原方向皆可方便到达。
·美食:新绛扣碗、猪卷子、臊子面、油粉饭、麻特。
·特产:绛州剔犀、澄泥砚、绛州年画、绛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