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宝荣
构建自主学习支架,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高阶思维,成就学生学科素养,是新时代环境下教育教学的迫切要求。文言文翻译教学自主学习支架构建还处在摸索阶段,目前文言文翻译课堂多采用讲授法,与其他课堂相比,气氛更沉闷,效果更不理想。本文以《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翻译教学为例,讲述自主学习支架的运用。
一、目标支架,激发学生自主翻译的兴趣
目标支架的制定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能够鼓励学生独立完成,挑战自己,激发学生自主翻译,让学生爱上自主翻译。
在《愚公移山》中,我给学生量身打造了四个目标:注解圈定加点字词,发现字词盲区并补充注释,背诵默写,理解积累重点字词。
第一个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扫除翻译的主要障碍点,圈出的字词是提前预设的,这是比较基础的目标,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
第二个目标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特殊需要,学习基础不同,每个学生肯定还有自己的翻译盲区。这个目标是对前一个目标的补充,引领学生做出层次不同的个性化注释笔记。有的学生可能做三五个注释,有的学生可能做十一二个注释,当然学生也可以记得密密麻麻。
第三个目标是基于前两个目标达成的检测目标。完成注释,扫除障碍,接下来就要去口头试译进行梳理调整及笔头翻译巩固落实。
第四个目标是突破重点字词,解决翻译路上的死穴。这个目标促使新知识和新体验形成及沉淀,形成文言文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和能力。
四个目标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過程,每一个目标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需要,同时还兼顾共性和个性的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己翻译的快乐,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让学生相信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激发其自主翻译的兴趣。
二、任务支架,引导学生自主翻译的发生
教师在设计任务支架时,要考虑如何提供信息给学生,适时提示学生,引导回顾前面所学,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听、说、读、写、思,充分参与学习过程。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四个目标,我利用《愚公移山》的译文,制定了直观的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支架。
首先让学生对照译文,解释教师圈定的字词。译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材料,教师自己也要先看译文,然后讲给学生听。提供译文,让学生体验教师的体验,更好帮助学生落实基本知识学习的目标。
接着撤走译文,让学生尝试口头翻译,找出自己不会的字词,圈划出来,再次对照译文补充注释。撤走译文,口头试译,引导学生回顾新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同时刺激学生思考质疑,积极主动发现盲点。补充注释是一个提示,及时提示学生查漏补缺。
然后,让学生根据译文说出原文,根据原文说出译文,这是一种更高要求的回顾,引导学生运用注释,流畅翻译,在运用过程中及时内化吸收知识。其中有三个小细节处理:一是降低目标难度,保证中等学生能当堂过关;二是试译和笔头翻译时,允许基础差的学生看着自己的注释笔记,保证他们完成任务;三是强调逐字逐句翻译,以免漏译。变化方式,有所凭借,有效避免学生两眼看着天花板或者闭着眼睛死记硬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注释笔记的作用。
最后把译句与原句进行比较,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验,关注到细微的变化,尤其是重点词语在翻译时候的位置、词性、用法的变化,然后从中归纳概括形成新的实词、虚词等关键词语的用法,加深学生的理解,避免关键位置重复犯错。
利用译文,设置任务支架,真正的自主翻译发生了,包括自己注释、自己查漏补缺、自己补充注释、自己质疑比较,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翻译行为贯穿在整个翻译教学的过程中。
三、策略支架,推动学生自主翻译的发展
在构建文言文自主翻译教学过程中,我的策略是撤掉译文,给学生翻译制造障碍,故意让学生犯错误,从而推动学生思考“我的理解是不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为什么我错了”。
没有了译文,只有自己做的注释笔记,学生翻译过程就会出现卡顿和错误。这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疑难字词,是由脑海里积累的旧知识干扰造成的。看译文,左思右想,有些词语自己还是理解不了,这就达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程度,此时思维发生了。教师启发一下,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理解到位了,此时思维就发展了,形成了新的思维图示。
巧用策略,撤走译文,造成“不平衡”,推动学生去发现翻译中的疑点。正所谓,鱼不到我的碗里来,我想办法让它进来。在这个过程中,跳出旧知识的误区,形成了新的知识和体验,学生发展了自己的思维。
四、思维支架,促进学生自主翻译的深入
在翻译中,我让学生反复比对译文,引导比较分析,找不同,找联系,诱发高阶思维生成。
例如,在讲第二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一句时,我让学生把原文与译文比较:“凭借你的力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引导学生发现译文中增删的字,体会它们的作用。例如译文中的“又能”是增加的,它的作用是强化反问语气,同时使上下文衔接更加自然。
学生还发现“焉置土石”中的“焉”在译文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被放到最后去了。我引导学生恢复它的位置,大家纷纷发现,这样很不通顺,很别扭。通过比对译文,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这句话在翻译中的难点。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纠正了学生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错误,即简单照着字翻译,造成不通顺、不合理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发展了学生的元认识,即学生对文言文翻译需要实现“信”“达”“雅”以及怎样实现“信”“达”“雅”,形成了新的认识和体验。
五、结构支架,支撑学生自主翻译终身学习
目标支架、任务支架、策略支架、思维支架组成一个文言文翻译自主学习的完整的结构支架,通过这个结构支架,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达到了加深理解、当堂巩固的效果,逐渐喜欢上文言文翻译课,部分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教师、对课堂的过度依赖,能够在非正式学习场合独立进行更多文言文翻译的自主学习,能够支撑其终身学习文言文翻译。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