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团办学的校本课程特色化构建

2021-03-28 14:13李保光
广东教育·综合 2021年1期
关键词:研学校本家乡

李保光

在東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教育集团顶层设计引领下,如何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实现校本课程特色化构建?

我校以“上善若水”“体志阳刚”文化内涵为立足点,构建“上善·阳刚”校本课程体系,旨在教会学生懂纪律、守规矩、追求真、传播善、创造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品牌效应。

一、借助集团智慧,创新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构建了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如“一主六辅”的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即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为主,以日常生活劳动、节假日劳动、基地劳动、课程超市、“非遗”体验、STEM课程为辅,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在集团化办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作用下,莞城运河小学根据自身资源和学生发展需要,依托“劳动课程化”,创生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依托“基地功能化”,创生了“岭南文化研学课程”;依托“整体设计化”,创生了“科创STEM设计课程”。

(一)有效转化课程资源

课程建设的特色从某种角度来看,依赖于资源的创新改造。基于此,我们将学校资源的转化作为校本课程构建的重要研究课题。莞城运河小学北毗东江,南邻运河,两水相夹,皆一步之遥。与东江之隙,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园、岭南美术馆、东莞文联;隔运河彼岸,有莞城图书馆、莞城美术馆、文化周末;斜对森晖博物馆;正向可园博雅斋,文创中心……环顾四周,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堪称“风水宝地”。我们以学校周边活动基地为载体,以实践为核心,开发了“我是小小邮递员”“探访名人故居”“走近骑楼”“玩转古玩街”“走进可园”“情系西隅社区”课程。以不同基地为驿站,从点到面,从浅入深,立足本土,持续互动,拓宽内容,让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经历一段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研学之旅。从活动走向课程,将外在的岭南文化知识“内化”为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强化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创生特色活动主题

作为集团成员学校,我们结合学生发展的需要,整合各项活动,“创生”了一系列经典主题,形成了自身的特色。2019年喜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校开展了“我看家乡新变化”主题活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展“快乐家庭我来画”“家乡名片我设计”“我为祖国献赞歌”“家乡新闻我来报”“我讲老物件故事”“衣食住行变化大”活动,通过上网搜查、调查采访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或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面对家乡的日益变化,怀着对家乡的热爱,由衷地赞美家乡,为自己生在家乡长在家乡而感到自豪;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接近自然,深入社会,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学会珍惜,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提炼“三三三式”,设计校本课程实施路径

为解决校本课程实施的指导问题,我校积极探索了启动指导的三个保障机制、拟定适切的三级活动目标、运用主要的三种学习方式促进校本课程顺利实施。

(一)启动指导的三个保障机制

1. 行政推动机制——集团层面的整体推进

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是集团办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在集团的顶层设计下,学校做好校本课程构建方案;落实人员,组建管理小组,明确分工;加强督导与指导,汇报构建情况;借鉴集团优秀经验,调整和完善实施方案。

2. 教研拉动机制——协作层面的专业提升

校本课程要常态、有效地实施起来,还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研拉动机制的运作,发挥教研的专业引领作用。通过集团“梁焕英名师工作室”指导各类主题活动设计、各环节课堂指导课型探索等;通过师徒结对、跟岗学习等方式,集团化教研拉动校本教研,使校本课程从构建到实施逐个引领、解决、提高。

3. 自主驱动机制——学校层面的深化实施

学校层面的深化实施主要是落实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以方案为实施指南,组建学校实施小组、做好五年发展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在省、市课题“科创和STEM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探索”“基于集团化办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的研究”的带动下,聚焦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总结与反思,调整与提炼实施策略;校内师徒结对、开展主题研讨活动,提高活动设计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

(二)拟定适■的三级活动目标

学校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基本点,拟定以“上善·阳刚”校本课程总培育目标;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细化目标,提升核心素养;根据不同的活动主题,再细化活动目标,注重培养关键能力。

(三)运用主要的三种学习方式

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不管在研学旅行、劳动实践,还是科创设计活动中,时刻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通过考察探究、职业体验、社区服务、设计制作等活动,不断发展知识迁移运用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

2.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校本课程着力构建的互动学习方式。在小组协作中,学生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在团队中积极发挥作用;与同伴积极学习掌握技术,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造与优化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学生与专业人员合作等,构建互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考察采访、实验调查、设计制作等活动中培育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探索的主方向。

3. 项目化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以不同项目为载体,教师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学生在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探究,用项目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最终形成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

三、优化评价方式,助力校本课程育人实效

评价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优化评价强调教师不断思考:不同的主题活动,活动的不同阶段,学生该有怎样的表现?认知、探究、问题解决、创意设计等能力应该到达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一)注重评价项目的多样性

指导教师应通过预设一定的活动,期望学生所达到的水平,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活动的实施情况,确定最有价值的评价项目。结合具体的活动,从参与活动态度方面是否积极,是否主动参与活动,是否勇于克服困难,研究问题方法是否多样性,研究的成果是否具有创意,能否解决生活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量表能让学生了解自身在活动中认识了什么、做了什么,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能力的发展情况,能促进教师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跟踪学生发展的潜能,为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

(二)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校本课程也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研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评中让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与评价,以简单等级选择或语言描述评价为主。同学互评则由组员或组长做研学表现的评价。家长评价主要依据所了解的子女参与研学活动的情况,写出突出学生个性特色的综合性评语。而教师的评价必须以前三者的评价为主体依据,注意评价要以正面性、鼓励性、指导性为主,客观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研学校本家乡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研学之旅
夏天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