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震培
“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山东快书表演艺术》理论硕果累累,全书新意粲然,作者站在山东快书大师的肩膀上,集前人艺术经验、理论研究总结之大成,面壁5年,呕心沥血,爬梳立论,开创了曲艺表演艺术教材编写的新理念、新思路、新篇章。教材是高洪胜、王连成二位德高望重的曲艺人心血结晶之作,兹能诚心敬意吃透经典、用心良苦精心布局、沉下心来笔耕不辍,为山东快书表演艺术裒然圆梦。
山东快书从单纯地“说武老二”成长为一门表演者众多、题材内容多样的北方诵说类曲种,非一日之功。百年历程中涌现了高元钧这样炉火纯青的艺术大师,形成高派、杨派等艺术流派,有流传后世的经典作品和不断涌现的新人佳作,在当下也呈现活态传承的蓬勃态势。
进入到21世纪,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达,传统艺术面临着传承与传播的双重困境,呼吁曲艺的学科化凸显其重要性,中国曲协组织有史以来第一套本科曲艺教材编写更是益于当下,功在千秋。与曲艺从业者传统上的口传心授教学方式有所区别,学科化教育是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普适性的。韩愈《师说》有言:“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本艺术学教材,不仅需要教给学习者这门艺术“是什么”,即总结归纳其源流、其特征、其属性,可以说这是“传道”。除此之外,还要教给学习者“为什么”,即分析这门艺术的规律、范式,形成诸形态的艺术机制和美学原理等,可以说是“解惑”。在此基础上,再教给学习者怎样演、怎样说、怎样唱和怎样创作,使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成为专业艺术的传承者,可以说是“授业”。《山东快书表演艺术》无疑是竭尽全力地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
此教材有几个突出的特色,一是独辟蹊径,敢于开拓。首次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充分展开论述,树立、确定艺术规范,说明艺术原理。
定性分析注重论据,作为论据的材料要翔实恰当、科学全面,整体呈现系统性。这一点教材做得十分到位,体现出较强的学术价值。如论述戏曲、曲艺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其艺术发展的高峰的标志是表演流派。众所周知,高元钧是公认的艺术流派高派山东快书的创始人,而能够立派是有理论依据的,教材从历史渊源和高(元钧)派山东快书入手,论述了确立艺术流派的4条标准:一是要有丰富的保留曲目 ,二是要有完整的表演体系,三是要有鲜明的演唱风格,四是要有众多的优秀传人。这次明确写进教材,对曲艺流派的创立和研究非常有指导意义。
定量或量化的分析则注重指标和数据的统计,以往的研究很少有人采取量化的方法说明问题。但此书不然。如教材讲山东快书的用韵注意到了轻声,并指出“对轻声的包容是山东快书用韵的一大特点”。经过统计,《武松打虎》全篇的韻文轻声有144处,轻声韵脚18个,轻声入句,让耿硬的山东语音变得柔软。这一艺术奥妙的发现可以说是作者对汉语音韵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结果。
第四章在谈到山东快书的“戏作特色”时,作者煞费苦心地从《武松打虎》《武松赶会》《鲁达除霸》3篇作品中?绎出言语节奏和言语行为综合分类量化表,通过比对,得出结论,角色言语占比高达41%—78%,由此得出传统经典中“角色言语”对故事的背景交代、矛盾冲突、悬念设置、故事发展、人物塑造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还有根据“喜、乐、悲、哀、忧、思、惊、恐、怒”的情绪位置、声音、表情等列出《九情分析表》等。数据统计耗费时间精力,是一种“笨功夫”,但下“笨功夫”做大学问,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大大地提高了教材的信力和效度。
第二个特色是善于归纳,加持理念。梳理类别、层次,赋予合理的定义、概念,构建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如讲到山东快书的人物塑造要辨“八形”分“四状”,八形有贵者、富者、贪者、贱者、痴者、疯者、病者、醉者,从面容、眼神、口型、声音、行走等方面来塑造,“喜、怒、哀、惊”此四状是以“摇头为要”“怒眼为要”“泪眼为要”“张口为要”,以上是从前辈口传心授中记载所得。如论述山东快书的悬念特色——“小扣”连环,渐入佳境,“中扣”连环,扣人心弦;开门见扣,环环紧扣。尾子扣,悬而未解。“大扣”一个,独设不二。从这些小标题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思缜密,条分缕析,匠心独具,观点到位。
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是深耕细作,富于真知灼见。作者抓住山东快书是喜感艺术这一重要特色,对山东快书的“包袱”美学进行精辟独到的论述。
教材注意到山东快书抗美援朝题材名篇《一车高粱米》,为什么作者放弃了英雄黄继光堵枪眼、邱少云烈火中牺牲等故事,而选择了志愿军用一车高粱米换了一车美国兵的故事,因为山东快书的艺术情绪“充满喜感”。山东快书的喜感特色,决定了山东快书的选材首先是充满喜感的素材。即使是武松打虎的紧张情绪也要找到喜感元素,教材举出高元钧大师的代表作《武松打虎》中创造的“老虎想”“老虎说”“老虎和人”对话等描写,归结为一句话:“大师的贡献在于使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符合了山东快书富有喜感的艺术情绪。”
教材用了整整一节来讲山东快书的“包袱”,主要体现在人物性格和言语等方面的趣味性以及演员表演高超造成的包袱。一是语言通俗生动俏皮会产生很响的包袱。二是夸张对比产生的包袱,比如写武松个子大,饭量大,偏偏坐在小轿里,“急得武松骂木匠,你怎么做这么点的轿哇。”三是演员快速跳出人物,以和事件没有直接关系的第三方身份说出观众的心里话“人家是给他做的吗?”翻响“包袱”,教材里把这类包袱叫作点评类包袱。这些归纳都是十分贴切的,而且和相声的包袱区别开来。
教材还论述了山东快书抖包袱的技巧,包括“埋包袱”“控包袱”“让包袱”。如“埋包袱”是埋在故事的过程里,埋在情绪中、埋在静与动的转换间。“让包袱”是给观众让出欢笑的时间,什么时候让,让多少时间是要根据场上的情况随机掌控的。有的场子火热,比如高学历的知识阶层反应敏感,就可以让的时间长一些,演员也更从容。有些场子温,比如年长者居多或方言不同的区域,让包袱的时间就可以短一些。这些经验之谈让我们看到来自第一线艺术家研究者的真知灼见,真实、通彻而不隔膜,充满了艺术的辩证法。
第四个特点是揉进艺谚,自然圆融。艺谚是曲艺界的宝贵财富,她生动形象,凝练准确,作者在书里信手拈来,作为论证或辅助的说明,如说创作的题材和角度要“切口小,视角刁。”(赵连甲语)谈到构思的重要性是“千斤的点子,四两的词儿。”“ 上句唱出问号,下句要唱出答号” (高元钧语)是说上下句对应关系。“快打慢唱”是说特定的节奏。“像不像,三分样。”“到位而不越位。”“演谁像谁却不是谁。”“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似像似不像,是艺皆是戏。”这几句都是说曲艺的叙事性特征。“钻进去、退出来、摘得清、分得细、退得稳、接得紧。”是说演员在表演时跳进跳出的不断角色转换。这些艺谚可遇不可得,是几代曲艺艺术家经过岁月沉淀和积累的宝贵艺术经验的概括总结,结合艺谚进行论述,是对曲艺表演艺术学的贡献。
总之,《山东快书表演艺术》作为第一批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教材之一,以其缜密的科学性、高度的专业性和大众的普及性对山东快书表演体系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并且对从整体上提升曲艺表演艺术美学也极富启发性、开拓性,文笔深刻细腻,读之兴味盎然,体现了中国曲艺洋溢着东方文明真善美的精神风貌和综合性叙事的艺术魅力。
(作者: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