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强 王哲
从中国商用磁浮2.0版列车成功达速,到全球最大功率24轴电力机车“翻倍”刷新轨道交通世界纪录;从全球首个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高效运行,到擘画“智慧”发展蓝图;从6个月实现伊斯坦布尔地铁列车下线,到中国轻轨列车首次出口墨西哥……过去的一年,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迎难而上,砥砺奋进,书写了亮眼答卷。
经过85年风雨历程,中车株机公司已成为中国中车核心子公司、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担当起湖南制造业主力军的重要角色,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中国轨道交通领域众多行业纪录。也正因为中车株机公司及产业链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湖南株洲成为了“中国电力机车之都”。
奋斗“十四五”,开启新征程。中车株机公司将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敢为人先,奋勇开拓,成为推动全球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对于自主创新,中车株机人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10多年前,如何开拓中低速磁浮交通产业,中车株机公司放眼全球、探寻合作,然而,由于没有话语权,在谈判中屡屡“碰壁”,境外企业开出了天价。
这个技术转让的天价,犹如一声春雷,让中车株机人意识到:在高端装备领域,中国人要掌握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才是真谛,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
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研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给予了深刻分析:“中低速磁浮的轨道系统、车体系统、牵引传动系统、直线电机、线路信号系统等与轨道交通的基础原理是相通的,只要我们攻克了悬浮系统,还是可行的!”
当地时间2 月27 日,墨西哥蒙特雷轻轨3 号线开通,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轻轨列车投入运营。
于是,一群心怀梦想的中车株机人,面对国外技术封锁,重返高校当“学生”,恶补磁浮交通理论知识,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攻坚克难,成功掌握磁浮技术,让列车贴地“飞”了起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仅用5年的时间,中车株机公司就达成了国外同行40年才实现的目标,使我国成为全球第四个掌握中低速磁浮技术的国家。
技术攻关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商业化的开启。中国人自主实现“贴地飞行”的奋斗印迹清晰可见——
2016年5月6日,“株机造”中国首列商用磁浮1.0版列车在长沙载客试运营。这是中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项目,标志着中国磁浮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应用的成功跨越。
2020年4月28日,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达速,跑出160.7km/h的速度,标志着中国自主磁浮技术在中速领域的攻关取得重大成功。
目前,我国新一代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3.0版列车已经完成研制,正在开展动态运行试验。这列无人驾驶的磁浮列车,将填补全球时速2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的空白。
商用磁浮自主创新可谓中车株机公司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80多年来,中车株机公司走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创新的“三部曲”,攻克了系统集成、交流传动、重载运输、铰接式轻轨、高速受电弓、超级电容等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创造了中国及至世界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诸多“第一”,必将顺应“绿色”“智能”发展趋势,抢占创新制高点。
走进中车株机公司转向架制造生产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机械手臂”自动旋转,一朵朵“钢铁焊花”有序绽放,一个个物料小车来回穿梭。
这是中车株机公司以智能化决策与运营、数字化研发与工程、集成化生产与管控、智能化产品与服务等建设为核心,打造的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填补了轨道交通转向架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空白。
转向架相当于轨道交通车辆的“底盘”,是决定车辆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的核心部件,关系着车辆的运行品质和乘客的出行安全。其零部件多达2000余个,对精度和可靠性要求高,且质量过程追溯范围广、生产制造工艺流程长,属于典型的离散型制造模式。
在这个车间里,11条生产线涵盖加工、装配、焊接、涂装、物流等转向架生产制造全过程,实现了集中式工艺分区、精益化工位设计,不仅使工艺流程更为紧凑,物料流转更加迅速,还可以对每个制造环节快速溯源。
此外,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可根據任务变动情况,进行柔性化生产,实现小批量试制与大批量投产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树立了可复制的智能工厂建设典范。
2019年,该项目在全面质量管理推进暨中国质量协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获得中国质量协会质量技术奖一等奖。2020年,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成功通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评估。2021年,中车株机公司凭借该项目成功入选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清和表示,转向架智能制造通过自主创新、投产运行,探索出了一套科学标准和行业规范,将促进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生产模式变革,加快向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智能+”,赋能轨道交通装备。2020年7月29日晚,单机功率28800千瓦、牵引力2280千牛的“神24”电力机车在中车株机公司下线。这一超大功率电力机车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铁路重载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这台由中国中车集团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电力机车,采用6节编组,长达106米,最高运行时速120公里,具备在12‰的坡道上牵引1万吨货物列车的能力,堪称重载铁路“动力之王”。
据悉,这台机车采用“24轴技术”概念和设计思路,运用16项技术创新,包括首创自适应配置网侧电路、网络动态编组控制技术,可实现16轴、20轴和24轴的灵活编组,能高效满足各种运力需求。相比以往的大功率机车,“神24”在智能、安全、环保等领域全面改进。比如,搭载了可智能驾驶、智能运维的“智慧大脑”,能实现机车状态智能感知、故障智能识别、关键部件自动诊断与劣化运行监控;基于北斗导航差分定位,实现机车精准控制;解决了大功率制动能量回收品质差、电流大的难题,可将制动产生的超大动能回收再利用。
智能制造,引领创新发展。面向“十四五”,中车株机公司擘画了建设“智慧株机”的美好蓝图,将加速运用5G、大数据、在线监测等新技术,积极推进涂装、车体、物流等智能制造项目,打造绿色智慧工厂,用高质量产品守护公共交通运输安全。
面对疫情全球肆虐的严峻情况,中车株机公司不畏艰难,积极推进项目执行,在2020年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海外答卷”:
——2020年7月14日,中国首个出口伊斯坦布尔地铁列车下线,创造6个月新造地铁列车的世界纪录。该车由企业自主创新设计,采用全自动驾驶技术,满足亚欧大陆桥新机场线无人驾驶的需要。
——2020年9月9日,中国首台出口欧洲多流制电力机车下线。这是按照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研制的高端绿色牵引装备,将承担欧洲干线铁路货运的重任。
——2020年10月25日,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开通,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地铁列车平稳驶出,标志着该国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出口墨西哥首列轻轨列车成功下线,比计划提前两个月。这也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首次服务墨西哥。
胸怀世界,放眼未来。中车株机公司自1997年实现中国电力机车整车出口“零”的突破以来,始终以创新的技术、至善的服务、强大的履约能力赢得了海外客户的广大认可,积累了丰富的“出海”经验。
近年来,中车株机公司积极响应“一帶一路”倡议,在“走出去”过程中,实施“五本经营”模式(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担当“四种角色”(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坚持“三零三好”原则(零缺陷、质量好,零投诉、服务好,零距离、感情好),致力于提供全寿命周期的系统解决方案,用实际行动践行“连接世界、造福人类”的使命。
在马来西亚,“中车株机造”世界最高速度米轨动车组贯穿马来半岛,使南北两地通行时间较以往缩短7小时;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事业部,一列列城轨车辆整装待发。
在巴基斯坦,“中车株机造”地铁列车犹如一朵盛开的“素馨花”,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助力“巴铁”迈入地铁时代;
在塞尔维亚,“中车株机造”电力机车服务于当地繁忙的电力某货运线路,为能源供应提供高效运输保障;
在埃塞俄比亚,“中车株机造”电力机车驰骋亚吉铁路,牵引该国铁路迈入电气化时代,实现了铁路运输水平跨越20年以上;
在北马其顿,中车株机公司量身定制的动车组,以铰接式转向架的创新设计,满足了当地蜿蜒曲折的铁路线;
在德国,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超级电容+蓄电池”混合动力调车机车,以“绿色”“智能”的设计理念,圈了一大波粉丝;
在捷克,中国出口欧盟首列动车组“天狼星”号,将为当地民众提供安全、便捷、绿色的出行服务;
在墨西哥,中车株机公司为新莱昂州蒙特雷市量身定制的轻轨列车顺利开通,为该国民众提供“中国速度”……
一列列自主研制的电力机车、地铁列车、动车组驰骋在世界各地,成为流动的“国家名片”。目前,中车株机公司产品已服务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六大洲全覆盖,正不断增益世界产业生态和各国民众福祉。
周清和表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湖南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落实“三高四新”战略,支持株洲培育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持续提升我国最具全球竞争优势的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
乘风破浪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中车株机公司将大力发扬“三牛”精神,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继续书写奋斗篇章,为建成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车贡献株机智慧,为全球轨道交通发展提供澎湃的中国动力,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以优异成绩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