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王 晶,邵 燕,张相容,谭海平,马 睿
(临夏州农业科学院,甘肃 临夏 731100 )
临夏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处。东北部为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西南部处于青藏高原边界地区,属于高寒阴湿气候,母羊流产和羔羊死亡是制约高寒阴湿区养羊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为国内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和“三区三州”重度贫困地区,肉羊养殖一直是临夏州畜牧产业主要民生经济产业。加之近年来,随着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发展,肉羊养殖中的问题逐渐凸显。降低高寒阴湿地区妊娠母羊流产率和羔羊死亡率,是发展养羊业的重中之重。
母羊流产属于一种病理现象,指母羊在妊娠过程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母体腹中胎儿死亡或胎儿停止发育,妊娠中断后排出或不排出不足月胎儿。该病会导致胎儿早期夭折或发育不全,并且损害母畜健康,降低其繁殖能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临夏州高寒阴湿地区草地面积较为宽广,形成了以太子山沿线的肉羊产业带。2019年,全州肉羊存栏量148.38万只,太子山沿线的积石山县、临夏县、和政县、康乐县肉羊存栏量为61.4万只。其中能繁母羊占到34.5%~38.1%。能繁母羊主要种群结构为小尾寒羊和湖羊。长期以来,母羊流产在此区域内高发。流产率在20%~30%左右,导致该地区内以繁育为主的生产企业及散养农户损失较为惨重。多数流产母羊表现为消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部分母羊无明显症状。
临夏西南部地区内夏季多雨潮湿,冬季干旱寒冷,饲草结构单一,饲养管理方式粗放,母羊流产的致病因素较为复杂。
1.2.1 传染性疾病 布鲁氏杆菌病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传染性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饮水、交配传播,也可通过皮肤粘膜传播。患病母羊因子宫感染,阴道内会流出黄灰色黏液,严重时伴有血液。中后期导致流产,流产前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妊娠母羊感染布鲁氏杆菌后,会通过体内血液循环进入胎儿组织中,导致胎儿在妊娠阶段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并呈现典型的病理学症状,分娩后,在羔羊体内也能检测出该种致病菌。
沙门氏菌是肉羊养殖中的一种常见致病菌和条件性致病菌,适宜在潮湿地区生存,对于寒冷有一定的抵抗性,能引起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羊发病,对羔羊致死率较高。主要通过尿液、粪便、乳汁或通过接触导致致病菌的传播。此外,带菌的种公羊与繁殖母羊交配,母羊妊娠后很可能患沙门氏菌病,常在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症状。
衣原体感染导致妊娠母羊发生流产,又被称为地方性流产,致病原为衣原体,患病羊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健康羊群中如果引进带菌羊,则极易导致大面积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由于对胎衣有高度亲和性,因此,该种致病原进入母羊机体后,若母羊未到妊娠阶段,该病常呈隐性经过,直到妊娠后期才会引起流产。
绵羊链球菌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绵羊败血性传染病。妊娠母羊感染该病菌后,病初体温可上升到41°C,并伴有呼吸困难、流涎、咳嗽,也可见头部和乳房肿胀,阴门红肿,后期多出现流产。严重时导致死亡,死亡原因为窒息,病程呈亚急性经过,一般2~3 d。
1.2.2 饲养管理因素 管理方式粗放,妊娠母羊圈养密度过大,同时母羊怀孕期间因情绪波动较大,精神状态不稳,受到惊吓时会彼此间冲撞挤压或者跌倒。或者公羊与妊娠母羊未分开圈养,公羊爬跨伤及母羊腹部等导致母羊外伤性流产。
母羊妊娠若恰逢冬春交替之时,本地气温较低,枯草期长,青绿饲料较为匮乏,母羊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维持妊娠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母羊为保护母体而发生流产或导致胎儿营养不良。同时,部分地区存在饲喂霉变的饲料和饲草、饮用冰水、过冷或者过热、酸性过重,饲喂未经过去毒处理的棉籽饼或者菜籽饼均会导致母羊流产。
另外,临夏地区部分母羊患有子宫内膜炎,长呈隐形发展经过,此病也是导致母羊流产的重要原因。
羔羊死亡主要指出生至断奶期间,羔羊因各种理化因素导致的死亡。由于羔羊新生至断奶期间,身体各项机能如体温调节中枢、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全。因自身营养代谢和病菌感染导致死亡。
临夏州地区内羔羊死亡情况较为严重,长期以传统的育肥养殖模式为主,肉羊繁育体系建设落后,羔羊生产技术薄弱,加之气候寒冷,饲料结构单一,近年内肉羊养殖企业及农户中羔羊死亡率在25%~35%左右,主要包括1~7日龄和4~6周龄的羔羊。症状表现为腹泻和营养不良。繁育体系跟不上市场节奏发展,造成肉羊产业发展的恶性循环。
2.2.1 妊娠母羊营养因素 临夏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母羊配种期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妊娠阶段处于枯草期,牧草营养补充不足,瘦弱母羊造成羔羊先天性营养不良病,产弱羔、死羔、白肌病等。后期胎儿发育阶段,产春羔的母羊由于营养缺乏,产羔后出现严重的缺乳或少乳,也会导致羔羊的营养不良,有研究表明,直接通过人工补饲会引起80%羔羊消化不良性腹泻,严重时并发肠道菌群感染,引发死亡。
2.2.2 传染病因素 初生羔羊可以从母乳中获取抗体,但这种免疫具有一定的空白期,羔羊由于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部分进入消化道的病原体无法及时被胃酸杀死,因此引发羔羊死亡的传染性疾病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巴氏杆菌病、羔羊大肠杆菌病、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等疾病。病羊主要表现为消瘦、腹泻,死亡原因主要由消化道感染引起。羔羊脐带感染是羔羊死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传统养殖中脐部消毒容易被忽视,病原微生物通过脐带入侵体内引起菌血症、膀胱炎、输尿管炎、关节炎、肠炎等疾病,造成死亡,严重时死亡率达到20%。其中环境、饮冷水等应激反应会加重和加速病情进程,使隐性带菌羔羊或者轻微症状羔羊发病或者死亡。
3.1.1 加强妊娠母羊饲养管理 针对妊娠母羊开展精细化管理。以舍饲羊为主的羊群,建立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妊娠母羊具有相对自由的运动空间与相对充足的运动量。母羊妊娠75 d前,由于胎儿体型较小,可按照空怀母羊进行运动,即每天坚持2h运动,行走6~8 km;妊娠超过75d后,由于胎儿快速发育,要适当减少运动,避免运动过量,一般每天进行1~2 h运动;对于患病母羊要及时处理,其尸体要无害化处理,然后进行场地消毒,降低传染病传播几率;在冬季和夏季尤其要做好防暑和防寒,平均室温保持在15~20℃左右,为妊娠母羊提供一个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要注重虫害、鼠害的防治,杜绝生物性传播途径造成的疾病传播,引发大面积流产。
3.1.2 及时补充妊娠母羊所需营养 母羊在进行配种后,若成功受孕,必须保证好维持妊娠的必要营养物质。对于怀孕母羊,要及时补充青绿多汁的饲料,对于其所需的有效维生素、硒、铜、碘等微量元素,要保持在均衡状态,能有效避免孕期流产现象的发生。同时,妊娠后期阶段母羊对于钙、磷的需求也要满足,防止母羊发生截瘫和骨质疏松等。在日粮中蛋白质和能量的比例要比空怀时期高出20%左右。孕羊的饮水也要保证充足、干净,防治病菌滋生。
3.1.3 完善疾病防控制度 通过疫苗、驱虫药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疾病性流产。根据地区内的流行病学和羊场本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科学免疫程序,严格接种破伤风抗毒素疫苗、口蹄疫疫苗、三联四防等疫苗,但注意在母羊怀孕时禁止接种疫苗。定期开展对羊群的全面驱虫工作,降低寄生虫的感染率。在空怀母羊配种前,要检查母羊是否患有疾病,对于患有传染病的母羊要及时淘汰。
3.2.1 加强母羊饲养管理 羔羊出生时必须及时吃到初乳,获得母源性免疫能力。此外,初乳对生长发育和健康非常重要,母体分泌的初乳含有羔羊所必需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质能被羔羊未发育完全的消化系统良好的吸收,还能促进刚出生的羔羊排出胎粪。母羊妊娠至中后期,要尤其加强饲料中的青绿饲草和精饲料的比重,通过增强母体营养进而提高母乳中的有效营养成分含量,使羔羊通过母乳摄取所需的营养并增强其抵抗力。
3.2.2 改善饲养环境 羔羊圈舍要科学规划,背风而建,避免因风寒羔羊感染;采光条件良好,紫外线的照射时间要保持在6h以上,达到杀菌御寒的目的;通风良好,圈舍内的空气流通效果好可有效减少细菌的滋生。羔羊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全,因此要非常注意圈舍内的温度变化;羊圈内的食槽要清洁,剩料及时清除,饮水要定期更换,防治细菌通过消化道侵入羔羊体内;产房要设有足够的产位,给母羊生产提供良好的环境。产房温度控制在 15℃以上,湿度控制在60%左右,并保持产房的干燥清洁,给初生羔羊提供一个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
3.2.3 提升羔羊管理力度 在羔羊的不同成长时期加强管理,提升管理力度。为保证羔羊身体机能发育健全,一般羔羊在出生后两个月到三个月之间要及时断乳,并适时适量补充饲料,在促进羔羊发育的同时锻炼羔羊的饲草适应能力,提升免疫力。对于发育较好,健康状态良好的的羔羊可以提前断乳,而发育较为缓慢,体况较差的羔羊需要适当的延长哺乳时间。断乳后的饲料补充要营养均衡、数量充足。此外,在断乳后,羔羊要与母羊分圈饲养,提高羔羊的适应能力。
3.2.4 注重疾病防治 做好针对羔羊易发疾病的预防工作,在时疫多发的季节,要格外加强羊圈的清洁和消毒工作,通过杀灭环境病原菌来减少羔羊疾病的发生。并及时接种疫苗,疫苗对免疫力相对较弱的羔羊非常重要,能有效降低发病几率;定期驱虫,初生羔羊对于寄生虫比较敏感,减少寄生虫病患病几率对于羔羊健康和正常的身体发育是非常必要的。定期观察羔羊的活动情况和排泄物状态,做好疾病诊断工作,对于患有传染病羔羊要及时隔离,防止疾病在羊群中传播;对于营养代谢性疾病,要适当调整饲料结构,必要时以药品辅助治疗。对于普通疾病,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降低妊娠母羊的流产率,提高羔羊的成活率,是建立肉羊高效繁育体系和健全肉羊产业链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繁育母羊和羔羊的饲养管理,提高饲养管理精度,完善疫病防控等工作,可以有效的提升肉羊养殖企业的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临夏州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产业,进一步助推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