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氧化损伤修复基因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

2021-03-28 22:25李鹏飞张国伟曹宇陈晓娟王莹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2021年2期
关键词:乙酰化表观晶状体

李鹏飞 张国伟 曹宇 陈晓娟 王莹 管怀进

白内障是世界首位致盲性眼病,其中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是最常见的类型。目前,通过手术摘出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状体是治疗ARC的唯一有效方法[1]。迄今为止,AR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而年龄、性别、吸烟、紫外线辐射、遗传易感和环境因素均可影响ARC的疾病进展[2-3]。氧化损伤主要引起DNA损伤,是目前较为公认的ARC发病机制,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DNA氧化损伤修复能力的不足对ARC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因此,研究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的上游调控机制至关重要。近几年来表观遗传学研究发展迅速,许多研究聚焦ARC形成过程中氧化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观遗传改变[5-7]。本文通过回顾氧化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在ARC的研究进展,同时揭示表观遗传学在A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期为ARC的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为ARC患者创造更大的受益价值。

表观遗传学指在DNA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进而导致表型变异的遗传现象及本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含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等多种修饰方式,是通过不同的修饰组合共同调控基因的特异性表达,从而影响其功能和特性[8]。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学与许多眼部疾病密切相关,如青光眼[9-10]、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1]和视网膜母细胞瘤[12]等眼科疾病,同样也参与了ARC的形成过程。

1 DNA甲基化与氧化损伤修复基因

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DNMT)的作用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作为甲基供体,在CpG二核苷酸的胞嘧啶5’碳位和该甲基基团共价结合的过程。CpG二核苷酸是DNA甲基化的主要位点,人类的CpG以2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分散于DNA重复序列区域中的CpG,这些CpG位点在健康人基因组中通常是甲基化的,以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另一种是成簇聚集在基因启动子区域的CpG,称为CpG岛。人类基因组中约60%的启动子区含有CpG岛。正常情况下,CpG岛中的CpG位点常处于非甲基化状态,以维持转录活性,确保基因的正常表达。因此,CpG岛的高甲基化状态与基因沉默有关,而去甲基化则与基因活化有关[13-14]。

本课题组前期利用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芯片板检测了92个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在ARC及对照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6]。结果发现:在这92个基因中,有11个基因在2组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达,其中10个基因在ARC中表达较低,1个基因表达较高。为了深入探讨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的确切机制,我们对这11个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行DNA甲基化分析,发现在ARC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并且与该基因在ARC中的低表达有相关性。扩大患者样本验证后,MGMT的启动子区仍呈高甲基化,猜测MGMT的高甲基化通过影响该基因的表达,而促进ARC的发生[6]。其他差异表达的DNA修复基因如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6(X-Ray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 6,XRCC6)等,在2组间的甲基化率无显著差异。我们前期只是在部分氧化损伤修复基因中筛选表达与DNA甲基化相关联的基因,并未进一步研究其调控机制。

作者所在团队还发现氧化损伤修复基因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组6(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ation group 6,ERCC6)基因在ARC患者LECs中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在ERCC6启动子区存在一个长度为207 bp的CpG岛(-603 ~ -396,转录起始位点+1:chr10:49540952),而该区域也是转录因子Sp1的预测结合位点。随后,我们在60个样本(30个对照和30个ARC患者)中进行验证,证实了位于ERCC6启动子区的12个CpG位点发生高度甲基化。研究发现ERCC6在2组(对照组和ARC组)中的表达减少与启动子区CpG位点8 (-441)的高甲基化状态相关。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经UVB照射后,DNMT3b与ERCC6启动子区的结合变强,使此位点的CpG高甲基化。同时,CHIP实验证明在ARC中,转录因子Sp1通过其特异性结合位点与ERCC6启动子区结合减弱。该研究表明,ERCC6的转录在ARC中可能受表观遗传学的调控,从而导致DNA氧化损伤修复过程受阻[7]。

此外,本课题组通过DNA修复基因芯片板研究了健康人和ARC患者的晶状体皮质中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基因表达改变模式不同于LECs,其中OGGl基因表达在ARC患者晶状体皮质中明显下调[5]。在该基因的第1外显子中,存在1个CpG岛的15个CpG位点明显高甲基化,这与OGG1的低表达显著相关;使用去甲基化药物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5-aza-dC)处理LECs细胞株(HLEB3)后,该基因表达恢复;使用小干扰RNA技术沉默该基因表达后发现,经UVB照射后的HLEB3凋亡明显增加。以上实验证明OGGl基因表达受DNA甲基化调控,并与ARC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所在团队后期研究发现,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沃纳解旋酶基因(Werner helicase genes,WRN)在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白内障前囊膜和皮质中均低表达。此外,在ARC患者前囊膜组织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该基因组蛋白H3-K9(组蛋白H3中的第9位赖氨酸)出现高甲基化,而在晶状体皮质中却没有差异[15]。

2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氧化损伤修复基因

组蛋白是指在所有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协助DNA包装形成核小体的一类碱性蛋白质的总称。组蛋白有2个活性末端:羧基端与氨基端。其中由核心组蛋白的氨基酸残基组成的N端尾突出于核小体之外,是组蛋白修饰的主要区域。常见的组蛋白翻译后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和类泛素化等[16]。乙酰化是最重要的组蛋白修饰。乙酰基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催化的乙酰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istone deacety1ase,HDAC)催化的去乙酰化共同维持了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动态平衡。HAT对核心组蛋白H3和H4的乙酰化修饰可以消除赖氨酸残基的正电荷,直接影响核小体的结构,并为其他蛋白提供了DNA结合位点,从而降低染色质的稳定性,活化基因转录[17];相反,去乙酰化是通过HDAC抑制基因的转录,使得两者维持可逆的动态平衡[18]。

谷胱甘肽S-转移酶M3(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Mu 3,GSTM3)是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关键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我们通过在2种晶状体上皮细胞株中进行验证发现:GSTM3表达水平在HLEB3细胞中较SRA01/04细胞低,其启动子甲基化改变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其在HLEB3细胞的H3乙酰化水平较低,而H3-K9处的甲基化水平较高。使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或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后,HLEB3细胞中的GSTM3表达均增加,因此GSTM3的表达可能受晶状体组织中表观遗传改变的调控。GSTM3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改变可能参与了ARC的形成[19]。此外,我们还发现在UVB照射后,ERCC6启动子区附近的HDAC1显著增加,导致该区域组蛋白H3-K9的去乙酰化增强,从而抑制ERCC6的转录[7]。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为控制ARC表观遗传变化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这些结论除了证明晶状体DNA损伤修复能力的改变与ARC发病机制有关之外,也将表观遗传改变与目标基因表达联系在一起,并且与当前的表观遗传学对人类基因组影响的知识相一致。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研究均局限于体外细胞株,进一步探索还需要大量的动物体内实验进行验证。关于去甲基化药物和HDAC抑制剂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具体给药方式(如前房给药或局部药物滴眼)以及这些药物对眼内其他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等仍待解决。

3 ncRNA与氧化损伤修复基因

非编码RNA(ncRNA)是一类内源性、不编码蛋白的RNA。非编码RNA主要包括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以及与以上线性结构不同的环状RNA(circRNA)等。虽然ncRNAs不能翻译成蛋白质,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lncRNA和circRNA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 MiRNA的作用机制是与其靶基因信使RNA(mRNA)的3’非翻译区(3’UTR)结合后,介导mRNA的降解或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17]。lncRNA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可以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方式影响细胞增殖、凋亡、活力、免疫反应和氧化应激[20]。circRNA是一类新型的非编码RNA,由剪接小体通过反向剪接产生,再将外显子的3’端与上游外显子的5’端共价连接[21-22]。大多数circRNA来源于蛋白质编码基因,包含完整的外显子。circRNA主要通过miRNA海绵作用或RNA结合蛋白调控靶基因[23]。

lncRNA、circRNA和miRNA之间的相关性提示在多种疾病中存在复杂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24]。我们前期研究发现,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可以通过ncRNA进行调控[4,24]。本课题组分别提取了6例ARC患者晶状体前囊膜和6例年龄匹配的透明晶状体前囊膜中的总RNA,使用高通量测序分析lncRNA表达谱[24]。结果发现,在ARC组有182个lncRNA下调和49个lncRNA上调。经PCR验证,我们选择了显著上调的lncRNA H19。实验检测发现其靶基因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hymine DNA glycosylase,TDG)在ARC患者中表达显著降低。该基因在DNA氧化损伤碱基切除修复(base excision repair,BER)途径中起重要作用。另外,有研究发现,TDG能够保护DNA免受氧化、脱氨以及构象改变的影响,并参与Wnt信号通路调控细胞的凋亡和增殖[25-26]。沉默lncRNA H19发现加重了SRA01/04细胞的氧化损伤,而过表达lncRNA H19则减轻了SRA01/04细胞的氧化损伤。深入研究发现,在LECs中lncRNA H19通过与miR-29a竞争性结合来上调TDG的表达[24]。这些数据表明,lncRNA H19在ARC早期通过协同miRNA一起调节氧化损伤修复通路。所以lncRNA H19/miR-29a/TDG轴的氧化损伤修复途径可能是治疗ARC的潜在靶点。

已有文献报道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在心肌氧化损伤中起保护作用[27]。我们研究发现,PLCD3的lncRNA(PLCD3-OT1)在ARC的LECs中变化最为明显,并且后期实验证实了PLCD3在LECs的氧化损伤中的保护作用。PLCD3-OT1作为一种内源性竞争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在ARC中发挥海绵效应,通过吸附miR-224-5p来调控PLCD3的表达[4]。此外,lncRNA GPX3-as通过直接促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lutathione peroxidase 3,GPX3)的表达而减少了LECs的凋亡[28]。lncRNA和miRNA之间的相互联系提示在ARC中存在复杂的调控机制。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有几种miRNA在晶状体中特异表达,这对于影响调节AR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如let - 7b、miR - 34a、miRNA -125b、hsa-miR-3912-5p、miR-421、miR-24-p53和miR-193a[29-30]。此外,也有学者将circRNA与miRNA之间的协同调控机制进行了拓展。Liu等[31]通过circRNA测序发现,在透明晶状体和ARC晶状体中,有101个circRNAs存在差异表达,其中75个circRNAs表达下调,26个circRNAs表达上调。研究发现,circHIPK3在ARC不同分型(皮质型、核型和后囊下型)的晶状体组织中均显著下调。沉默circHIPK3可以明显加速氧化应激后的细胞凋亡,这表明ARC患者circHIPK3水平的降低促进了氧化应激下LECs的凋亡,导致ARC的形成和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对于维持晶状体透明起重要作用的α-晶状体蛋白(alpha A crystallin,CRYAA)是miR-193a的直接靶标,低表达的circHIPK3吸附miR-193a能力减弱使得CRYAA表达减少,因此减弱了CRYAA作为分子伴侣的保护作用,促进LECs凋亡[28]。该研究表明了晶状体中重要的结构蛋白CRYAA存在circRNA和miRNA复杂的协同调控机制,但未能研究其在ARC氧化损伤修复修复基因中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ncRNAs参与ARC中表观遗传修饰的建立,并提示ncRNA在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表观遗传调控作为基因特异性表达的重要调控机制,在ARC中对调控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发挥重要作用。表观遗传中3种主要机制: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以及非编码RNA。三者均参与了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的调节。尽管近年来表观遗传学参与ARC发病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其复杂多样性以及进展迅速让各种研究进展举步维艰,也是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如近期较为热门的RNA甲基化,亦属表观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其也可能参与ARC的疾病进展。这为表观遗传学与ARC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由于表观遗传的改变是可逆的,应用表观遗传学的手段,如DNA甲基化抑制剂、HDAC抑制剂以及调控miRNAs表达水平的靶向抑制剂等可能会成为未来ARC治疗的新方向,为ARC患者带来福音。

猜你喜欢
乙酰化表观晶状体
抑癌蛋白p53乙酰化修饰的调控网络
绿盲蝽为害与赤霞珠葡萄防御互作中的表观响应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CT 表现
钢结构表观裂纹监测技术对比与展望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慢性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增强
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矫正儿童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眼疗效分析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有晶状体眼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