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顺, 李兰珍
(甘肃中医药大学, 兰州 730000)
六气“归化”理论是中医运气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六气“归化”理论并未能引起足够的认识。本文对其定义、理论渊源及临床意义加以论述,以期使六气“归化”理论被重视利用,完善五运六气理论,为中医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做出贡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1]”此指六气中某气之化要施于其所胜之气,因此使这一气兼有所不胜之气的气化。太阴湿土胜太阳寒水,故太阳兼有太阴之湿化;太阳寒水胜少阴君火,故少阴兼有太阳之寒化;少阴君火胜阳明燥金,故阳明兼有少阴之热化;阳明燥金胜厥阴风木,故厥阴兼有阳明之燥化;厥阴风木胜太阴湿土,故太阴兼有厥阴之风化。张介宾[2]以客气六步为例阐释了六气“归化”理论:“午岁少阴司天,则太阳在东北,厥阴在东南,少阴在正南,太阴在西南,少阳在西北,阳明在正北,此子午客气之方也。太阳主初气,厥阴主二气,少阴主三气,太阴主四气,少阳主五气,阳明主六气,此子午客气之月也。若其施化,则太阳寒化,当施于正南之少阴及西北之少阳,初气之征也;厥阴风化,当施于西南之太阴,二气之征也;少阴热化,当施于正北之阳明,三气之征也;太阴雨化,当施于东北之太阳,四气之征也;少阳火化,当施于正北之阳明,五气之征也;阳明燥化,当施于东南之厥阴,终气之征也,此子午年少阴司天,方月施化之义也。”
在《黄帝内经》原文中未论及少阳,新校正考证说:“详此(少阴)当云:少阴、少阳”[1]。少阳相火与少阴君火异名同类,五行皆属于火,因此这里以君代相而没有阐述少阳。二者差异为君火温和,故其化为热,相火燥烈故其化为火。即《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所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1]251”按照“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之说,少阳相火胜阳明燥金,故阳明除兼有少阴之热化外,还兼有少阳之火化;太阳寒水胜少阳相火,故少阳兼有太阳之寒。
综上,太阴之化归于太阳,太阳之化归于少阴、少阳,少阴、少阳之化归于阳明,阳明之化归于厥阴,厥阴之化归于太阴,即六气除有其本气之化外,还兼有其所不胜之气的化,因此将其总结为六气“归化”理论。
中医学的发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古人将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但五行学说的内容广泛,并不仅是生克、制化、胜复、乘侮,还包括体性、相杂、德、合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同样有深刻影响,六气“归化”理论即是受五行相杂、德、合等理论而形成的。
“干支杂”即以干支与五行相配,由于五行相克的关系,阴干支要嫁于其所不胜的阳干支,因此使其带有所不胜之气,如甲乙均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木畏金之克,以阴木乙嫁于阳金庚,因此乙木就带有金气。当春天木主令的时候,阳木甲召阴木乙归省,便使得木兼有了金的部分特征。《五行大义》引《五行书》云:“甲以女弟乙嫁庚为妻,故乙中有杂金,立春木王,甲召乙还,乙怀金气来,故仲春杀榆荚白也”[4],火、土、金、水同理。
“干德”即以天干与五行相配,由于五行相克的关系,阴干柔弱为所不胜之德,阳干刚强为所配本行之德,因此某一行就杂有了其所不胜一行之德,即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以所属五行为德,乙丁己辛癸为阴干,以所不胜一行为德。《五行大义》云:“此十干者,甲丙戊庚壬为阳尊,故德自处;乙丁己辛癸为阴卑,故配德于阳,有从夫之义,所以不自为德。”又引用扬雄之言:“阴阳之理,必相配偶,以则君臣夫妇之义,甲为君,为夫,己为臣,为妻。君位自在,臣位由君,故己德在甲,乙德在庚也,余四皆然,阴从阳之道。[4]72”
“干合”与“干杂”类似,即阴干与所不胜的阳干相合,因此阴干带有所不胜之气,而使得某一行带有其所不胜一行的气化。如己为阴土,嫁于阳木甲为妻,便使土具有了木的部分特征。《五行大义》曰:“干合者,己为甲妻,故甲与己合;辛为丙妻,故丙与辛合;癸为戊妻,故癸与戊合;乙为庚妻,故乙与庚合;丁为壬妻,故壬与丁合。《季氏阴阳说》曰:木八畏庚九,故以妹乙妻庚,庚气在秋,和以木气,是以荠麦当秋而生,所谓妻来之义。[4]78”
综上,不论“干支杂”“干德”“支德”“干合”等学说,其本义均是在五行相克关系的基础上,使得某一行兼有其所不胜一行的特征,这与六气“归化”理论的本质是一致的。
伤寒六经气化学说以标本中气理论对伤寒六经病进行了阐释。以“少阳、太阴皆从本化”“太阳少阴,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从乎中气”,解释了诸如太阳既有伤寒证又有里热证、少阴病既有寒化证又有热化证、少阳以内郁化热为主、太阴以湿浊困阻为患、阳明有寒呕证、厥阴有火热证等问题[5]。但对太阳呕逆、太阴腹痛下利、厥阴消渴、饥而不欲食等问题并不能直接以标本中气理论解释。而根据六气“归化”理论则可以合理解释这些问题。湿化归于太阳,故太阳病有呕逆、干呕等症;寒化归于少阴,故少阴病有寒化证,少阴从标亦为寒化,因此少阴寒化证多于少阴热化证;寒化归于少阳,故少阳病出现恶寒之表寒证;热化、火化归于阳明,故阳明病出现火、热证,且使得阳明之热远胜于太阳之热;燥化归于厥阴,故厥阴病有消渴、饥而不欲食等症;风化归于太阴,故太阴有腹痛下利之症。
湿化归于太阳,故咸味药除具有软坚散结之用外,多具有滋润养阴等作用,如龟甲、鳖甲、牡蛎、石决明等。寒化归于少阴,故苦味药多不具有大热之性,而以寒凉为多,而苦热极少,因此苦味药之通里泄下之功,符合《黄帝内经》“攻里不远寒”之旨;苦属火,火性炎上,而苦之性多以降为主,其原因是寒化归于少阴,而使苦味具有水之趋下的特性,因此苦味药多有降逆之功。
辛入于肺,肺属金为燥,其性沉降收敛[6]。《医学起源》曰:“燥降收”[7]。但由于火热之化归于阳明,故辛具有火热升散之性;辛味药多具有解表发汗的作用,这也符合《黄帝内经》“发表不远热”的论述;且火热之化归于阳明,故辛味药多具温热而少有大寒之性,张锡纯力辨石膏微寒[8]而非大寒;《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对于这一句的解释,历代医家并无定解,但《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云“寒胜则地裂”,地裂即燥之象,刚好与“太阳之客”相符,即寒盛则出现燥象,少阴、少阳的火热之化施于阳明,使得辛具有温热之性,温化寒凝,故言“以辛润之”。
酸入于肝,肝为风木之脏,风性升动,但由于燥化归于厥阴,燥属金,金性收敛,故酸味药多具有收涩之功,如乌梅、五味子、诃子等;而且有的酸味药还具有化湿的作用如木瓜即为燥化归于厥阴之故。
风化归于太阴,木主生发,故甘味药多有升阳益气之用,如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且风性升散,其性归于太阴,甘属太阴,因此甘味药具有风升散的特性而不至过于壅滞,故张景岳有以甘治胀之论,打破了“中满忌甘”的束缚[9]。
五行学说指导藏象理论的构建,但以目前通行教材所述,并不能运用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的所有功能,但应用六气“归化”则可用五行理论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如心属火,火性炎上,心气应升,但由于太阳之寒化施于少阴,寒水主降,故心气下降;肺属金,金主敛降,肺应主沉降,但由于少阴少阳火热之化施于阳明,火热主升,故肺有宣发之性,且金中蕴火而软,故肺为嫩脏;脾属土,土主静,不具备升动之性,但由于厥阴之风化施于太阴,故脾具有升动之性而能运化、上升;肝属木,木性柔和,不应为刚脏,但阳明燥化施于厥阴,而使肝具有金刚硬之性,故肝为刚脏;肾属水,水不能制水,但太阴之化施于太阳,而使肾具有土之性,故肾能制水。
脏与脏或腑与腑常相兼为病,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情况。如心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运用生克乘侮理论已无法合理解释其为何相兼为病,但六气“归化”理论则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些情况。由于少阴君火之热化要施于阳明燥金,君火为心,燥金为肺;太阴湿土之雨化要施于太阳寒水,湿土为脾,寒水为肾;太阳寒水之寒化施于少阴君火,寒水属肾,君火属心;由于“六气”归化现象的存在,密切两脏间关系,因此出现心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病理现象。
六气“归化”理论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是中医运气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在五行理论指导下而形成,即六气除有其本气之化外,还兼有其所不胜之气的化,太阴之化归于太阳,故寒化兼有湿化;太阳之化归于少阴、少阳,故火热之化兼有寒化;少阴、少阳之化归于阳明,故燥化兼有火热之化;阳明之化归于厥阴,故风化兼有燥化;厥阴之化归于太阴,故湿化兼有风化。应用六气“归化”理论则可以补充伤寒六经气化理论,解释六经病太阳呕逆,太阴腹痛下利,厥阴消渴、饥而不欲食,阳明多火热证,少阳有表寒证,少阴多寒化证等问题。还解释了苦味药多寒凉,辛味药多温热,甘味药生发,咸味药滋润,酸味药收敛等问题,解释了藏象理论中心气下降、肺主宣发、肺为娇脏、脾主运化、脾气上升、肝为刚脏与肾主水等问题,以及阐明了心肺同病、脾肾同病、心肾同病等机理。
此外,关于六气“归化”理论,一些学者认为其亦属于“亢害承制”理论,其原因是二者均维持了六气的平衡,推动六气的正常运行。但二者间实际是存在差异的,亢害承制本质为五行胜复关系,即有胜气才有复气,正如张介宾所说:“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2]745,而六气“归化”则在无胜气时也会出现,即一气的存在必然兼有其所不胜一气的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