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牛阿敏
摘 要: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其演变十分频繁,尤其是下游河道的变迁。黄河下游地区“善淤”“善决”“善徙”的典型特征,使得下游在享受母亲河带来惠利的同时,也遭受了黄河所带来的灾难。黄河下游的重大改道可分为五次,其缘由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主要对沿线的村庄农田、湖泊变化以及沿线城镇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黄河下游;改道;影响
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黄河为河流沿线带来极大便利,如丰富的灌溉资源,但是其下游易决口决堤也给下游带来极大灾难。黄河下游地区河道改道频繁,历来是人们研究黄河河道的重点。近年来,学界对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邹逸麟的《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中谭其骧先生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将下游河道的变迁分为四个时期并且论述黄河下游改道所带来的影响;孟凡超的《黄河河道变迁与徐州社会兴衰》中以徐州为例,分析了黄河改道对于徐州的影响以及对徐州未来发展的期望;尤联元《黄河改道和断流带给我们什么》中黄河下游改道分为五次并述及部分原因,也讲到了黄河断流所带来的忧患;徐福龄《黄河下游河道歷史变迁概述》中以西汉为始,以现行河道为准将黄河下游改道分三阶段论述;陈冬防《明清时期的黄河水患与应对策略》中着重分析由于明清时期改道频繁而使得水患严重,以及当时的社会应对措施;李兆良《黄河改道与地图断代:中国地图西传学辩证》将黄河下游改道分为四个时期进行简述,以黄河改道来论证中国地图学西传;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中以历史时期的时间顺序为准,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存在时期划分为七次,并认为黄河下游有六次重大改道,也从湖泊的变迁方面来论述了黄河改道的影响;史念海《史念海全集·第二卷》中认为黄河下游的改道中有六次是比较重大的,从黄河所带泥沙角度分析了黄河下游泛滥溃决的原因,并做出总结,黄河改道自宋以后最为频繁。综上,以前的研究侧重于对黄河下游的改道进行概括性的叙述,但是,具体写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几次重大改道及其缘由影响的文章似未多见。因此,本文叙述黄河下游历史上的五次较为重大的改道,改道的因素以及产生的影响。
一、黄河下游的五次改道
1.战国中期人工筑堤
黄河下游进入平原地区,几乎与所有平原上的河流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一样,频繁改道,变化无常,到处漫溢。这种无束缚流动造成了河道在下游平原来回游荡,有时还分多股河道入海。《禹贡》记载:“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①“九河”并非是九条河,而是泛指多数。意为黄河下游的河道分成多股入海。这种状态到战国中期全面筑堤后才得到了抑制,河道得以固定。《汉书·沟洫志》记载:“盖堤防之作,近于战国,雍防百川,各自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提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湛溺自其宜也。”[1]
2.东汉至北宋前期,利津入海
公元11年,黄河下游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而造成这五十年泛滥的原因与王莽有直接关系。王氏祖坟位于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黄河在元城决口东流,可以避免祖坟淹没之难,故王莽不主张堵口。直到东汉明帝时,才由王景主持治理黄河事宜。据《水经注》载:“汉明帝永平十二年,议治渠,上乃引乐浪人王景问水形便。”[2]王景于是视察地势,凿山开涧,在交通要道的形胜处修筑堤防和土堰,把淤塞处疏浚通畅,十里设一水门,使河水可交互回流,以调节水量,才不再有渗漏的祸患。王景也因此次治水而扬名。王景主持而形成的新河道从利津入海,此次改道可视为黄河下游的第二次重要改道。
3.北宋后期,东流北流并存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决口,河水北流。《宋史·河渠志》记载:“八年六月癸酉,河决商胡埽,决口广五百五十七步,乃命使行视河堤。”决口后,河水被分成北流、东流两条流向。《宋史·河渠志》载:“初,商胡决河自魏之北,至恩、冀、乾宁入于海,是谓北流。嘉五年,河流派于魏之第六埽,遂为二股,自魏、恩,东至于德、沧,入于海,是为东流。”其中北流从商胡埽经过今河北境内到天津以东入海。东流则是河水自商胡埽折向东北进入今山东境内沿着马颊河(汉笃马河)入海。《宋史·河渠志》载:“商胡之决,大河注金堤,浸为河北患。其故道又以河北、京东饥,故未兴役。”关于黄河下游自商胡埽开始东流北流之后,宋朝内部出现“治东”还是“治北”的争论。同书记载:“月戊午,尚书省言:大河东流,为中国之要险。自大吴决后,由界河入海,不惟淤坏塘泺,兼浊水入界河,向去浅淀,则河必北流。若河尾直注北界入海,则中国全失险阻之限,不可不为深虑。”[3]治理北流东流之争势均力敌,形成两股势力,帝王也难以下定决心。自此以后,黄河下游北流、东流并存,与北宋王朝相始终。此次改道视之为第三次重大改道。
4.金至清朝中期,夺淮入海且程度更甚
建炎二年(1128年)南宋为阻止金人南下,在今滑县西李固渡人为扒开大堤,以抵挡金兵。“是年冬,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从此南流,经豫、鲁之间,至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注泗入淮,形成黄河长期夺淮的局面。”[4]河水流向东南,经濮阳、运城、巨野、嘉祥、金乡流入泗水,夺淮入海。但这一次人为改道并没有实质性作用,反而导致黄河下游又一次改道开始,侵夺范围扩展到颍水流域。自南宋人为改道后,一直到清中期,黄河下游就处于相当紊乱的时期,虽然其总体流路是以夺淮入泗为主,但是其侵夺的范围却远远大于南宋之时乃至以前,从泗水流域扩展到了颍水流域。1234年蒙古人在开封北寸金淀人为决口,河水南流分为三股,第三股从开封向南,经尉氏、扶沟、鄢陵等地由颍水入淮[5]。黄河水道夺泗、颍入海。到明嘉靖时,黄河下游由多股并行逐渐演变为一股。《明史·河渠志》载:“嘉靖二十五年后,南流古道始尽塞,或由秦沟入漕,或由浊河入漕。五十年来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6]这一转变原因便是潘季驯治河,潘季驯采取束水攻沙的策略,也就是靠近河道修建堤防,通过增加水流挟沙能力来减少沉积。这样的做法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终止了自金以来黄河下游多股并存的局面。
5.1855年至今,结束夺淮
清咸丰五年,黄河于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县西北东坝头)决口。《清史稿·地理志》载:“五年六月,决兰阳铜瓦厢,夺溜由长垣、东明至张秋,穿运注大清河入海,正河断流上念军务未平,饷糈不继,若能因势利导,使黄流通畅入海,则兰阳决口即可暂缓堵筑。”[7]此次决口,开始分为三支河流,后合为一股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河水先向西淹没封丘、祥符各县,又向东漫流于兰仪、考城、长垣等县,后分为两股:一股出曹州东赵王河至张秋穿过运河;另一股经长垣县至东明县雷家庄又分为两支。”此一次改道基本奠定了黄河的基本河道,终止了黄河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河流下游由利津注入渤海。
之后黄河下游也并非没有发生过决口,不论是天然的抑或是人为的。1938年日军南侵、1947年国共对峙时的以水代兵的人为决口,都堵住了决口,但是其河道依旧没有变化,维持了原有的流向,黄河的入海口也维持原状,在今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
二、黄河下游改道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黄河的改道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气候方面。竺可桢先生認为,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殷墟时代处于温暖期,“近五千年期间,可以说仰韶和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随着周朝建立,气候变化进入了物候时期,周初有过小时段的寒冷期,到春秋时期气候再度转暖。“周朝早期的寒冷情况并没有延长多久,大约只一二个世纪,到了春秋时期又暖和了”。战国时期延续了春秋时期的温暖气候,“在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秦汉时期依然是温和气候;到东汉时气候有趋向寒冷的变化,一直到三世纪末期,“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这样的寒冷气候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这就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河南、山东一带的气候比现在冷”。自此至十世纪初,我国基本处于温暖期,“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雪无冰”[8]。两宋时期的气候可以说是暖冷交替,“由于这两个物候现象的支持,显然从气温距平中得到的北宋960年到1109年气候的温暖特征是可以确定的。”12世纪初南宋时期气候转寒,“连续出现的寒冷事件之所以看作12世纪气候寒冷化的开始,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事件本身的寒冷程度和事件的罕见特点,还因为自此以后大的寒冷事件频繁见于记载。”[9]明朝以后(1400年以后)气候基本冷暖交替,冷期大于暖期且其暖期也不如汉唐时期温暖,“即这个五百年(公元1400到公元1900年)的最温暖期间内,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考之历史时期气候的规律,气候变化对改道是有一定影响的。公元11年处于寒冷期,河北大名决口,黄河下游发生第二次的重大改道;1048年处于暖期,商胡埽决口,黄河下游河道分为北派和东派,是为第三次重大改道;1128年处于寒冷期,为阻金人南下而在李固渡人为扒开大堤,是为第四次重大改道;1400年至1900年的寒冷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明清时期,也被称为小冰期,改道更为频繁。可见气候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有一定影响,当处于冷期时,由于天气寒冷,昼夜温差大,气候的不稳定性变强,最终导致黄河下游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难以修复,当然也会有降水的影响。处于温暖期时,黄河下游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处于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降水量丰富,加之黄河中上游群山环绕,海洋气流不能进入,使得六月到九月的降水区域大部分处于东南区域,而黄河下游也受其影响且降水面积大。
第二,流域土质。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内土质疏松,植被稀少而土壤渗透性强。一到汛期,黄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冲向下游,经历时间的冲刷,形成淤积,下游河床增高,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导致河道发生改变。
2.人为因素
黄河下游改道不仅仅是自然因素起作用,人为因素在其中也有影响。第一,军事方面而进行的人为决口。在人为决口中,统治阶级因为其军事利益而进行的人工决口在唐以后体现得很明显。南宋在李固渡进行的人工决口即是为了防止金军南下而进行的,蒙古军队为了击败其他军事力量,也曾人工决口来达到其军事目的。第二,统治阶级也会因为其治理不力而使得黄河下游泛滥严重而改道。王莽时期的河北大名决堤,只是因为决口后的水流方向向东,其祖坟不会受到影响,王莽不予治理,直到东汉时才对决口予以治理,可见此次改道的影响。第三,百姓人民也是黄河下游改道的因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多,人对于环境的影响开始放大,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农田的开垦,使得人民生活得到提升,但是对于黄河下游的影响却是灾难性的。
三、黄河下游改道的影响
1.对于下游农村农田的影响
黄河下游改道,淹没村庄农田,使得大量的农民无地可耕,百姓流离失所,更甚者夺去百姓生命。下游改道会导致水患频发,百姓流离失所,人口减少,劳动力减少,耕种面积变少,还会使大量土地黄泛化,更有甚者会盐碱化。西汉瓠子口决堤,造成广大的泛滥地区,泛滥区域相当于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城郭坏沮,稿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决口,今山东西北、安徽北部以及会通河沿岸都遭受了水患。当时文人写下诗句记载,“季来河流失故道,垫溺村墟决城堡,人家坟墓无处寻,千里放船行树杪。”至明清时期,河患愈加严重,大小决口几近每年有之。所举只是局部地区中的一部分,但也足以反映黄河下游改道对于下游农村农田的影响。
2.影响下游湖泊的变迁
历史上黄河下游有很多湖泊,甚至形成湖泊带。但由于黄河下游的改道,下游湖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部分湖泊甚至消失。以熟知的梁山泊为例,梁山泊先秦时期称之为巨野泽。西汉瓠子口决堤,黄河水冲入巨野泽,湖泊的面积得到扩展。后晋元年黄河在滑州决口,因黄河水中含有泥沙,巨野泽的南部湖底变高,河水就开始向低处梁山附近移动,形成了熟知的梁山泊。北宋时期,发生在滑州、澶州的两次决口,使得梁山泊的面积再度扩大。宋金时期,黄河下游入泗夺淮入海,梁山泊的水源断了,湖底被迫露出。元代黄河决口,梁山泊才重获水源,元末向安山方向移动,形成安山湖。到明朝时属浅水湖,沿湖地带被开垦为农田,湖泊最终消失。《明史·河渠志》记载:“安山一湖,百里湖地田……自许民佃种以来,百里湖地尽成麦田。”用公众熟知的梁山泊作为例子说明黄河下游改道对于下游黄淮海平原湖泊的影响是比较合理的,而梁山泊的变化也能够反映改道对下游湖泊的影响,尽管湖泊的变化可能与其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但河流的变化一定是其变化的重要因素。
3.影响下游沿线城市发展
影响古代城市的因素有很多,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城市,其发展都离不开水。所以,下游沿线和其他沟渠河流相连接的地方更是建城的地方。不仅交通便利,还可以通过漕运、河运发展城镇的经济。“‘凡水运……陕西诸州菽、粟自黄河三门峡沿流入汴,亦至京师。此为宋时由关中向京师运粮之策略,经今河南三门峡而至。”[10]在交通要道之上,来来往往的人也会促进城镇的流量,为城镇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机会。黄河改道决口太多,对于城市的发展不是能够持续的,只能是断断续续,下游沿线的城市在某一时期可能会发展繁荣,一旦遇到决口或受改道影响,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黄河下游沿线城市的发展会受到黄河改道所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需要不断加强防范才能够保持持续发展。改道对城镇也有一定影响,开封在明清时期就被淹没多次。“据文献记载,从元初到清末,开封城曾七次(元太宗六年、明洪武二十年、建文元年、永乐八年、天顺五年、崇祯十五年、道光二十一年)被河水淹没。”[11]黄河下游的改道对于沿线城市的兴衰也有一定的影响,邹逸麟老师在其《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文中指出:“元明清三代频繁的黄河泛滥、决口、改道对黄河下游城市产生巨大影响。河南豫东各县在明清两代几乎都被黄河洪水淹没过。其中以开封城最为严重,其他黄河下游沿岸城市均有过黄水之祸,不胜枚举。”[12]
战国中期以前,黄河下游河道漂流不定,自战国中期筑堤始,黄河下游的河道即开始被固定。好景不长,东汉始,下游改道日趋严重;而至两宋时期,下游改道更甚;明清时期,下游改道更加频繁,直到1855年改道之后才形成了今日之下游河道。其改道与气候的变化有着一定的关系,也离不开地质对其的影响,人为的因素也不能忽视。改道对于下游沿线造成极大灾难,淹没农田,城镇消失,湖泊变化,生态破坏等等,但也不可否认黄河作为母亲河带给我们的恩惠,可谓是“福也黄河,难也黄河”。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沟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郦道元.水经注:卷五[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3]脱脱.宋史:河渠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黄河志:卷1·黄河大事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
[5]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6]张廷玉.明史:河渠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赵尔巽.清史稿:河渠志一[M].中华书局,1976.
[8]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變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
[9]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
[10]刘永加.古代三门峡与黄河漕运[N].中国水运报,2020-05-10.
[11]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影响概述[J].复旦大学学报,1980(S1).
[12]邹逸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环境变迁与城市兴衰[J].江汉论坛,2006(5):9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