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石家庄市正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50800)
近年来,养猪产业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呈现了较大的波动,对于养殖户来说,猪的成活率、饲料转化率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仔猪阶段是养猪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阶段,这个阶段,猪的身体发育不完全,抵抗力较弱,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一些简单的温度、湿度变化,食物改变都很容易引起猪崽的腹泻发生,切在规模养殖的前提下,极易引发交叉感染,混合感染,快速传播,且当前对于群体性仔猪腹泻存在着治疗困难,治愈率低愈后生长发育受影响等问题。因此,发现并了解易引发仔猪腹泻的不良因素和病原体,做好预防和应对,早发现早治疗,降低群发概率和死亡率是提升养猪企业和农户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
仔猪腹泻受到发病原因的影响,其症状呈现较大的差别。仔猪本身会呈现发烧,怕冷,易扎堆,食欲减弱,吃奶或吃食后呕吐,排水样或者糊状粪便等最直观的症状。病原性的腹泻传播迅速,通常病发后数小时或一夜间迅速传播,呈现群体性腹泻,10日内仔猪发病后2~7d死亡率高达90%以上,所排泄粪便受不同病菌影响有不同形态,比如:仔猪黄痢时,所排粪便为黄色水样物,仔猪红痢会排出红色稀粪便,可根据粪便形态和颜色初步判定病因。
病原性腹泻对仔猪的伤害极大,治愈率较低,且传播性高,传播速度快,容易暴发群体性腹泻。病原性腹泻有分为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以及寄生虫性腹泻等。病毒性腹泻致病原因主要为病毒,比如:冠状病毒科病原体引发的传染性肠胃炎,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在寒冷季节最易暴发,发病高峰期为1~2月份,会出现厌食、呕吐、腹泻,粪便为频繁水样便,常夹杂未消化的乳块,继而引发脱水,心肺衰竭等并发症致死。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乳汁、呼吸道传染等。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且仔猪愈后常常会发育不良。细菌性腹泻的病原为细菌,常见的有致病性大肠杆菌引发的仔猪黄痢、猪痢疾短螺旋体引发的猪痢疾腹泻,c型魏氏梭菌引发的仔猪红痢等,部分日龄稍长的仔猪能够自愈,但容易出现反复,不易彻底根除,当出现细菌性腹泻时还应到人为介入治疗,降低死亡率和感染率。
非病原性腹泻的原因可分为先天与后天两种。先天因素导致的仔猪腹泻主要有仔猪先天消化机能不健全,仔猪出生24h内,肠道逐步定植各类益生菌菌群,降低有害菌浓度,哺乳期仔猪维持胃酸环境主要依靠母乳,当母乳中断,乳糖来源终止,很多仔猪出现断奶综合征,造成仔猪胃肠道内菌群失衡,功能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对添加饲料消化吸收不良,从而引发腹泻,这种腹泻是短暂的,一般不需要人为干预,通过仔猪成长,内环境逐步完善,腹泻得到缓解。另外,妊娠期母猪营养不良容易引发仔猪体内营养因子缺乏,比如缺乏VB2时,会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腹泻。
后天因素导致的非病原性腹泻也十分常见。比如对添加的豆粕类日粮中的植物蛋白过敏,降低消化道内酶的活力,仔猪消化吸收受阻,会产生腹泻。
秉承科学养殖的理念,做好母猪的配种与繁育工作是保证仔猪身体健康的前提,比如:配种时间最好在12月~1月之间,在7~8月份不应当进行配种,种猪应选用青壮年的公猪。妊娠期母猪的保胎工作也是仔猪品质的保证,为母猪提供一个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猪舍,减少转栏,防止打架、跨跳的剧烈活动,保障妊娠期母猪营养均衡,防止由于营养素缺乏引发的仔猪先天体质较差和营养缺乏症状。
仔猪腹泻发病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猪舍中的细菌和病毒感染,保持猪舍卫生,及时清洁和消毒是降低和阻止腹泻病原体传播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保持猪舍地面清洁干燥,粪便等排泄物及时清理,不让粪便污染水和食物,食槽、水槽定时清洗,环境要定期消毒,保持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做好猪舍的防暑和保暖工作,为仔猪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提升抵抗力。
仔猪腹泻致死率最高的是病毒和细菌引起的腹泻,很多疫苗已经研发并使用,仔猪做好腹泻疾病的预防和免疫,将极大降低感染率,比如:TGE、PED二联疫苗、细小病毒疫苗每年每头母猪至少需要接种一次;猪瘟、丹肺二联疫苗每年免疫两次;针对性肠毒型大肠杆菌疫苗,需要在母猪产前三周接种。出了做好防疫注射,还应当做好仔猪的驱虫工作。
仔猪腹泻的预防和治疗直接关系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做好预防工作,了解掌握腹泻症状,判断病因,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猪场卫生标准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科学养殖,才能培养更健康的仔猪。