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璇
1 2020年1月20日杨镇二月新春群众文艺汇演。
2 2007年7月顺义曾庄大鼓团队参加奥运会前期活动。
3在曾庄村委会乡情村史陈列室中展出的顺义曾庄大鼓。
4 2019年8月顺义曾庄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吕炳忠录制老八套教学视频。
顺义曾庄大鼓,其鼓形古朴大方,声音浑厚宏亮,套路花样繁多,演奏起来气势磅礴,鼓声可传出十余里,鼓队声势浩大等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一方。在2007年世界青年赛艇锦标测试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2010年和2011年北京端午文化节期间,及市区镇三级政府组织的重大活动中,都曾有过精彩的表演。现平均每年参加区、镇、村文艺表演5-8次,参加活动的大鼓艺人及少年鼓手多达500余人,受众人数多达112.8万人。2006年11月,顺义曾庄大鼓被正式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顺义曾庄衍生了大鼓,而大鼓又让顺义曾庄名扬四方!
鼓是传统打击乐器,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特点以北方鼓为代表,多是集体表演,奔放粗犷,气势恢宏,队形变化多样。《周易》中有“鼓之舞之以尽神,变而通之以尽利”的记述。这里的“鼓”与“舞”相结合,指的是乐舞形式,也是“鼓舞”一词的由来。到了秦汉时期,“鼓”开始用于战争,“战鼓”一词横空出世。今天我们看到的顺义曾庄大鼓实际上是由战鼓演变而来的。
1顺义曾庄大鼓老艺人。
2曾庄大鼓承传。
传说,北宋熙宁六年至七年(1073-1074年),王韶(北宋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官至枢密副使)统领宋军对阵西夏,连克熙、河、洮、岷、宕、叠六州,史称“熙州之役”。当年宋军休息时,王韶带领几个能歌善舞的将士,编排了一种舞蹈,作为军旅的娱乐方式,称其为“迓鼓”。后来王韶将其演变成战阵,命军中百余名战士,伪装成迓鼓队来到两军阵前。西夏军队见此情景觉得蹊跷,还没弄明白,眼前的迓鼓队转眼变成了战阵,宋军由此大破西夏军,获得大胜。之后“迓鼓”渐渐地流向民间,成为百姓的娱乐方式。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将“迓鼓”改称作“大鼓”。到了清中晚期,“曾庄诚义老会”诞生,“曾庄大鼓”便是其中主要会档。据曾庄老艺人闫文佑、朱同等介绍,顺义曾庄大鼓得名于三河县知事唐玉书,因经常参与社会性的活动,唐玉书与民间花会多有接触。恰好他的夫人王氏是曾庄人,对曾庄大鼓的表演印象深刻,与唐玉书在家闲谈时,常与其聊到曾庄大鼓,渐渐地引起了唐玉书的关注。那时,曾庄归属河北省三河县第七区管辖。于是,唐玉书调曾庄大鼓进三河县一座大庙内,为在场的众人演奏。据传12面大鼓,分置在12个单独房间内,击鼓者互不谋面,只闻其声。然而鼓点节拍整齐、响亮,没有丝毫零乱杂沓。此事,短时间内传遍三河县及周边地域,曾庄大鼓从此声名鹊起,传遍广袤的京东大地,被世人誉为“京东第一大鼓”!
顺义曾庄大鼓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能找到传承人姓名的会头,出现在清代晚期的光绪年间,就是李正发,由他在清光绪末年传给曾中德(1883-1960年)。这一时期,正值清末民初,曾中德注重击鼓技法,以手腕灵活,被世人称道。其手法花样繁多,创造性地发明许多击鼓技法,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创新。譬如,击鼓过程中扔、接鼓棒的表演,尤其突出了“削打”的特色,在鼓棒的运用手法上有了根本性的改进。曾庄大鼓形成了独有的击鼓技艺,获得“飞棒大鼓”的美誉。
抗日战争胜利后,顺义曾庄大鼓恢复活动,为顺义曾庄大鼓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李正兴出任会头,他着重研究曾庄大鼓套路,在其旧模式上,创造出“七十二套花斑鼓”和“三套归一”的表演形式,应该说曾庄大鼓的现代表演模式源于此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曾庆贤接任会头,在“鼓谱”的整理上付出了心血,以书面形式记录了旧时口耳相传的鼓谱,使曾庄大鼓的传承更加规范具体。
进入21世纪后,是顺义曾庄大鼓的第四个发展时期。会头吕炳中、鼓头张连广以鼓谱“老八套”为重点,恢复发展曾庄大鼓的传统特色,并帶出徒弟李启航、周磊及杨佳帅等人。
现在每逢寒暑假,吕炳忠、张连广都要走进学校,组织孩子们学习大鼓理论知识,手把手传授他们击鼓技艺。吕炳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只要逢年过节,只要老百姓还爱看,我们的大鼓就会敲起来!将来娃娃们出去了,带着曾庄大鼓的技艺,把优秀文化带向全国,走向世界!”这番肺腑之言,值得年轻人去思考,去铭记! 2007年8月7日,在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好运北京”世界青年赛艇锦标赛开幕式上,208面顺义曾庄大鼓同时敲响,为即将参赛的运动员擂鼓助威!208面大鼓须有208个鼓手,他们全部来自顺义区杨镇沙岭中学的学生,这些孩子们都是顺义曾庄大鼓的传承人!
3顺义曾庄大鼓进沙岭学校授课。
4曾庄老艺人传授鼓艺。
5顺义曾庄大鼓团队参加文艺汇演。
随着顺义曾庄大鼓的代代相传,其表演形式的独特性则源于其鼓大,打法独特,有固定的与之相对应的鼓谱。因而,演奏时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节奏强烈、铿锵有力,具有超强的艺术表现力。
6顺义曾庄大鼓代代相传。
由于曾庄大鼓属于民间大型打击乐器,其根本强调一个“大”字。鼓面直径700毫米,鼓高约450毫米,鼓重约22.5公斤。鼓梆选用椿木打造,双面蒙牛皮,内置4个鼓胆,这在同类民间花会用鼓中是最大的。说到鼓胆,其实并不复杂。用钢丝一根,长度是鼓直径的1.5倍。粗细长短,根据鼓的大小而定。在钢丝的三分之一处,缠绕3-4个圈儿,一头儿弯过来折入圈里与另一头平行,圈儿的顶端大约伸到鼓腔的圆心处。最后,把两根头儿固定在鼓梆上,至此一个“鼓胆”安装完成。鼓胆的作用是引发共振,改善音质。鼓无论大小,所装鼓胆皆为双数。
击鼓者红绸绊带,斜跨于肩,鼓被固定在腹部前,手握一根长约330毫米,直径约35毫米,柳木削制的鼓棒。普通大鼓用鼓槌擂响,且多是双手各执一槌,上下反复敲打。曾庄大鼓则与众不同,演奏时,由鼓手握住鼓棒中段,分别用鼓棒两头轮换敲击鼓面。鼓点节拍分明,灵动随意,不呆板,称得上“活而不僵,变而不乱”。鼓手注重手腕运用,巧妙变化。令人叫绝的是击鼓过程中,鼓手可将鼓棒抛向空中,随后用手接住,继续敲打,瞬间赢得掌声如潮。伴奏乐器有沉子和小钹,沉子形似“铛铛”,稍大于“云锣”,悬挂在「形木架上,用以小木棒敲击。曾庄大鼓演出时,多以8-12面大鼓,两个沉子、两个小钹及一面会旗、数十面彩旗组成一支鼓队。会旗领队,大鼓主奏,沉子、小钹伴奏,彩旗分布四周烘托,且维持秩序。会旗为长方形,长约2米,宽约1.5米,以黑色为主体,上书“曾庄诚义老会”六个耀眼的白色字迹。彩旗皆为白边三角牙旗,底色以红色或蓝色为主,上面写有“曾庄诚义老会”字样。12名鼓手,头戴“盔头”,这是一种形似古战场上士兵的头盔,頂部缀有红缨装饰。每个鼓手身穿明黄色马甲,背部书有“万善同归”四字。
在现场观看曾庄大鼓表演时,吕炳忠向我介绍了定点表演和行进表演两种表现形式。吕炳忠说道:“定点表演,就是击鼓者分两行站立,呈现出八字队形,会旗位于八字形顶端居中位置,两旁分别各有一面彩旗护卫,以下依次是沉子、小钹伴奏。另有数面彩旗散在四周以维持秩序。每个击鼓者右腿向前跨一步,左腿紧绷,呈支撑状,两腿间距50厘米,做到前腿弓、后腿绷。大鼓以45度角,右下梆压在击鼓者右膝盖部位,站在原地。两队鼓手面对面相对击鼓,音韵响亮,阵容齐整。整个演出阵型‘以鼓为主,沉子、小钹起捧音、伴奏作用。而行进表演,我们通常又叫扫街鼓,一共10-12名鼓手,以纵队排列,会旗领队,彩旗、沉子、小钹、大鼓分成两队。鼓手站姿和定点表演相同,不同的是,每个鼓手只能在保证大鼓稳定、平衡的基础上,半步半步地缓慢向前挪动。击鼓的曲牌以单双穿花、凤凰双展翅、一枝梅、斗鹌鹑等众多的鼓谱。十几面大鼓共鸣,声震云天,欢快热烈、气势恢宏。”
1曾庄大鼓彩排场面。
音乐有“乐谱”,歌曲有“歌谱”,大鼓同样有“鼓谱”。曾庄大鼓套路齐整,鼓谱多而精,已形成独有的风格。那么,这些众多的鼓谱,又是从何而来呢?其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带着这些的疑问,我寻访了曾庄村的几位老者。他们说曾庄大鼓的鼓谱套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来历是有传说故事的。
2 2008年8月顺义曾庄大鼓参加迎奥运城市欢乐庆典活动。
清代中期,京西一户山西籍人家,去丫髻山上香,俗称“香客”。回来时途经曾庄村,赶上连续的阴雨天气,车马无法继续前行。见村内李姓人家,门楼高大阔绰,门外上马石、下马石、拴马桩一应俱全。门楣上有匾额,知道是大户人家遂向李家求宿。李家是曾庄村老户,家底殷实,喜欢积德行善,曾庄人称“李大门”。为广结善缘,李家人为香客免费提供食宿,热情有加,待为上宾,留其居住多日。临行时,香客得知曾庄有大鼓,但是鼓谱杂乱,没有头绪章法,更不用说什么完整套路。于是,留下一套鼓谱,即《迎春》《展翅》《闹店》《上调》《取水》《嗑牙》《乱点子》《下调》共8个曲牌,就是而今曾庄人引以为豪的“老八套”。
之后,曾庄大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艺术形式和表现力方面,有了重大突破,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很短时间内,在京东地区众多的大鼓会档中,脱颖而出。研究发现,“老八套”并非互无关联的8个曲谱,而是一个传统的大鼓套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具体讲述的是白龙庙小聚义之后,李逵下山探母的传奇经历。“老八套”构思精巧,情节跌宕,结构缜密,表现力强,为当今少有完整的古代“鼓谱”,有着非同寻常的保护价值,称得上弥足珍贵。
历史上,曾庄大鼓以鼓谱丰富、场面震撼、感染力强而声名远播,深受京东地域内的百姓青睐,民间自古有“赴丫髻山走会,带福还家”的说法。每年曾庄大鼓都会在丫髻山走会,为曾庄带回福祉,给家家求得平安,也是曾庄父老乡亲的一大心愿。每年农历三月的三河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的丫髻山庙会、农月四月初七的麻林山庙会,曾庄大鼓的表演团队均要前往进行表演,从未缺席。
丫髻山位于北京东面平谷区境内,因山的最高处有两个自然突起的岩峰,远望如古代女孩子头上梳的两个发髻故名。清代康熙皇帝题的《丫髻山玉皇阁碑记》载:“距京师百里有山,曰丫髻,隶怀柔县。两峰高矗,望之如髻,故得此名。自元、明以来,号为京畿福地。因上有碧霞元君之祠,是以每岁孟夏,四方之民会此祈祷者,骈肩叠迹,不可胜计。”忆当年,康熙、乾隆二位帝王,分别前往游幸丫髻山,曾庄村也曾是必经之路。由此可知,清代丫髻山庙会,盛况空前。据村中老艺人回忆,当年万庄子村大鼓会,每年均邀请曾庄大鼓赴丫髻山庙会进行表演,切磋鼓技,做到以鼓会友!之外,每年春节期间,曾庄大鼓还被附近村落邀请,进行巡回演出,并且以鼓为缘与其他村“联姻”,促成一段令后人感慨万千的佳话……
3第五屆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式上的表演。
4曾庄大鼓老艺人登台表演。
“鼓”乃是精神之载体,“舞”是力量之表现!当8名或12名鼓手共同击鼓时,倏忽,鼓声如雷,声震十余里,其音声气势,可想而知。观赏过顺义曾庄大鼓演出的人们,兴高采烈之余,曾这样讲:“牛皮大鼓胸前挎,鼓棒敲,彩旗飘,鼓声震云霄!十里之外,可闻其声。”可见,顺义曾庄大鼓如此令人精神倍增,像是注入一种亢奋向上的力量,增强了人们获得美好生活的信心,它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之所在,更是亟待后辈人传承、发扬、光大的具象根本……
曾庄村史馆大鼓展厅
·开放时间:全年9:00-17:00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杨镇曾庄村村委会顺平路北300米
·交通:918路东直门发车,到曾庄村下车
·电话:010-61442422
5曾庄大鼓年轻传承人参加2007年世界青年赛艇锦标赛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