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寄生虫病的防控措施

2021-03-28 18:14李伟吴丹刘冬冬于钦磊
今日畜牧兽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种羊药浴寄生虫病

李伟,吴丹,刘冬冬,于钦磊

(吉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0062)

1 防控现状

当现代的养殖过程中,我们都逐渐意识到了寄生虫病对羊的影响和危害。 并且已经对羊寄生虫病进行了不同方式的防控力度,例如,要在固定时间驱虫、进行预防性驱虫等。 近年来,普遍的寄生虫病防控措施,虽然达到一定防治效果,但是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做到对羊群寄生虫病的彻底根除, 这也是导致寄生虫病在羊群中普遍的主要原因。

在寄生虫病防控工作中要对症下药。 换句话说在防控前,要掌握羊群是否真的感染寄生虫病, 同时准确判断出感染寄生虫病的类型或种类,依次采取有效地防治方案,这样明确诊断对于防控工作非常重要。 另外实际生产中出现突然更换饲料、温度突变、通风不良、转群、运输以及饲料搭配不当等各种问题,都会给羊群带来极大应激反应,降低羊群体质、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进而提高羊群感染寄生虫病的概率。

2 危害

随着羊群年龄的不同,在感染寄生虫病后产生的危害也有较大差异, 正常情况下, 羔羊体质弱小更容易受到寄生虫的侵扰,并且发病后生长发育迟缓、增重不足、饲料利用率降低,严重时还能够引起羔羊发生死亡现象[1]。 如果种羊感染寄生虫病后不仅影响饲料利用率,还会造成营养不良,进而降低配种率和受胎率,在怀孕期间感染寄生虫病后,由于营养成分无法满足母体和胚胎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母羊发生流产或早产情况。另外寄生虫还能够侵扰种羊的繁殖系统,抑制其健康发育,继而降低种羊繁殖性能和种用价值。 如果羊群感染绦虫病,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还会引起较高的死淘率,给养羊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配制营养全价的饲粮,确保在羊生长发育过程中能够获取充足的蛋白质、能量、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有利于增强羊体质和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在饲料保存过程中,需要放置在干燥和通风良好的库房,避免受潮发生霉烂变质或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同时供给羊群干净卫生的饮水,禁止羊群饮用不干净、不卫生的水。 因为不干净的饮水中最容易受到寄生虫的污染, 这也是羊群容易感染寄生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做好圈舍的卫生管理工作,定期清理羊粪和圈舍内的废弃物,并运输到远离场区的地方进行发酵处理,有利于彻底杀灭粪便中存活的寄生虫卵囊。 对羊群生活的环境定期进行消毒处理,因为寄生虫的抵抗力较强,需要选用敏感的消毒药物,并且使用消毒剂量应合理准确,避免用量过多或过少而影响消毒效果。

做好圈舍的通风管理也是防控羊群感染寄生虫病的重要措施, 因为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能够有效降低圈舍湿度和调整舍内温度,这样不仅能够给羊群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可以降低寄生虫在环境中的繁殖速度, 减少羊群接触寄生虫发生疾病的机会。

要根据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来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有利于降低羊群感染寄生虫的概率。 建议每年给羊群定期驱虫两次,第一次驱虫在每年的3~4 月份,第二次驱虫在10~11 月份。 这样通过集中驱虫能够明显降低羊群的发病率。 夏季还可以对羊群进行药浴,将羊体表寄生的跳蚤、疥螨和痒螨等寄生虫杀灭,对体外寄生虫病能够达到较好防治效果[2]。 如果羊群发病严重时,还可以在3~4 月份或10~11 月份进行药浴, 有利于降低羊群感染体表寄生虫的几率。 在6~7 月份,要进行投药消毒杀菌工作,减少或杀灭环境中存活的感染性寄生虫卵囊, 进而降低羊群发病率。 如果羊群处于应激状态下,应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驱虫工作,以免降低羊群体质,给寄生虫入侵机体创造良好机会,诱发羊群感染寄生虫病[3]。

3.2 体内外羊寄生虫病的防控

对于羊体外寄生虫病的防控,最关键的是要定期药浴。一般来说,按照不同的药浴方式可以划分为池浴、盆浴、淋浴等。 在药浴的时候,要优先健康羊群,然后是病羊,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驱虫的目的。

对于羊体内寄生虫防治的药物类型比较多, 需要结合场内羊群寄生虫的实际发病情况,要合理地选用药物。 对于消化道线虫,可以口服左旋咪唑类药物,或肌肉注射、皮下注射进行驱虫。

4 小结

综上所述, 羊群感染寄生虫病后, 不仅影响羊群的健康状况,还给养羊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做好羊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 管理者需要结合养羊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有效地防控措施, 以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以及对发生后的情况进行控制,由此为我国养羊业的长足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种羊药浴寄生虫病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种羊示范场
“放牧+补饲”春季种羊饲养有诀窍
药浴益身心
种羊繁殖配种技术
种羊的兽医防疫方法
苦夏药浴正当时
鱼类寄生虫病诊断与防控(11)
藏医药浴法治疗关节炎88例
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8例
猪主要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