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海泥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三都镇兽医站,广西 柳州 545105)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病原是鸭疫里默杆菌,为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多呈短链状分布,也有少部分呈长丝状。该菌具有复杂的血清型,每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不同地点和时间的血清型各不相同,我国最流行的是1型血清型。该菌对高温的抵抗力低,4℃下2~3周、室温下3~4 d、55℃下12~16 h可失活,冻干后能够长期保存。该菌可抵抗庆大霉素,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新生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杆菌肽、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药物敏感,但是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该菌已对喹诺酮类和磺胺类等药物产生耐药性,为后续治疗用药带来困难。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鸭或带菌鸭。此外,其他感染和携带病菌的禽类也能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该病的易感动物主要是7~56 d的鸭,其中14~21 d的雏鸭最易感,35 d及以上的鸭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不同种类的鸭均可感染,此外,鹅、天鹅、鸽、鹌鹑、火鸡、雉鸡、鸡、珍珠鸡及其他水禽也可感染。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尤其是足部损伤皮肤进行传播。另外,该病也可通过蚊蝇叮咬进行传播。
该病主要在寒冷季节流行[1],侵害2~3周龄的雏鸭,感染率高达90%,死亡率随饲养环境及条件不同而各有差异。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潜伏期可长达7 d,通常为1~3 d。病鸭由于自身抵抗力和感染病菌毒力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根据发病经过可将该病的临床表现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
2.1.1 最急性型。病鸭通常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就突发死亡。
2.1.2 急性型。14~21日龄的雏鸭感染后临床上常表现为急性型,病程持续1~3 d,死亡率可达80%左右。病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疲劳倦怠,排绿色或黄绿色稀便;双腿软弱无力,不愿走动,共济失调,个别病鸭一侧或两侧跗关节处肿胀;甩头,流泪,眼周粘连,浆性或黏性鼻液堵塞鼻孔;喷嚏,咳嗽,严重者呼吸困难,张口呼吸;濒死前发生歪头,头颈震颤,两腿呈划水状或僵直,角弓反张,随即抽搐死亡。剖检后可见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在心外膜表面上。
2.1.3 慢性型。28~49日龄的鸭感染多呈慢性型,病程可持续7 d或7 d以上。病鸭除了表现出急性型的临床症状外,还表现为身体消瘦,头颈歪斜,安静时正常采食饮水,受惊后不断鸣叫,颈部弯转90℃左右进行转圈或倒退运动。病鸭长期存活,但是生长发育迟缓,严重的形成僵鸭。剖检后胸膜粘连,难剥离,心包膜表面粗糙、增厚,心包腔、肝脏以及气囊内均有淡黄色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
该病以心包、肝周和气囊等浆膜表面出现渗出性纤维素性炎症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肝脏肿大、质脆,肝脏表面覆着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或干酪样渗出物,胆囊肿大;气囊伴随着纤维素性渗出物增厚浑浊;有些病鸭肺脏充血、出血,肺小叶间质水肿,肺泡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肿大呈黑色,表面有斑驳状纤维素性渗出物;脑膜增厚、水肿,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此外,还可见明显的纤维素性输卵管炎、关节炎和脑膜炎,输卵管肿胀明显,蓄积有干酪样物质。脱毛后可见病鸭背部或腹侧皮肤颜色发黄、粗糙,切面呈海绵状,有淡黄色渗出物。触诊关节处有波动感,肿胀明显,关节液呈乳白色黏稠状。
对病灶或渗出液进行组织学检测,在渗出物中发现少量异嗜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慢性型病鸭的渗出物还可观察到多核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心脏切片可见心肌细胞发生颗粒变性,横纹消失,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于心肌间质;肝脏切片可见肝细胞变性、浑浊,有大量单核细胞、异嗜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于肝门静脉周围;脾脏切片可见脾白髓萎缩甚至消失,红髓充血,内部网状细胞增多。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如需确诊还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采取病鸭病变部位的渗出物进行瑞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单个或成对存在、两极浓染的杆菌即可确诊。
采取病死鸭的心脏、脑部、肝脏或脾脏等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48 h,观察菌落形态。还可通过血清学试验进一步鉴定。
采用荧光抗体对病鸭肝脏或脑组织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下镜检,如果出现绿色荧光的菌体即可确诊。
将采取的病料制成石蜡切片、涂片或压印片,固定,与特异性抗体以及酶标二抗先后进行反应,最后使用底物进行显色、镜检。如果组织中出现着色的复合物则可确诊。
使用PCR法对采取的病料或渗出物进行特异性基因序列检测,可快速确诊。
如果鸭场有鸭患病,要对病鸭实施紧急隔离,对同群尚未发病的易感鸭实施紧急免疫接种。还可对病鸭用头孢菌素类敏感性抗生素治疗。
4.1.1 加强饲养管理。当饲养条件恶劣,如天气寒冷、鸭群密度过大、鸭舍通风不良、空气污染以及湿度过大时,容易导致鸭群发病。因此,首先要改善鸭场的饲养条件,加强鸭场卫生管理,严格消毒,降低饲养鸭群的密度[2],注意生物安全。其次,保证鸭舍通风干燥,注意防寒保暖。合理搭配饲料营养,避免鸭群由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供给失衡造成体内代谢紊乱,从而引发疾病。最后,注意避免频繁转群和更换饲料、垫料等应激反应。
4.1.2 免疫接种。疫苗免疫能够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降低鸭群的死亡率。常用的灭活疫苗一般是单价或多价油佐剂、单价或多价铝胶佐剂和鸭疫里默杆菌-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为了更好地发挥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可在雏鸭4~7日龄时首免0.5 mL/只。如果是该病流行的鸭场,首免2周后进行2免。现在常用鸭疫里默杆菌1、2和5三个血清型作成三价弱毒苗,对1日龄雏鸭通过饮水或气雾免疫,可以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目前尚未发现不良反应和副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无论使用弱毒苗还是灭活苗,都应当与当地流行病菌的血清型保持一致。
该病的治疗要以抗菌消炎、解毒镇痛和提高免疫力为原则。由于不同地区的致病菌对药物敏感性不同,所以可在选择药物前进行药敏试验。可以对病鸭每天肌肉注射4000 IU青霉素和链霉素,或肌肉注射30 mg/kg体重10%氟苯尼考,每天2次,治疗4~5 d[3];还可以肌肉注射0.5 mL 2%环丙沙星,每天2次,治疗3 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为了抑制鸭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还可向饲料中添加新生霉素0.03%、氯霉素0.05%、土霉素或林可霉素0.02%,同时向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连续治疗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