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园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32200)
自2018 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非洲猪瘟在我国的流行,对中小规模养猪场甚至大规模养殖场都产生严重影响, 对生猪养殖产业产生严重冲击,特别是当前非洲猪瘟的危害仍然没有结束,尚没有有效疫苗防控的前提下, 做好猪场生物安全防控仍是重中之重。 现就笔者多年从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经验,对做好中小规模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 供广大养猪户参考。
建场前或老场改造前首先要进行猪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明确高风险场所的分布情况,道路交通线路分布情况,特别是生猪屠宰场、交易市场、养殖场等高风险场所分布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安全危害。 猪场生物安全评估工作每年都要进行,随着时间、环境的改变可能发生变化。
新建猪场场址的选择受土地性质,禁养区划分,猪场建筑规模和当地土地消纳粪污能力等多种因素制约, 猪场场址的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考虑,猪场应距离国省主干道、饮用水源地、居民小区、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500m 以上,交通便利,供水供电稳定,周边有足够面积的农田或林地能配套消纳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 对于建设比较早的猪场,要通过防控改造,建设围墙或沟渠等隔离措施,阻断与外界的直接接触,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猪场大门口设置消毒池,与大门同宽,长度在2m 以上,深度20cm 左右,消毒液深度不低于15cm,并要定期更换。 大门旁边设置生产人员进出消毒通道, 无论何时进入场区人员都要更换工作服、胶靴并严格消毒。 每栋猪舍入口处要放置消毒药液或铺设消毒脚踏垫,进入猪舍内部时必须对鞋底进行消毒。
场区内设置净道与污道分离,办公区、生活区与生产区分离,进入生产区要有消毒隔离设施。 生产区内公猪舍、产房、保育舍、育肥猪舍、后备猪舍、兽医室、隔离舍、饲料仓库(或料塔)、无害化处理区、粪污处理区、售猪台合理布局。 场区内人员与猪移动实行单向循环。 场区道路必须全面硬化,地面平整,绿化区要平整,做到雨止水干,无杂草丛生,有利于消毒和减少蚊虫滋生。
对猪舍内部设施改造要做到自动饮水, 尽可能自动上料,自动清粪,减少人员与猪接触的机会。 无论猪场规模大小都要做好雨污水分流,以利于疾病防控和提高生产效率。
3.1 入场人员首先在办公区登记,待负责人批准后,淋浴洗澡,剪指甲,更换场区专用工作服。 对饲养人员要求驻场,没有驻场条件的要严格执行入场前消毒制度。 饲养员要实行定岗定责,严禁在生产区擅自流动。 入场人员所携带的物品,除了必要的日用品外,一律不得带入生产区,必须带入的物品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处理后带入生产区。
3.2 定期消毒 建立消毒制度, 结合猪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合理选择消毒药剂,消毒时间和消毒频率。 减少猪场内有害病原微生物数量。 有条件的猪场应尽可能做到全进全出,最少要做到每栋猪舍全进全出,空圈彻底清扫消毒后进猪生产。
3.3 制定科学免疫程序,对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强制免疫疾病必须按照免疫程序进行选择有效疫苗进行免疫。另外还要做好猪伪狂犬病、后备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病的免疫, 防止猪场发生以上疾病造成严重损失。 有条件的猪场要对免疫过的猪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对抗体合格率低于70%的猪群进行必要的补免。
3.4 严把销售关 销售是猪场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屠户和买猪经纪人,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进入生产区。 装猪车辆严格执行消杀制度,对不执行消杀制度的车辆禁止进入场区,有条件的猪场要把售猪台修建在距离猪场生产区200m 以外的地方,或使用猪场专用转猪车辆把猪转运到较远的地方。 每次销售结束对赶猪道、上猪台、道路等进行严格清扫消毒,不留死角。
3.5 生产区要有防蚊虫,老鼠,苍蝇、飞鸟等设施,严禁在生产区饲养猫狗等其他动物。
3.6 发现病猪要及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治疗效果判断疾病类型,如发现与非洲猪瘟相符合,执行非洲猪瘟防控制度,及时上报并采集血样、分泌物、环境样品送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 发生过非洲猪瘟的猪场在复养之前,除了严格清扫消毒之外,要采集环境样品进行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对环境样品呈阴性的猪场, 先投放一部分哨兵猪, 确定没有病原后再全面复产。
3.7 引进种猪、 苗猪隔离制度 养猪场要制定好引种计划,尽可能减少引种次数。 猪场要有配套的隔离舍,引种后必须隔离20d 以上,隔离期结束前要进行非洲猪瘟病原学再次检测。 确保猪群健康才能进入生产区。 在隔离期间要有专人饲养,并做好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疫苗的免疫。
以上是笔者多年来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的一些经验总结,要保证猪场安全,疫病防控要抓住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个环节。 在当前非洲猪瘟危害依然严重的情况下,做好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提高养殖从业者对生物安全防控的重视程度,把生物安全防控做细、做扎实是猪场健康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